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7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86年,两处盛放大量青铜器、黄金、玉石、骨角器物的埋葬坑被发现,引发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讨论和疑问。

    为什么有这两个坑呢?虽然它们属于早晚不同的时代,但埋葬物的种类、堆放方式和顺序方向都大致相同,两坑大部分器物都被打碎了,但最上一层都摆放着象牙。面对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外敌入侵,把神庙、宗庙给捣毁了。这种说法很难讲通,如果是这样,里边的器物完全可以毁了或者乱放,没必要按一定秩序整齐摆放。如果是当地人被敌人打败,逃跑撤退前要把很多东西埋掉,就属于窖藏。这种解释对于三星堆的两个坑来说也不成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器物是被打碎后才埋入的。

    我的看法是,这两个坑反映了当地固有的仪式和习俗,是为祭祀或者类似用途而设的。古蜀人经过一定的年限,或者在一种活动进行以后,就要做仪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好东西拿来祭祀,之后埋在坑里。因此,我们姑且把这两个埋葬坑定名为祭祀坑,这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为什么要祭祀?是怎样祭祀的?还要进一步研究。此外,我个人认为,两个埋葬坑器物的主要类型基本一样,但还是有细微不同,这种区别也许反映了更大的问题,说明器物的主人或其反映的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器物都很大。纵观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反映在物质文化上,通常是各种器物会做得很大。商代中晚期的器物就有大型化倾向,比如后母戊鼎是整个商代最大的,几百年后也没有器物从体量上超越它。商人庞大的墓葬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在殷墟可以看到,光殉葬的人就有上百,墓道有几十米长。K3(3号坑)出土的铜尊局部三星堆属商代晚期,跟中原的商文化同步,也有大型化倾向。除了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还有玉璋,也是一米多长。我们说三星堆时期是古蜀文明的巅峰,也是依据这些考古发现来推断的。现在来看,四川发掘了那么多古蜀文明的遗址,还是以三星堆为最,这里出土了蜀地最大的青铜器、最大的玉器、最重的金器。之后的古蜀文明再也没能达到三星堆时期的高度,这一点现在也基本可以确定。

    三星堆遗址有几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

    第一,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三星堆遗址的年代距今大约有4800年至3000年,延续了近两千年。从距今4800年到35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它还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没有进入文明阶段。中原地区以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为标志,进入国家文明。三星堆真正能够进入青铜文明的时间,现在看来不早于商代中期。

    第二,从这两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来看,三星堆文明在商代中晚期确实是达到了古蜀文明的最高峰。三星堆文明以神秘、奇妙而引人注目,但即使这样,整体来说,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中原地区以商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最高水平。

    第三,三星堆出土的这批东西,确实印证了古书上的记载。几千年来,我们研究四川地方史主要依仗两本书,一本是《蜀王本纪》,一本是《华阳国志》,但书中对古蜀的记载语焉不详,很多人觉得不可信。秦并蜀(公元前316)之前,为古蜀王国的传说时代。三星堆遗址以及其他遗址的考古发掘帮助我们填补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

    (摘编自高大伦《拨开迷雾下的古蜀故都》)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物品的种类及埋葬方式推断,两个坑可能是反映当地固有的仪式和习俗的祭祀坑。 B . 商代的后母戊鼎是整个商代最大的,反映了商代中晚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 C . 三星堆文明达到了古蜀文明的最高峰,但并未达到或超越东亚文明的最高水平。 D .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有助于填补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为古书的记载提供了实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始终围绕1986年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埋葬坑,首先探讨了这两个埋葬坑的属性。 B . 文章第四段对比了两坑物品类型的细微差异,这说明器物的主人或其反映的文化不同。 C . 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意在证明三星堆时期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期。 D . 文章最后指出了三点明确的结论,表述客观严密,显示了考古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坑是祭祀坑只是业界的一种普遍看法。具体问题还需进一步证实。 B . 三星堆出土了蜀地最大的青铜器、最大的玉器、最大的金器,因此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 C . 虽然三星堆遗址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但三星堆进入青铜文明的时间要晚于中原地区。 D . 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三星堆遗址贯穿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文明史。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2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给大家介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天眼,位于贵州,在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灵敏。”正解说着的吴姥姥,“腾”地一下,从屏幕下方举起来一口铁锅,对着镜头继续演示。

    “FAST像一口大锅,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这个锅里装满了酒,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

    500米口径的FAST又像一个朝天看的眼睛……将来如果一旦有外星人联系我们,最早发现的可能就是中国的FAST。”

    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其实,她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是她做科普的初心。如今,吴教授的科普短视频中有“脑洞大开”的道具,妙趣横生的演示,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摘自光明网《百万粉丝、号称不刷题的吴姥姥,到底是谁?》)

    材料二:

    与她的视频风格一样,吴姥姥的账号名字同样简洁明快,就叫“不刷题”。不只是物理,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它们本该鲜活生动、亲切自然。让学习者发自心底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深陷做不出题的恐慌;让学习不再是一个苦差事,而成为来自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其实,吴姥姥科普视频备受欢迎,本就是一场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2007年,吴姥姥就在各界帮助下创办了面向青少年进行科普的实践工作站。但是,成立四个月,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有些家长听闻“跟考试关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惨淡的时候,偌大的实验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而如今,吴姥姥的科普账号拥有百万粉丝,许多学生和家长一道,主动打卡完成吴姥姥布置的“作业”,这正体现出社会大众心态的转变。学习不再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课堂,更延展到能够领略科学奥秘的各种场景。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吴姥姥,“不刷题”!》)

    材料三: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的“吴姥姥”,需要更多“不刷题”的教育理念。其实,吴姥姥并不孤单。20年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一场场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讲,让无数师生受益。此外,不少科学家常年深耕科普园地,以科普剧、动漫、歌曲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如今,科普短视频的兴盛,更是实现了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的快乐传送。希望更多孩子领略到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唤醒内心的求知欲,提升科学素质,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摘自北京晚报《科普需要更多“科学姥姥”》)

    材料四:

    “@不刷题”的霸气账号名称,已成了吴教授当下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兴趣引领、不极端应试、快乐教育理念,贯穿了吴於人整个职业生涯。“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她的情怀和理想,而“不刷题”则代表着她对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及取舍标准。

    “@不刷题”账号受追捧,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双向赋能、互相成就,无疑是好事一桩。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科普知识,让流量向更加健康、智慧、深度的内容倾斜。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公众对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一种价值回归,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摘自新京报《72岁吴姥姥成科普网红,“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能把复杂的物理原理诠释得通俗易懂,这有赖于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的专业基础。 B . 吴教授坚持科普事业16年,最近才在短视频平台爆火,这说明短视频为她打开了新局面。 C . 吴姥姥科普视频备受欢迎,从侧面反映出“双减”政策落地,家长心态发生了改变。 D . 公众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价值回归,能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姥姥科普视频表明,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 B . “不刷题”账号名称彰显的是吴教授对应试的否定,主张把学习从课堂延展到日常生活之中。 C . 演讲、科普剧、动漫等的作用有限,不如短视频能打通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 D . “@不刷题”名称迎合了学生摆脱考试压力的心理,成为吴姥姥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
    3. (3) 如何做好青少年的科普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吴姥姥成科普网红带给你的启示。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1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 ——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

    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是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

    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一个真正热爱自然、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一如福楼拜。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 章以一封信开头引出话题,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猝然绊倒”,运用了比拟的修辞,突出了福楼拜的话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 . 生活所迫往往使普通人疲惫、冷漠,丧失了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能力。 D . 那种像福楼拜一样“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就是“精神明亮的人”。
    2. (2)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
    3. (3) 王开岭的散文有“诗性散文”的美誉,请结合文章第5自然段,谈谈本段文字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四、文言文阅读 (19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之始伐赵也,魏王问于大夫,皆以为秦伐赵,于魏便。孔斌①曰:“何谓也?”曰:“胜赵,则吾因而服焉;不胜赵,则可承敝而击之。”子顺曰:“不然,秦自孝公以来,战未尝屈,今又属其良将,何敝之承!”大夫曰:“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子顺曰:“秦,贪暴之国也,胜赵,必复他求,吾恐于时魏受其师也。先人有言: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②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今子不悟赵破患将及己,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子顺者,孔子六世孙也。初,魏王闻子顺贤,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以为相。子顺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使者固请,子顺乃之魏,魏王郊迎以为相。子顺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诸丧职者咸不悦,乃造谤言。文咨以告子顺。子顺曰:“民之不可与虑始久矣!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吾先君之相鲁,三月而后谤止。今吾为政日新,虽不能及贤,庸知谤乎!”文咨喜曰:“乃今知先生不异乎圣贤矣。”子顺相魏凡九月,陈大计辄不用,乃喟然曰:“言不见用,是吾言之不当也。言不当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禄,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仕。人谓子顺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将何之?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遂寝于家。新垣固请子顺曰:“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魏,未闻异政而即自退,意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子顺曰:“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无良医。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义事之,固不获安;救亡不暇,何化之兴!昔伊挚在夏,吕望在商,而二国不治,岂伊、吕之不欲哉?势不可也。当今山东之国敝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燕、齐、楚已屈服矣。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孔子后人,名斌,字子顺。②呴呴,xǔ,怡然自乐的样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 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B . 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 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C . 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D . 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 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夫,与卿、士都为先秦官阶名。完璧归赵后,蔺相如任上大夫,不如廉颇的上卿职位高。 B . 夺,文中意为削除,与陟、黜、革、褫、废、替在古代汉语里都有罢免、撤职的意思。 C . 伊、吕,即伊尹和吕望,分别是商汤和周武王的辅臣,皆有大功而并称,也泛指辅弼之臣。 D . 三晋,战国时,晋分为三——韩赵魏。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文中指韩赵魏三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伐赵,大夫们都认为于魏有利,孔斌不同意,以燕雀为喻批评其麻木短视。 B . 孔斌的做法触动了庸官厚禄者的利益,受到了这些人的诽谤,但他毫不在意。 C . 孔斌感慨自己在魏国没有符合魏王的心意,建成特殊的业绩,因此引咎辞职。 D . 孔斌以伊挚、吕望为例,意在说明六国灭亡是大势所趋,任何人也无力挽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

      ②行将何之?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

五、古代诗歌阅读 (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岭梅

    [宋]曾几

    蛮烟无处洗①,梅蕊不胜清。

    顾我已头白,见渠犹眼明。

    折来知韵胜,落去得愁生。

    坐久江南②梦,园林雪正晴。

    【注释】①洗:一作“说”。②江南:曾几家乡,宋属江南西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南方的烟瘴反衬梅花的清雅,点明异乡见梅的喜悦之情。 B . 颔联刻画了白发诗人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年事已高的衰落之感。 C . 颈联对仗工整,由折梅、落梅的不同感受寄托了人生短暂之意。 D . 尾联以“晴”字写雪,描绘了晴天后雪的洁白,用字生动传神。
    2. (2)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六、情景默写 (6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借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早春到来的消息。
    2. (2) 荀子《劝学》中用“ ”表达君子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
    3. (3) “大雁”是古诗中常见意象,常被寄寓离思、孤寂的伤感情绪。比如唐诗“”。(在高考背诵篇目中作答)
七、选择题组 (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偏爱观察直觉在棋盘上的运作。“与医生相比,棋手更易研究,比如,我们可以       埃洛等级分系统对他们的水平和专业程度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如此,对棋手来说,在几秒钟内    地落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精通国际象棋的费尔南德•戈贝特解释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事实上,国际象棋大师并非孤立地观察棋子,而是将       一些共同特征的棋子视作一个群体,比如相同的颜色,同属于进攻性或防守性的棋子。棋手通过大量练习记下了棋子的组合,也就是所谓的“组块”(chunks)。所以,大师只需5秒钟便可清楚地了解当前的      ,( )有时,专家在棋局结束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赢下此局,而初学者会继续下棋,认为自己仍有获胜的可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基于 干脆利落 拥有 局势 B . 鉴于 不假思索 具有 局面 C . 鉴于 干脆利落 具有 局势 D . 基于 不假思索 拥有 局面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偏爱在棋盘上观察直觉的运行。 B .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偏爱在棋盘上观察直觉的运作。 C .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偏爱观察直觉在棋盘上的运行。 D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偏爱在棋盘上观察直觉的运作。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15分钟对新手来说都不够。 B . 而对于新手来说15分钟都不够。 C . 但15分钟对新手来说都不够。 D . 新手15分钟都不够。
八、简答题组 (11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有人向你提到一部你没看过的电影的好笑情节,到底该挤出笑容还是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为了避免这类尴尬, ①_____________,至少是同样的语言,如有可能,还有对话人共同的文化、参照对象和回忆。笑话必须包含不言而喻的信息,有点类似密码。如果某人为此笑了,说明其手握解开笑话的密钥,对于能听懂的人来说,好笑的不是说出来的那部分,而是言下之意。所以, ②____________,这个笑话就是失败的。笑话能奏效,往往是因为它其中的某些荒唐成分使听众的期待和最终的结局之间产生了落差,这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③____________。

    1. (1) 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设问的形式,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九、材料作文 (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正式对外发布。“一起向未来”彰显了奥运会团结世人克服挑战、共创人类未来的力量,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和愿景,也反映了在当前疫情挑战下,世界渴望携手走向美好明天的共同心声。

    材料二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海外同胞仍在辛勤耕耘,使领馆、中资企业等海外派驻人员和广大留学生仍在勇毅坚守,无数追梦人还在奋斗奉献。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习近平《2022新年贺词》

    “一起向未来”能带给人们关于生活、关于责任、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很多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中学生自身的生活或时代,以“与     一起向未来”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