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7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

    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

    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

    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

    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

    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痣,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痣,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

    (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

    材料二: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

    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

    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

    (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含为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造于公元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前方和侧面都是对称的,这属于一种平移对称。 B . 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圆是最对称的图形,实际上恰恰相反,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 C . “三美”理论强调对称,根除了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思维、语言方面带来的问题。 D . 我国的单层建筑易看出对称特点,仔细分析林立的高楼,也会找到对称的体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天坛的建筑不是严格以道路为中轴对称建设,就很难呈现令人折服的庄严和肃穆,也会失去美感。 B . 自然界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对称,日常生活中对残缺对称的欣赏,也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C . 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想让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结合。 D . 无论是从数学理论上还是从审美观念上看,对称都是一种相对概念,我们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固定僵化。
    3. (3) 下列图像属于材料一所说的反射对称的变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4. (4) 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

    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当他舀水时,因为身上的背心没有扣上,两片襟子在荡来荡去。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呆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带着一种口舌和泪水所无法表达的特性。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船长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从每一个浪峰上,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了,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

    渐渐地,海岸朦胧了,浪花咆哮着冲上船舷,那几个航海人瑟缩着,咒骂着。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颤:“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

    “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几乎在这同时,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的话,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趟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赤裸裸得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地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基。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文章写于1897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伤的船长声音哀伤,最早提议留下遗嘱,表明他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悲观的人。 B . 陆地出现后,四人由喜转悲,因为他们不见岸上人迹,认为得不到想要的帮助。 C . “哪怕是桨的照片……”,省略号含有记者因划船时间长久而对桨喜爱不舍之意。 D . 岸上的人热烈而慷慨地救助了遇险者,他们从大海的声音中也听出了热烈和慷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呈现四人海浪中颠簸的场景,突兀而来的冲击感使小说开篇就迎来紧张的叙述节奏。 B . 小说先写海浪“是蓝灰色的”“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后又写“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景物的变化预示着故事走向的改变。 C . 文中“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浪花咆哮着”“水冷得可悲”等句子,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体会人物所受的海水折磨之苦。 D . 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类似,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3. (3) 小说画线部分着力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及其感受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说,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时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鹭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 , 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 , 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 .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 .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 . 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B . 夷狄,古代分别指东方和北方的部族,文中泛称华夏族之外的其他部族。 C . 辔策,用以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 D . 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一般由长官自行辟举。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对凉州刚猛剽悍、惯于反叛的民风非常担心,提醒太尉张禹要严加防范。 B . 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 . 朋友为虞诩被任命为朝歌长感到担心,虞诩却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检验能力的机会,毅然赴任,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 . 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斩杀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②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

    5. (5) “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如何形象地表达了虞诩的观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于湖怀古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轺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释】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 B . “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 C . 下阕“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D . 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
    2. (2) 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抒发了面对皎洁江月的思古之情,与苏轼“明月几时有”颇有相似之处。
    2.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天色渐晚,诗人依然留恋孤松不愿离去的两句是“”。
    3. (3) 一代名相诸葛亮,作《出师表》,兴伐魏师,后人常在诗句中借此表达对其赞扬慨叹之情。“”两句便是其中代表性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驱车去了位于酒泉的胡杨林景区。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进入景区,步行一段路之后,倏而一个转弯,______,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它们一排排,一丛丛,一洼洼,四散分布在各处的沙丘或者旱地里。这些野生迹象明显的胡杨树,拯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粗粝的树干像被狂风______过一般,皮开肉绽。树枝随心所欲地伸向四周,呈现着别样的姿态。

    它是年轻奔放的胡杨。它无法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的千年雕琢之神奇相______,也无法和额济纳奇胡杨的健硕道劲之壮美相比拟,然俊秀如它,粗粝如它;热烈如它,沧桑如它;豪放如它,内敛如它。无论是扎根沙漠瀚海,还是景区沙丘,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在这个金色的秋天,它便是______的大家,毫不吝啬,在沙漠戈壁深处,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令人震撼和陶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峰回路转    肢解    匹敌    挥洒自如 B . 柳暗花明    肢解    媲美    挥毫泼墨 C . 峰回路转    分解    媲美    挥洒自如 D . 柳暗花明    分解    匹敌    挥毫泼墨
    2. (2) 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B . 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C . 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D . 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随着全球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正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存。

    到底是什么破坏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要想回答这一问题,   ①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包括固定与释放两个阶段: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②   ;然后在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返回到大气中,完成了碳的释放。近年来,人类社会工业化迅速发展,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大气吸收的极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随着生涯规划课程的推进实施,同学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人生就得提前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能让我们熟悉高校专业情况和志愿填报技巧,尽早确定奋斗目标。”有的说:“人生无需过度未雨绸缪,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体验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