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教...

更新时间:2023-01-27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我国已经有四款疫苗被附条件批准上市。截至2021年2月底,我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达5200多万剂次,已向6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并向28个国家出口疫苗。当前,我国最大年龄的接种者已经接近100岁,3至17岁人群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良好。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董事长于清明说:“面对全球抗疫工作的巨大需求,单一疫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2020年研发的初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就制定了两款灭活疫苗,采取相同技术路线并行独立研发的路径,目的是确保疫苗研发成功,实现‘双保险’,保证足够的产能。”于清明透露,国药集团2021年产能可以达到10亿剂以上,未来年产能有望达到30亿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企业。

    (摘编自2021年3月8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材料二:

    2020年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3月16日20时18分,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4月13日,中国新冠病毒疫苗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同日,一个由全球120多名科学家、医生、资助者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公开宣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6月19日,中国首个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截至7月20日,全球有大约250种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中,其中至少有17种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020年8月5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使用条件。此前,该车间已取得新冠疫苗生产许可证;8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获得专利,系中国首个,该发明专利申请享有优先审查政策;8月20日,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在秘鲁启动。截至2021年2月25日,中国已经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已经达到4个,其中三个灭活疫苗,一个腺病毒载体疫苗。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疫苗能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效的。评价疫苗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是在传染病流行期内,能否安全有效地保护高危人群,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通过临床研究、获批上市的疫苗还将接受“真实世界”的试验,大样本统计分析会告诉全社会,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究竟如何。

    在不少专家看来,“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抗体不但不抵御病毒,还会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协助病毒入侵细胞,提高感染率,助纣为虐。

    (摘编自俞陶然《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不确定性在哪里?》)

    材料四:

    当前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图

    1. (1) 下列对有关疫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生产的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良好,已获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在全国全面开展接种。 B . 我国的疫苗生产已规模化,其中国药集团年产能达10亿剂,成为了全球最大疫苗生产企业。 C . 一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需有一个持续验证、依次“过关”的过程,要经过多方面的临床验证。 D . 疫苗有效的标准是产生抗体,只有抗体才会抵抗病毒入侵,大大地减少人群患病的可能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全球有几百种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中,其中有十余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疫苗研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B .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得国家专利,系中国首个。这种疫苗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 C . 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必须克服这种副作用才能上市给广大市民注射。 D . 从材料四可知,新冠疫情暴发后,为加快推进疫苗研发,我国选择的五条技术路线覆盖了全球在研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类型。
    3. (3)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我国已经有四款疫苗被附条件批准上市,正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 B .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较早取得了新冠疫苗生产许可证。 C . 疫苗是否有效,主要看它是否能安全有效地保护高危人群,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 D . 美国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是此前无同类疫苗获批过的DNA疫苗。
    4. (4) 为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疫苗需要经过哪些考验?请结合材料二、三予以概括。
    5. (5) 阅读材料,分别用一句话归纳材料一、二、三的侧重点,每则不超过20个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百年校庆

    凌鼎年

    班长史凡诗是上世纪90年代出国的,在美国混得不错,有车有房,有儿有女,属高级白领。由于父母双亡,妹妹移民加拿大了,老家娄城没了近亲,也就少了牵挂,没有再回娄城。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在异国他乡生活了20来年了,前几个月,突然接到母校娄城中学的邀请,说今年是娄城中学的百年校庆,希望他能大驾光临,恭逢盛会。接到邀请后,史凡诗兴奋了好一阵,回想起了当年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不想还好,一想,那种乡情、乡愁立时漫上心头,恨不得立马回娄城,回母校看看。

    史凡诗想,此次回去,总得为母校做点什么吧。自己虽然经济条件不错,给母校捐个一两万美金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区区一两万美金实在不足以表达对家乡、对母校的那份情感,他想起低自己一届的项博彤有多项专利,赚了不少钱,就问他愿不愿意回去参加母校百年校庆,为母校捐点钱。项博彤连想也没想,说没有问题。

    史凡诗与项博彤都是大忙人,但两人都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回国,且都带好了旅行支票。

    母校的接待工作很细致周到,有专车到浦东机场来接他们。来到娄城中学,史凡诗与项博彤都傻了,这是我们的母校吗?怎么完全变样了,当年那个校门口是不气派,但很有特色,特别是那两棵数百年的老榆树,有好几个鸟窝呢,透出沧桑;那一排悬铃木,少说也有百年,怎么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大大的门楼,电动的不锈钢大门,一块硕大无比的花岗石横卧在校门内,镌刻着“勤学、拼搏、求实、向上”8字校训。气派是气派,只是没有亲切感。来到校园内,更是找不着北,熟悉的口字楼、教育楼、图书馆都不见了,史凡诗、项博彤都记得口字楼是学生宿舍,口字中间南北各立一块独峰的太湖石,分别刻有“博学”、“笃志”,相当于校训。不知是恋旧还是没有与时俱进,反正他们都觉得原有的4个字,比现在校门口的8字校训更有文化底蕴。当然,印象最深的是那条长廊,一个发券接一个发券,五六十个发券呢,拍出的照片绝对有味道。还有风雨大操场呢?那可是清代时考秀才的地方,记得中学时,常常来这儿练单杠、双杠、吊环,跳木马……

    史凡诗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冬天,难得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作为班长的他,与好几位爱锻炼的男同学借了照相机,带了军大衣,来拍雪地肌肉照。史凡诗先让大毛站在风雨操场外,自己对好了焦距,算好了距离,再把照相机给长脚,自己回到风雨操场,把衣服脱了,脱成光膀子,再把橄榄油抹在胸肌上,然后披上军大衣,裹紧后,来到室外大毛站的位置,猛地把军大衣甩给大毛,长脚以最快的速度按下快门。之后,一个接一个重复这个动作与程序,每个人都有一张雪地肌肉照。

    项博彤最难忘的是校最北边的那条小河,在那儿,他第一次约了心仪的女同学去帮她复习,应付考试,在书里还夹了纸条给她,虽然没有结果,回想起来毕竟十分的美好。懵懵懂懂的爱,不知算不算初恋?可原来的小河填了,连影子也没有了。原来的老房子、老树都没有了,全是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学校的整个格局都变了,用时下的话就是“高大上”了。最关键的是,学生时代的信息已荡然无存。

    平心而论,这次娄城中学的百年校庆还是组织得非常好的,毕业于母校的佼佼者来了不少,可以说很排场,还有隆重的开幕式以及精美的礼品。但与原来想象的太不一样了。史凡诗与项博彤得出的结论是:学校不差钱,还需要我俩捐赠吗?两人摸着口袋里的旅行支票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在校友座谈会上,史凡诗拿出了专门整理后带回来的几张老照片,有当年的学生宿舍口字楼,有长廊,有古老的风雨操场,有老榆树,有悬铃木上的那口铜钟,有口字楼的太湖石,有600年的古紫藤,有已故老校长的照片,有“文革”时学校里的大字报、红海洋,有雪地里的肌肉照,这些照片被记者看到后,如获至宝。校领导来与他商量,希望他把这些照片捐给校史室。史凡诗说:带回国的这些照片就是准备捐给母校的。

    项博彤有些失落,他问史凡诗:钱,还捐不捐?

    史凡诗不知怎么回答他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凡诗觉得区区一两万美金实在拿不出手,也知道低自己一届的项博彤有多项专利,赚了不少钱,就联系项博彤一起参加母校庆典。 B . 史凡诗与项博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母校的邀请,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回国,且都带好了旅行支票,表现了两人对故乡和母校的感情。 C . 作者写母校重建后气派的校门,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等,隐含了对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内涵建设的社会现象的批评。 D . 看到口字楼那有两个太湖石,上面分别刻有“博学”、“笃志”4个字,史凡诗、项博彤觉得这4个字比校门口的8字校训更有文化底蕴。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把当年校园建筑的情况与现在校园建筑的情况形成对比,表明亲切感的消失,母校变化之大,文化底蕴的消弱。 B . 文章多处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其中插叙风雨大操场上拍雪地肌肉照的事情,表达了史凡诗对中学无忧生活的怀念。 C . 校领导希望史凡诗把老照片捐给校史室的情节别有深意,意味着“不要割裂文脉,做好历史、文化传承”意识的萌生。 D . 文章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写史凡诗与项博彤两人,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3. (3) 文中的史凡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结尾看似淡淡一笔,却颇有韵致。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封大夫方君祈宜,字亦桓。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毒暑,勤劬过甚。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君既执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夙遭闵凶,何以堪之?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

    (节选自刘大《封大夫方君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 B . 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 C . 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 D . 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遇讳不能直呼其名,书写时也不能使用这些字,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 B .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文中“乾隆辛未”、苏轼《赤壁赋》“壬成”和姚鼐《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均为纪年。 C . 祠指供奉神明、祖先的场所。文中“祠”指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庙”专指祭祀神明的场所,如《登泰山记》中“岱祠”指东岳大帝庙。 D . 嫡指封建宗法制度中正妻及其所生的子女。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明清时的继承顺位为嫡长子、嫡长孙、嫡庶子、嫡次孙、庶长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祈宜家三代在楚地经商,由于父亲要赡养年迈的祖父,哥哥刚入府学求学,无人打理生意,所以他放弃学业,周游楚地。 B . 方祈宜与贤能、愚笨、奸诈、蛮横等的人交往,都能诚心对待,以致有人认为他老实可欺,竟长期拖欠债务,而他不与计较。 C . 方祈宜弘扬宽厚仁德的家风,在经商中能够让利于人,帮助别人时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平常悉心照顾同族或姻亲之人。 D . 遭遇人生诸多不幸,方祈宜全心安葬尊长和兄嫂,先后料理三个弟弟和两个弟媳的丧事,怜惜照顾嫁到程家守寡的姊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毒暑,勤劬过甚。

      ②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

    5. (5) 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的特点?概括出三点即可,每点不超过5个字。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释】①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 . 颔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 . 颔联出句较平淡,但对句的拟人手法使诗味倍增,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 D . 尾联“归去无言掩屏卧”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这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2. (2)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诗人在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两句是“”。
    2. (2) 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并序》中“”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正定胜迹图》由张敢、周仲贤、姚孟军三位画家,历时四年精心绘制而成。艺术化地浮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风情和地域景象。画卷场面宏大,绘制精细,建筑壮观,画面中近2000个人物________。

    画卷从南城门外美丽的滹沱河展开叙述。渡口处碧波荡漾,船只________,忙碌的人们正在船舱边装卸货物,展现出古代正定贸易的繁荣。不远处,农户种桑养蚕的场景描绘,折射出古代正定桑蚕养殖技艺和丝纺织技术的发达,也体现了古代河流作为交通命脉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交流的促进作用。

    画面向前延伸,便是瓮城以及长乐门。(    )从长乐门向里望去,便是造型独特的广惠寺华塔。华塔上半部四周装饰着巨大壁塑,汉白玉高浮雕的吉祥动物形象,________。穿过华塔旁繁华的街道,高大庄严的阳和楼映入眼帘。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古城中轴线。在这里,可以看到有人在说唱演出,有人在观看喝彩,还有轿子、马车正穿越洞门。作者对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的描绘,形象生动又层次分明,烘托出________的气象。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艺术化地再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景象和地域风情。 B . 作品艺术化地再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景象和地域风情。 C . 作品艺术化地浮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景象和地域风情。 D . 作品艺术化地再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风情和地域景象。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跃然纸上    车水马龙       参差错落       欣欣向荣 B . 栩栩如生    车水马龙       层出不穷       生气勃勃 C . 跃然纸上    来来往往       层出不穷       欣欣向荣 D . 栩栩如生    来来往往       参差错落       生气勃勃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瓮城内,士兵正在布阵演练;城墙上,旗帜飘扬,人们漫步城头登高望远。 B . 士兵不仅正在瓮城内布阵演练,而且人们在旗帜飘扬的城墙上登高望远。 C . 城墙上,旗帜飘扬,人们漫步城头登高望远;瓮城内,士兵正在布阵演练。 D . 士兵正在瓮城内布阵演练;城墙上,旗帜飘扬,人们登高望远漫步城头。
  • 7. (2021高一上·怀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据医学家研究观察,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使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研究者认为,地中海各国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与午睡习惯是分不开的。而北欧、北美国家冠心病发病率高,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午睡。成人睡眠不足4小时者,其死亡率比每晚睡7至8小时的人高180%。这就提示人们,①____________,如能在午睡中适当补充,也将有益于延年益寿。

    根据人体生物钟研究发现,中午12点到13点之间,大部分人的体能会出现明显衰退,最适合午睡。此外,②________________,下午3点后午睡就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质量。研究还发现,中午睡上半小时到1小时,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午睡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到1小时内,否则醒来会感到很不舒服。特别是失眠的中老年人,③________________。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简述这两段文字的主要观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2021年是牛年,人们频频提到“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三牛”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中“一牛”或“多牛”精神,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