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武清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3-01-28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组
  • 1. (2020·南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炒热了冷寂的暑期档,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胜在“新瓶装旧酒”。它将________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中国神话传说,一直是国产动漫取之不尽的巨大素材库。那些神话故事,历经千年而流传不衰,是超越时空、经得起考验的经典,而动漫,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不是动漫选择了神话,而是神话需要动漫。

    源于道教神仙谱系、“封神榜”传说的《哪吒》的成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国动漫或许不需要________,而是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当然,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 )。这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________的创新性“再造”。但唯其艰难,才更显出其意义和价值。

        “不信命是哪吒的命”,也是中国动漫人的命。中国动漫能否以中国的故事改变世界的文化生产版图?让我们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熟能详  另起炉灶  孜孜不倦  拭目以待 B . 耳熟能详  另辟蹊径  谆谆不倦  拭目以待 C . 耳濡目染  另起炉灶  谆谆不倦  翘足而待 D . 耳濡目染  另辟蹊径  孜孜不倦  翘足而待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B . 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C . 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 D . 可以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它不只是需要臻于至善的美术与技术,更是需要对人物和故事再挖掘 B . 它不光是免费“拿来”,还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C . 它既需要臻于至善的美术与技术,还需要对人物和故事再挖掘 D . 它不是免费“拿来”,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0高三上·滨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运用5G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新型关系。

    以往用户只能依靠打电话或是登门询问的方式去图书馆查找自己想要的文献。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也有一些图书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检索查找该图书馆是否有自己想要的文献。若围书馆能够融入5G技术,无疑将进一步拉近用户与图书馆间的距离。依托5G技术,图书馆能够建设网络书籍信息查阅系统,及时更新馆藏书籍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查阅渠道,用户足不出户便能查阅到自己想要的馆藏文献;同时依托5G技术,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形式也会大大丰富,如图书馆可以与教育融合,建设用户在线教育系统,为用户提供远程教育等,使得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实现自我发展。

    运用5G技术也能够改善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方便馆员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首先,5G技术的融入能够促进馆员自身发展。在5G时代,馆员必须积极进行心理调整和适应,必须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其次,5G技术也将使得馆员与用户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结合5G技术支持下的云计算或者大数据平台中不同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阅读情况的分析,面对不同用户,馆员也能够更加精准地为用户推荐相关书籍或者检索某类型信息,进而满足他们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取材于王辉《5G时代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研究》)

    材料二

    图书馆主页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图(单位时间使用:人数)

    (取材于新疆农业大学白克尔吾马尔《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材料三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应该积极调整服务模式,重视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利用。图书馆员应积极学习大数据技术和工具使用,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原有的向导式和指南式的用户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馆需要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变,为用户提供更深层次、更智慧的学科分析与知识服务,并进一步扩大用户服务范围,提升用户服务质量,获得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可。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趋向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态势。大数据技术出现前,不全面、不细致的数据无法使图书馆获得用户的准确资源需求。数据挖掘技术充分挖掘用户与资源之间的联系,寻找用户行为规律,精确分析不同环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的隐性需求,融合推荐、可视化等技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匹配不同的资源,让资源精准配送到每一位用户。

    后信息时代下读者资源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特点以及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无时空与地域限制的特点,都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分析技术可通过对用户使用轨迹、用户偏好,用户社交关系捕捉到用户行为、用户心理甚至用户情感等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分析、提取进而挖掘有价值的用户需求。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应以数据驱动服务和发展,以用户需求指导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优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图书馆的各系统间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困难,信息孤岛问题一直制约着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图书馆应该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独立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迅速、准确、全面地提供给用户。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为图书馆带来一场变革,建设全新的开放、互联的智慧型图书馆。

    (取材于高雅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与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图书馆能够融入5G技术,将使用户与图书馆间的距离进步缩小。 B . 5G技术的融入能够促进馆员自身发展,也将使得馆员与用户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 C . 图书馆主页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不平衡,绝大多数用户使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D . 在图书馆主页数据库使用情况中,“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利用率不到“中国知网”的30%。
    2. (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我国各高校中,图书馆主页数据库的使用方便了学生的检索、借阅,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B . 5G时代的到来,迫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尽最大努力进行心理调整和适应,进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C . 图书馆与教育融合,可以使用户在线上接受远程教育,实现自我发展,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学校的教育负担。 D . 运用5G技术,可改善图书馆与用户、馆员与用户的关系,构建智慧型图书馆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 (3) 下列做法不符合“智慧图书馆”特点的一项是( )
      A . 图书馆给老人提供纸质的借书卡片,方便查询,实现借阅。 B . 学生如果借阅某一图书馆的图书失败,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查询其他图书馆的藏书情况以实现成功借阅。 C . 馆员利用智能书车(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进行高效率归架。 D . 民众通过图书馆相关公众号或者客户端实现网站检索,借阅。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选自《三国志·魏书》)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诡责:要求 B . 县掾吏穷困                穷困:贫穷 C . 师旅不息                  师旅:战争 D . 不矜廉隅                  廉隅:棱角,比喻品行方正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贼至,刃临芝            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B . 犯教而闻,吏祸也         取无禁,用之不竭 C . 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莫及芝   假舟楫 , 非能水也 D . 盗贼,入乱吏治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B . 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C . 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D . 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4. (4)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组是(   )

      ①母老,唯在诸君                 ②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④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⑥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⑤ C . ①④⑥ D . ③⑤⑥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芝很孝顺。当他避乱荆州时,在鲁阳山遇到了贼寇,同行的其他人都撇下亲人逃跑了,只有他守护着老母亲,他的言行使贼寇放弃了对他的伤害。 B . 司马芝不畏豪强。他担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C . 司马芝性格耿直,不徇私情。宫中的太监想托他办事,不敢开口讲,就想通过他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然而董昭也很害怕他,所以就没有帮太监的忙。 D . 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②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7. (7) 阅读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司马芝为政的特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题弟侄书堂

    [唐]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 . 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 . 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D . 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
    2. (2) 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3) 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无以至千里。
    2. (2) 人生如梦,
    3. (3) 辘辘远听,
    4. (4) 自伐者无功,
    5. (5) 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之情。
四、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鸟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敏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者,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请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忧惚迷离,浮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凤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凤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乌啼随凤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狄, 渑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遣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凤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了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 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 (1) 请选出对本文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两项( )
      A . 全文以“泊”文化为线索,从第②段到第⑤段,先写“泊”的意境,再写“泊”的客观状态,最后写“泊”的精神境界,构思缜密新巧,达到了“情中景,景中情”的佳妙境地。 B . 本文语言清丽柔婉,典雅优美,骈散句互用,长短句相间,灵动含蓄。作者善于化用古典语词和句子,并把现代语言和古典诗词相结合。 C . “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 杯清茶, 盏薄醪, 人如天地沙鸥”化用了古人的诗句,运用排比和比拟的修辞,打写作者在自然怀抱中闲适悠然、自由随性的愉悦之情。 D . 泊,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种凄幽、 空灵、宁馨素洁的美。于是,“泊”成了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E .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江南的湖光水色曾被作为背景写入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中,涵养繁荣了中国文化:而美丽的江南也由此平添了文化气韵。
    2. (2)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 (3) 请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4. (4) 文章第⑤段谈到“泊”是一种精神境界,写到唐代诗人张继的人生际遇,又写到宦海浮沉的苏轼的人生智慧,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不从年代上考虑,可否将涉及这两人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并简要分析。
  • 7. 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①山东省的7053/4次列车,是山东省唯一的公益性“慢火车”,,更是带动着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助力着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②唯改革者进,,唯改革创新者胜。展望“十四五”,中国科技创新将继续释放潜能,推动我国科研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力以赴跑出科技创新好成绩。

    ③前浪滔滔,以千钧之力“开疆拓土”;。传承的薪火搭载着不断前进的火车,在青年心中播种了奋斗的种子,他们传递着拼搏的火把,投身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 8. (2021高三上·静海月考) 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①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以“杜康”借指酒。

    ②阡陌:指在广袤的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间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

    ③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④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初一。望日,农历每月十五那天。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

    ⑥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⑦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姚鼐与方苞、王慎中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 9. 《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五、作文
  • 1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

    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了向全国征集国旗、国徽、国歌词曲的启事,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有一位青年,用庄严大气的中国红作为底色,设计出简洁的五星构图。他就是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他设计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从此,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五星红旗,每个国人心中就会燃起无言的感动。

    2021年10月1日,中国成立72周年,追梦青春,强国有我,这盛世如我们所愿。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