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7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读懂“双减”政策

    材料一:

    “双减”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有人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共识度不够,尚未完全转化为共同行动。其中既有校外培训的越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开展“双减”工作,就是要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拨乱反正,使学校、家庭、社会各安其位,学生、家长、教师各负其责,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家校协同到家、校、社协同,体现了新时期大教育观背景下有人生态的重构。从三者定位看,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有人共同体,社会教育是有人的有益补充,只有三者各归其位,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有人目标。要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家庭是有人共同体的薄弱环节,也是重要一环,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尤其需要加快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加强家庭对学生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校外教育要与校内教育错位发展、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摘编自刘宇辉《“双减”引发的新时期教育思考》,《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6日)

    材料二: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已进入整改、过渡期。北塔资本投资副总裁王强认为,教培机构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部分与智能硬件相关的业务。

    王强表示,从目前市场披露情况看,转型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赛道的教培机构相对较多,因为教育培训行业原有学科培训沉淀下来的运营能力、招生能力,甚至师资队伍等都有利于直接向这两个方向转型。

    “未来课外辅导的时间减少, 全部的压力都在公立学校体系。”上海松鼠课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梁静说,在和公立学校的接触中发现,学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也迫切希望有智能的、个性化的学习体系,让学生既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帮老师减少备课、授课的负担和压力,实现减负增效。

    而学科类培训转型素质教育的难点在于,素质教育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刚需,因此,这个转型方向无法解决原有的规模问题。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解决师资供应链问题需要时间,师资标准化也在短期内构成对企业转型的挑战。

    对于学科类教培转型成人赛道,橙啦教育创始人、华夏桃李董事长张爱志认为,这类转型多为处理投资人关系时放出的利好消息,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收益。“若转型成人赛道,原学科教培的团队、资源、渠道、品牌均不能复用,其基因与学科教培完全不同,成人赛道的体量也无法与原来的K12 (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培相比。”另一方面,相比于K12,成人教育创造的生命周期总价值有限,因此短期内不会成为转型重点。

    对于转型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原本就已存在的赛道,王强表示,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将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如入局招考领域,在这个赛道中,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粉笔教育等已经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肯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能不能分到一杯羹,就看机构自己的能力了。”

    (摘编自《“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探索转型》,《新京报》 2021 年8月10日)

    材料三:

    (图表来自《新京报》《“双减”之下,家长喜忧参半》)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校外教育再造了一个教育体系,校外培训越位学校教育。 B . 在孩子的教育上,作为育人共同体的家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 C . 王强认为,当下教培机构主要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原因在于原有的学科培训打下的基础更利于这两方面的转型。 D . 素质教育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要,也就始终不可能成为学科类培训转型的选择方向。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部分家长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是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只有少数家长报班是为了有地方托管孩子。 B . 开展“双减”工作,是为了让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从而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 . 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师资供应链、师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时间解决,对企业转型构成挑战。 D .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培机构只要正确把握了政策的方向,就能分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3. (3)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培行业转型的建议。
  • 2. 文化上的送去和拿来

    材料一: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札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二:

    ①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②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 “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③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赞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④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⑤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⑥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可人家,特别是西方人,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摘编自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送去主义”本质上是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会导致亡国灭种,因此应采取“拿来主义”。 B . 材料二主张奉行“送去主义”,把中国的文化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C . “别的且不说吧”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 D . 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靠坚船利炮,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破中有立,破立结合,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B . 材料一多用反语,如“进步”“吝啬”,前者贬词褒用,后者褒词贬用,体现了鲁迅杂文讽刺幽默的语言特点。 C . 材料二运用了因果论证,先开门见山提出“送去主义”,然后从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现状两方面阐释原因。 D .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有糟粕,也有精华,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济西方之穷。
    3. (3)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批判“送去主义”,季羡林先生则奉行“送去主义”。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两位先生各自所持观点的具体内容。
  • 3. 人格化的自然

    材料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材料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材料三: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个文段景物描写各具其美,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情味,可以令人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具有安顿身心、慰藉情感、超越自我的作用。 B . 文一舍弃名胜古迹,选择日常生活场景和平凡细小的事物展现故都的秋味,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雅趣。 C . 《荷塘月色》的写景,兼顾到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文二主要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等方面,侧重描绘荷塘上的月色之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 D . 文三描绘出地坛四季的不同景致,古老又充满生机,展现出自然景物的永恒,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 (2) 下列对文段写景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一语言简练典雅,饱含深情,写出北平秋天的韵致:文二善于铺陈,语言华丽,充满诗情画意:文三写景中夹杂着抒情和议论,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B . 文一调动了听觉、视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作者深沉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C . 文二运用通感手法,用远处渺茫的歌声来表现荷花清香若有若无的特点,以听觉写嗅觉,具体传神。 D . 文三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选取了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等景物,包孕着博大与纤细、沉寂与涌动、古老与年轻,充满哲理意味。
    3. (3)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有些东西”是指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 (4) 梁实秋在《论散文》中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以上三个散文写景片段背后也隐藏着三个不同的作者,请结合文本,从情感特点、审美趣味两个角度分析三位作者的不同。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 4. 探究师道观点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喜后,其闭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喜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 ,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 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战?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逸自柳宗元《答书中立论师道书》)

    1. (1) 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闻道也固先乎(固:本来)

      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B . 人也远矣(出:距离)

      士大夫之(族:类)

      C . 笑侮,收召后学(犯:冒着)

      二年冬,幸大雪岭(逾:越过)

      D . 亦以吾子(病,担忧)

      吠者犬耳(顾:环顾)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屏书云/欲相师/仆道不驾/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 .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 .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 .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首段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闸述老师的职责,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 . 甲文概述“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明确指出“人益不事师”的风气始于魏晋,唐朝更是愈演愈烈,并结合韩愈的遭遇生动描述了这一现象。 C . 甲文接连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乙文则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比喻,生动说明了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D . 甲文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乙文柳宗元否定师道,举韩愈为例,含蓄指出他好为人师,稍显轻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 5. 感悟一脉诗韵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宋]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均为南北朝著名诗人。②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渐一带。③苏轼因与掌权者政见不合,出京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朝延,赴京途申过扬州,友人设宴,此词作于席上。

    1. (1) 对两篇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前两联突出李白诗歌的地位,赞美其诗像庾开府那样清新,像鲍参军那样俊逸。 B . 杜诗尾联既包含诗人对过去两人友谊的怀念之情,又有对未来重聚论文的渴望之情。 C . 苏词首句用典,以“李白”“江东”自况,抒发了对“草堂”(代指友人)的深切思念。 D . 苏词下片点题,与友人扬州重逢有惊喜之情,而“衰容”“梦魂”亦有悲苦迷惘之意。
    2. (2) 两首诗词的划线句子都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离之苦,请简要分析其写法的不同。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句)
    1. (1) 《短歌行》中,“"两句写出了 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写了神仙们的穿着,““一句写了他们的出行工具。
    3. (3) 《登高》中,诗人从时空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的两句:““。
    4. (4)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 (5) 《鹊桥仙》中“ ”两句写出了只要彼此情谊长久无须嗟叹不能朝夕相守的爱情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礁岩间,残留的水洼里保护着暂时滞留的鱼苗,以及和它们一样害羞的藻葵。虾特别精巧,石英质般(tī/tì)透。小得像蜘蛛的螃蟹,         , 随时高举透明的小 (鳌/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而退潮后,我们会遇见美味的贝类。贝类是如此迷人的食物,        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肉色在我们看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

    我有一枚童年获赠的宝螺,它的斑点        不清晰,有(yùn/yūn)染效果,一如透过泪光看到的星空。宝螺的唇齿很厚,但其间裂隙很小,铺开了肉身能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纳回来,以防不再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总之,贝壳是相当羞怯的动物,性情上喜欢隐(蔽/敝)自己:也许它是小小的僧侣,        背负袖珍的教堂.

    1.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剔(tì)透    小鳌    晕(yūn)染    隐蔽 B . 剔(tì)透    小鳌    晕(yùn)染    隐敝 C . 剔(tī)透    小螯    晕(yūn)染    隐敝 D . 剔(tī)透    小螯    晕(yùn)染    隐蔽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虚张声势    以致    界限    终生 B . 虚张声势    以至于    边界    终生 C . 装腔作势    以致    边界    终身 D . 装腔作势    以至于    界限    终身
    3.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铺开的肉身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罗起来,以防不再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 B . 区区几毫米的窄门将铺开的肉身收罗起来,以防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 C . 铺开的肉身能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纳起来,以防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 D . 铺开了肉身能通过区区几毫米的窄门]收纳起来,以防受到频繁、轻易的侵犯。
  • 8. 阅读下列图文,按要求作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了一项关于“家乡地名文化知多少”的调查,有1988名18-35岁青年参与问卷,以下两个图表是调查结果。

    1. (1) 请根据图表信息,归纳两条合理的结论。
    2. (2) 家乡地名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工程。请结合图表以及你的生活经历,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 9. 阅读以下句子,从词的表层含义、深层意蕴、使用范围三个角度辨析“月球”与“月亮"的不同之处。

    ①首次证实月球有二氧化碳冷阱,若发现干冰将使月球探索完全改观。(腾讯网)

    ②每个人都可以去自己的月球,只要你开始想象它。(郭爽 《月球》)

    ③黄眼睛冷冷漠漠/我望着月亮/月亮忘记了我/我向她怒视/她却睡着了……又细又弯/金睫毛闪闪烁烁。(顾城 《月亮和我》)

    ④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 10.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 里的脸!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子曰:“听讼, 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最近河南广播电视台《小莉帮忙》记者杨小莉在镜头前痛哭一事引发关注,事情源于安阳一起犬只伤人事件。一老人在小区被大型犬只咬伤,狗主人却矢口否认,老人家属向《小莉帮忙》求助。谁料到监控有了,媒体也介入了,但这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后续交涉却异常曲折。即便有当地城管、辖区民警调查协调,狗主人仍不肯正面回复。连续9期节目下来事情仍未解决,直到10月16日当地纪检部门介入。

    (节选自《新京报》《是什么把“小莉”为难哭了?》)

    1. (1)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的“应当”是指传统规则,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具体形式是教化。 B . “无讼”出自孔子的话,意为在乡土社会中不主张法治,只有礼治才能保障个人的权利。 C . 老人家属在伤人事件后求助于新闻记者,可窥见当代中国人依然有“无讼”这一心理。 D . 从两则材料来看,“无讼”的执行人发生了转变,从一乡的乡绅变为了新闻媒体人。
    2. (2) 材料二中事件的后续:狗的主人停职,到老人家中赔礼道歉。据此,请你评价《小莉帮忙》这类调解类节目的现实意义。
四、作文(60分)
  • 1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丰子恺先生素不喜重游旧居之地,他在《缘缘堂随笔》中写道:“旧地重游,以前所惯识的各种景物争把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使我耳目不暇应接,心情不胜感慨。”而有人却独爱重游:苏轼二度游赤壁,郁达夫不远千里回北平,史铁生则常常要到地坛中去……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可记叙你的经历:也可结合材料,抒写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