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2-26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消极修辞”的概念。所谓“消极修辞”是指科学严谨地运用各种表达,使所说所写的内容呈现出明确性、通顺性、平匀性和稳密性的特征。消极修辞所当遵守的标准是∶内容方面词义明确、伦次通顺,形式方面词句平匀、安排稳密。

    消极修辞是积极修辞的基础,因为无论什么语言文字,首先都必须是明确、通顺的,然后才能谈及积极修辞的形象、生动等要求。可是,长久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积极修辞而忽视了消极修辞,导致学生的不少习作词不达意、语无伦次。

    其实,在当下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语言表述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消极修辞要求的问题提出或使用了不少新概念,但有些重要概念内涵不清楚,外延不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示,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提出新概念是必要的,但新概念的内涵不清楚、外延不明确是很难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更难以建立可靠的新理论。此外,还存在混淆概念之间的差异的现象。党中央曾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于是相关“治理”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如综合治理、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教育治理、语言治理、学校治理、社区治理等,这是好现象。但是,这些概念仍存在内涵不清楚、外延不明确的问题,似乎一切都是“治理”,根本不存在“管理”概念,甚至有的研究完全是“管理”问题,偏偏要用“治理”概念。实际上,管,具有法律和行政的强制性;治,则更突出人和社会的自主性。管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尺度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做出规定,具有很强的惩戒刚性;治则是针对问题的解决与克服,具有很强的弹性。这种不注重概念的内涵、外延是不符合消极修辞要求的。消极修辞要求词义明确,在使用中应选择意义十分明确的词,力避模棱两可的词,对有歧义的词,应立加解释。有的则是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但有的未经详细论证,是否正确、严密值得推敲;有的行文空洞、冗长,层次不清楚等。另外,媒体语言中出现了“吓尿体”“标题党”等现象,也是这类问题。有调查显示,81.8%受访者反感“吓尿体”“标题党”。无论是“吓尿体”还是“标题党”,都是不符合消极修辞的。因为消极修辞强调语言明确平实,力避怪词僻句;强调语言匀称,力避疏缺或驳杂,尤其要与内容、语境相贴切。

    (摘自魏晖《试说消极修辞观》,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的基石是要用好消极修辞。词语的锤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就是我国历代相传的一种重要的消极修辞手段。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我们必须有一字一句不肯放松的严谨,才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一般人不了解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和调整字句,不过是求语句顺畅和文字漂亮些,其实改动了文字,就同时变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也随之而变。

    文学创作和欣赏,不仅要掌握字义表情达意的精准度,还要讲究声音节奏的美感和情调。朱光潜说,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收尾四句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的朋友李太伯读后说∶“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妥。‘先生之德’不如改‘先生之风’。”他听了深以为然,高兴采纳。“德”字与“风”字在意义上固然也有差异,“风”字可含“德”的意韵而包蕴更广;其更突出的优点还在声音上,“德”为仄声字音哑,没有“风”字那么沉重响亮,可将“山高水长”的意蕴表现得更加悠远昂扬。

    海明威谈创作,说要诀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认为∶“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海明威这句话所作的准确而又形象化的概括。”作家创作时,遣词造句也很容易按习惯走熟路,因为熟路走起来平坦而省力。你想描写一个事物,脑中自然会浮出一些常用的陈词套语,用起来也很顺手轻松。但真正的作家恰恰要视这种陈腔套语为仇敌,要在命词遣意上开辟自己的蹊径,“惟陈言之务去”。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不肯重复庸常的思想和情感,你的创作就会朝着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开掘。正如朱光潜所说∶“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摘自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消极修辞是积极修辞的基础,也就意味着在语言实践中应首先重视消极修辞,然后再重视积极修辞的使用问题。 B . 消极修辞要求表达内容明确,在使用中应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选择那些意义十分明确的词语,不能含混不清。 C . 朱光潜说,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这其实就是从表达效果等方面来强调消极修辞的意义。 D . 李太伯改“德”为“风”之例,强调的观点是不仅字义讲究表情达意精准度,还要讲究声音节奏的美感和情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当下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语言中那些不符合消极修辞要求的问题,可以总括为概念、观点在“明确、清楚”方面有欠缺。 B . 有调查显示,81.8%受访者反感“吓尿体”“标题党”,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消极修辞的要求。 C . “治理”与“管理”不分,影响“xx 治理”形成可靠的新理论,显示了新概念使用时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 D . 作家创作时,在遣词造句上能开辟自己的蹊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那他的创作就会提高深度和广度。
    3. (3) 下列关于课文语句消极修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拍”“哼”等动词,传神地写出一位慈母哄孩子入睡的画面,写出了这位母亲音量的微小和姿态的温柔,表现出她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B .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突出了城乡居民都想欣赏春天美景的心情重叠使用,又富有音乐美。 C . 郭沫若把《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是”改为“这”,虽然还是判断句,但却多了类似“德”改“风”那样的表达效果。 D .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用反问句比用陈述句,更能体现出“我”对父亲嘱托他们照顾“我”的不信和不屑。
    4. (4) 使用消极修辞,需要做好哪些方面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 (5) 《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袭人回家探亲,贾宝玉又去看望袭人。下面文段是原著中的一段描写,其中“自己的”一词出现多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袭人之母早迎了出来,袭人拉了宝玉进去……一面将自己的坐褥拿了铺在一个炕上,宝玉坐了;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朱老忠斟上两碗茶,跨上炕沿问∶“兄弟!咱先说说,为什么单身独马地闯关东?”严志和喝了口茶,低头坐在炕沿上,呆了老半天才伸直了脖子咕嗒地咽下去,摇摇头不说一句话。

    朱老忠看他像有很沉重的心事,慢慢地走过来坐在一旁。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可说呀!”严志和还是低着头连连摇晃脑袋,不说什么,实在闷得朱老忠不行。他知道严志和自幼语迟,你越是问,他越是不说,问得紧了,他还打口吃。朱老忠说“你还是这个老僻性,扎一锥子不冒血!”

    严志和沉着头呆了一会,才从嘴唇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一句话,说∶“甭提了,看咱还能活吗?”朱老忠一听,觉得话中有因,立时紧皱眉头问“村乡里又出了什么大事吗?”严志和慢吞吞地说“可是出了大事情!”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又停住了。摇晃着脑袋,老半天才说“说起来话长呀……前三年,咱地方打过两次仗,闹过两次兵乱。锁井镇上冯老兰和冯老洪闹起民团来。他们拉着班子壮丁打逃兵,打下骡子车和洋面来发洋财。不承望逃兵们从保定捅来了一个团,架上大炮,要火洗锁井镇。冯老兰慌了神,上深县请来个黑旋风,从中调停。你想黑旋风是个什么家伙,硬要锁井镇上拿出五千块大洋,这才罢兵。五千块大洋钱摊到下排户身上呀,咳!一家家庄园地主乱打哆嗦!”严志和说起话来,总是慢慢的。本来一句话说完的事情,他就得说半天。

    朱老忠一听,心窝里像有一股火气,向上拱了拱,抬起头舒了一口长气才忍住。呆了一会,他又问“他们上排户不摊”严志和说“我那大哥!你还不知道?上排户哪里出过公款银子?回回都是下排户包着。”

    严志和说着,朱老忠心里那股火气,就像火球一样在胸膛里乱滚。他攥紧拳头,伸在背后捶着腰问∶“谁是冯老兰?”严志和说∶“就是冯兰池呀!他儿孙们大了,长了胡子,村乡里好事的人们抱他的粗腿,给他送了个大号,叫冯老兰。”这时,朱老忠心里那个火球,一下子窜上天灵盖,脸上腾地红起来。闪开怀襟,把茶碗在桌子上一放。伸开手拍了拍头顶,又倒背了手儿,在地上走来走去。停住脚看看窗外,闭住嘴呆了老半天,才盘脚坐上炕沿,问∶“他还是那么霸道?”严志和把两条胳膊一伸,捋起袖子,放大了嗓音说∶“他霸道得更加厉害了!”朱老忠一时气愤,浑身一颤,大腿一簸,一下子碰着桌子档儿。哗啦一声,把茶壶茶碗颠了老高,桌子上汤水横流。这时,朱老忠才猛醒了过来,伸开胳膊搂住茶壶,不叫滚落地上,嘴上打着响舌儿说“啧,啧,失手了,失手了。”又笑嘻嘻地找了块擦桌子布来,擦干了桌子上的茶水。

    严志和并没有看出朱老忠心气不舒,心里想∶这人儿,倒是山南海北的闯荡惯了,一点没有火性。朱老忠抽着烟,闭上眼睛呆了一会。猛然间放开铜嗓子说∶“他更加厉害了?好,出水才看两腿泥哩!”话声震得屋子里嗡嗡乱响。一说到锁井镇上的冯老兰,好像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可是他不露声色,暗自思忖……严志和直了直腰,看着朱老忠愣了一刻,想别看不动声色,脾气许是越发地耿直了。

    朱老忠又问“你们也没人跟他打官司?”严志和说“打!看怎么打吧!锁井镇上出了个朱老明,串联了二十八家穷人告了状,我也参加了。头场官司打到县,输到县。二场官司打到保定法院,输到保定法院。三场官司打到北京大理院里,又输到大理院了!”朱老忠问∶“输到底了?”严志和说∶“都输得趴下了!不用说朱老明是拿头份,我也饶上了一条牛,输了个稀里哗啦呀,日子过不成了!”朱老忠问“锁井镇上的事,碍着你什么了?”严志和说“那天我到镇上去赶集,回来碰上朱老明,到他家里串了个门。听他念叨打官司的事,我心里不平,就说∶'我也算上一份!'一句话输了一条牛。咳!完了!走啊,咱在这地方算是直不起腰来了。”

    朱老忠立起身来,在地上走了两遭,把头一摆,说∶“你不走!”严志和瞪起眼睛问∶“不走”朱老忠鲠直脖子,摇了摇头说∶“不走!”严志和又低下头呆了一会子,说∶“不走又怎么办?我肚子快气崩了,我就是爱生闷气。那个土豪霸道,咱哪里惹得起”朱老忠红着脖子脸,把胸膛一拍,伸出一只手掌,举过头顶,说“这天塌下来,有我朱老忠接着。朱老忠穷了一辈子倒是真的,可是志气了一辈子。没有别的,咱为老朋友两肋插刀!有朱老忠的脑袋,就有你的脑袋,行不?”

    严志和忽闪着长眼睫毛,看着朱老忠,愣了抽袋烟的工夫。看朱老忠刚强的气色,像个有转花儿的人,才有些回心转意,颤着长身腰,说∶“听大哥的话,要不咱就回去?”朱老忠看说动了严志和,心上又鼓了鼓劲,说∶“回去,跟他干!”严志和又慢慢地抬起长眼睫毛,说“我的大哥,看你干得过吗?”他说着又连连摇头。朱老忠看严志和又松了劲,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细声细气儿说∶“咱跟他拉长线儿,古语说得好,‘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严志和听了这句话,弯下腰沉着头,瓷着眼珠盯着地上老半天,又想起他爹严老祥离乡前后的情景……哎呀!难呀,难呀,穷家难舍、熟土难离呀!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闯关东”的行为、“民团”“壮丁”“公款银子”等说法,都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B . 严志和对于朱老忠的询问迟迟不答,写活了严志和因担心口吃而说话迟钝的性格特点。 C . 运用谚语是小说的特色,"出水才看两腿泥哩""扎一锥子不冒血"等,都极具表现力。 D . 严志和最后不再闯关东,不仅缘于朱老忠,也缘于他对故土的留恋、畏惧出走的艰难。
    2. (2) 关于小说中叙述打官司一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老明等二十八家穷人与冯老兰连打三场官司,说明他们斗争很坚决,冯老兰恶势力很强大。 B . 按常理本该能赢的官司,锁井镇穷人却从县里输到保定,再输到北京,暗示整个官府的腐败。 C . 严志和串了个门,听说打官司,多说一句话,输了一条牛,代价太大,让他又后悔又气愤。 D . 穷人们先被摊派五千大洋,又输了三场官司,没了活路,为下文写严志和们要报仇做了铺垫。
    3. (3) 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将朱老忠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癸巳 , 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

    是日,主谕诸军趋易州。癸卯,攻城。满城出师来援,为辽铁林军击退,指挥使被擒者五人。甲辰,辽师齐进,其东京骑将夏贞显之子仙寿先登,易州遂破,刺史刘墀降于辽。守脾将士南走,辽主帅师邀之,无得免者。即以马质为刺史,赵质为兵马都监,迁易州军民于燕京,授仙寿高州刺史。乙巳,辽主登易州五花楼,抚谕士庶。

    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偶奏曰“备边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请于缘边要害之地为三军以备之,若唐受降城之类。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诚用老臣大僚,往来宣抚,赐以温颜,使尽情无隐,则边事济矣。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四曰边人自相攻击,中国之利也。今国家西有赵保忠、折御卿为国心腹,宜敕二帅率麟、府、银、夏、绥五州,张其持角,声言直取胜州,则契丹惧而北保矣。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诚宜收复,而边民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契丹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有得一级者赐之帛,得一马者还其价,得部帅者与之散官。如此,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

    在内者,在省官吏,慎选举,信用大臣,禁止游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矣。若军运劳于外游情耗于内人力且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惟陛下熟计之。”

    帝览奏,深加叹赏,宰相赵普尤器之。……

    二月,下诏罪己。命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以陈恕等为营田使。

    (《资治通鉴·宋纪十四》,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B . 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C . 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D . 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巳,与下文的“癸卯、甲辰”都是古人用天干地支结合表示的日期。 B . 辽,国名,是由古契丹国发展而来,曾与北宋并立,时常与中原发生争端。 C . 中国,指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之“国”同义。 D . 宰相是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通常和丞相同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易州被辽军攻陷、刺史刘墀投降、防守城墙的将士向南逃走后,宋朝的文武群臣这才召开备边之策的朝会。 B . 辽主攻宋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攻势凌厉,一方面又采用安抚手段,在攻陷之地君主亲自抚谕士庶。 C . 王禹俑的对内措施主要针对朝廷,要省察官吏,谨选人才,信任大臣,禁止游荡、懒惰的行为作风等。 D . 王禹俑的备边之策,强调内外两方面要同时用力,得到皇上和宰相的首肯,朝廷不久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

      ②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

    5. (5) 请你简评王禹俑的奏疏,阐明帝加叹赏、宰相尤器之的原由。
  •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项师竹、张馥亭自麻城来访,欣然有作

    陈  沆

    快雪天易晴,萧然独成醉。

    梅间一雀噪,双双故人至。

    知我相念深,感君远来意。

    前夜江上风,舟来亦不易。

    相逢且为欢,谁问别后事。

    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独居山野雪村,虽有晴光照耀的悦目雪景,仍感到萧疏孤寂,为下文做了铺垫。 B . 在绽放的梅花枝头有鸟雀在鸣叫,这是以明快的景致,蕴含了有故人将到的愉快心情。 C . “知我”,是从己方说,思友极切:“感君”,是从对方说,友人相知于我,真情可感。 D . 诗人以雪、梅、雀、山、星月等意象入诗,喻示来访友人的高雅脱俗与友情的高洁至诚。
    2. (2) 诗歌以“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写景作结,试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两句,以自然界中生物为例,从反面论证学习要专一而不能浮躁的道理。
    2. (2) 中国自古崇尚投身战场的英雄行为,唐朝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两句诗,表现了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不计功名的报国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华夏儿女。
    3. (3)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草”常被古人写入诗中,或描绘荒凉衰败的景象,或表达落寞感伤之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怎样_______的奇迹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生

    至少,它们________都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变命运的传奇方式。在民间,鲤鱼执着地尝试跨越神奇龙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流传和演绎。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赠崔侍郎》里说“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一旦飞跃成功,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就会成为________的龙,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如此这般,竟有一点说不清,这一跃成龙的理想,究竟是鱼儿都有的向往,还是人类都有的夙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引用的作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分是与春分、夏至、冬至齐名的四大节气之一,“秋分”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平分秋季,也就是说秋分时,秋天已经过半;________,太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昼夜均等。经历过春耕、夏耘之后的古人,在秋分前后迎来了农业丰收。为了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举行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隆重仪式,称为“秋社”。秋社与春社对称,春耕开始之时,古人向土地神和稷神祈求丰收的仪式为春社,秋社通常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立春后五戊为春社,________”。因为秋分具有昼夜平分、阴阳均衡的特点,所以古人选择在秋分时检校度量衡,当然,这并非出于毫无依据的主观联想,_______。因为秋分时节昼夜温差较小,气温冷暖适中,校正度量衡器具时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如温度变化)的影响,因而比较科学、准确。

    1. (1)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绝对的原则,舍生取义。 B . 2022年排雷英雄杜富国等三位同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C .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都市的城市建设多是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市容整洁悦目。天天穿梭于其中的人能感到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又认为整洁的市容似乎缺少了一些世俗味。另一面,不少县城、小镇的街道上总是会有一片片蔬菜摊、一个个早点铺,人们既享受这种生活带来的便利、擦肩寒暄的人情味,又对街道的杂乱感到一些无奈。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形。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