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

更新时间:2022-12-20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从中国历史看,中国士人的乡愁真正以乡村为主导,要到隋唐推行科举制之后。这种选官制度使大批生活于乡野的士人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少年居于乡村,做官后移居城市,构成了他们的人生路线图,由此也使乡愁与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立起稳固的关联。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则成为相关诗文表达的标配。当然,隋唐以后,士人的返乡仍然不过是一种情感态度,而不是真正让自己重新生活于乡村之中。他们在欲望层面难以舍弃都市生活的繁华,所以只好让精神世界在“滚滚红尘长安道”与“田园将芜胡不归”之间往复摇摆。当然,相应的解决方案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将乡村记忆置入都市,在城市红尘之中营造“城中村”,即园林。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它的远因是科举制,中因是大批乡野士人进城做官,近因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与此比较,中国早期乡愁的表达之所以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乎旧国旧都的废墟感,原因无非在于隋唐以前的中国政体基本上是贵族政体。这些贵族靠门第世袭做官,一代代居住于城市,根本没有乡村经验,其乡愁必然以城市或城市的废墟化为主导。据此也不难看出,看似微末的乡愁,在中国历史上其实经历了从早期城市中心向后来乡村中心的迁移,而这种变化则根本奠基于古代国家选官制度塑造了新的权力主体。

    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比如,我们的父母当初因为读书或做工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他们是有乡村记忆的,但他们在城市繁衍的子孙会日益对农业性的故乡缺乏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他们的故乡,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乡愁模式,必然会出现重大变化,即从“城+乡”模式转化为“城+城”模式,所谓原乡记忆更多是对原生城市的记忆。由此我们也不难从这种城乡之变中体会到巨大的历史感,即中国早期的乡愁是城市性的,中期的乡愁是乡村性的,而从目前开始,则开启了一个以城市为本位重塑中国乡愁的新历史进程。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比较而言,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或者说,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落叶一样,天下也没有两座相同的村庄。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复制,几乎千城一面;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隋唐推行科举,生活于乡野的士人做官后移居城市,从而使他们的乡愁与乡村关联。 B . 中国早期乡愁的表达,更多以城市或城市废墟化为主导,是因为此阶段是贵族政体。 C . 中国园林营造在隋唐以后以文人园林为主导,和科举制度、乡野士人进城做官有关。 D . 当代中国的巨变重塑了人们的乡愁,对于原乡的记忆,完全转化为原生城市的记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用“滚滚红尘长安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说明进城做官的乡野士人有难舍都市繁华又眷恋乡村的心理。 B . 文中揭示乡愁背后有社会政治变革的促动因素,对于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C . 文中第一、二两段梳理了中国早期、中期、当代乡愁的性质及其产生背景,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乡愁的历史进程。 D . 文中以“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落叶”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风光独特、建筑多元的传统乡村面貌的高辨识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城市建造园林,返回曾经的乡村生活,成为隋唐以后进城做官的乡野士人解决乡愁的方案。 B . 中国当代的“城+城”乡愁模式与中国早期乡愁的城市性,虽然背景不同,但性质是相似的。 C . 现代城市建筑的同质化导致中国人的乡愁无法得到寄寓,“千城一面”的情况让人无家可归。 D . 作者提倡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历史深度,可以有效地承载中国人的乡愁。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中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努力推动本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各国一道寻求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道路。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捉供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材料二:

    (数据来源:新华社、《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等)

    材料三:

    主持人:……请老师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二者是什么关系?

    王克: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峰之后进入逐步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具体讲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实现碳中和,不仅要求各部门的碳排放水平下降,还要采取植树造林、负碳排放技术和碳补偿等措施抵消碳排放。

    张志强: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越快、难度就越大。

    碳达峰是手段,碳中和是最终目的。碳达峰时间与峰值水平应在碳中和愿景约束下确定。峰值水平越低,减排成本和减排难度就越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越长,减排压力就会越小。

    王珂英:从各国碳达峰路径看,碳达峰后会经历一个平台期,之后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技术和负排放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碳排放水平会持续下降,进入良性循环,并最终实现碳中和。从历史排放看,发达国家制造了更多的排放总量,但他们大多在20世纪后半期或21世纪初就实现了碳达峰。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承诺用全球最短的时间——30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的碳强度降幅,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学解读》,《光明日报》2021年6月22日)

    材料四: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减碳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率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服务业占比达到70%左右、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碳排放就开始达峰并持续下降。反观我国,2020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服务业占比只有54%左右,城市化率也只有63%。可见,我国离碳达峰、碳中和的拐点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然而,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行至尾声,属于自然达峰;而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因此,要在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内,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减碳任务重大而艰巨,更需尽早规划,及时行动。

    需要认识到的是,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减碳减排的现实行动,而且将带来绿色转型的机遇发展。有研究显示,未来40年,实现“双碳”目标预计将撬动万亿绿色金融投资,为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在“过”和“不及”中寻求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平衡点”。

    (摘编自曹普华《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要有大格局大思路》,《光明日报》2021年9月4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是全球面对的严峻问题,我们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B .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和15年前相比下降到48.4%;2005年以来,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C . 2018年,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来看,美国远高于中国,因此,美国也应该主动承担大幅减排义务。 D . 当前,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有明显提升,但总体占比依然不高,希望通过努力在2060年达到80%。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懈怠,更不能坐等,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寻求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和碳减排的平衡点。 B . 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碳达峰,它实现的时间和难度也受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影响。 C . 如果我国服务业占比提高16%左右,城市化率提高17%左右,碳排放就会开始持续下降,目前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 D . 我国承诺用全球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强度降幅,任务重大艰巨,但也会带来绿色转型的发展机遇。
    3. (3)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与路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朝闻道(节选)

    刘慈欣

    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进而去。

    一切都在庄严与宁静中进行,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人类在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魂洗礼。

    一个白天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太阳已在西方地平线处落下了一半,夕阳给真理祭坛撒上了一层金辉。物理学家们开始走向祭坛,他们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有八十六人。就在这一群人刚刚走上坡道时,从日出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寂静被一个童声打破了。

    “爸爸!!”文文哭喊着从草坪上的人群中冲出来,一直跑到坡道前,冲进那群物理学家中,抱住了丁仪的腿,“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

    丁仪轻轻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

    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那是个天然动物园,小孩儿一定要大人带着才能进去,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

    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

    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

    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

    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

    物理学家们走上了真理祭坛那圆形的顶面,在圆心,排险者微笑着向他们致意。突然间,映着晚霞的天空消失了,地平线处的夕阳消失了,沙漠和草地都消失了,真理祭坛悬浮于无际的黑色太空中,这是创世前的黑夜,没有一颗星星。排险者挥手指向一个方向,物理学家们看到在遥远的黑色深渊中有一颗金色的星星,它开始小得难以看清,后来由一个亮点渐渐增大,开始具有面积和形状,他们看出那是一个向这里漂来的旋涡星系。星系很快增大,显出它磅礴的气势。距离更近一些后,他们发现星系中的恒星都是数字和符号,它们组成的方程式构成了这金色星海中的一排排波浪。

    宇宙大统一模型缓慢而庄严地从物理学家们的上空移过。

    ……

    当八十六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升起时,方琳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她隐约听到文文的声音:“妈妈,那些哪个是爸爸?”

    十五年之后的一个夜晚,在已变成草原的昔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一对母女正在交谈。母亲四十多岁,但白发已过早出现在她的双鬓,从那饱经风霜的双眼中透出的,除了忧伤就是疲倦。女儿是一位苗条的少女,大而清彻的双眸中映着晶莹的星光。

    母亲在柔软的草地上坐下来,两眼失神地看着模糊的地平线说:“文文,你当初报考你爸爸母校的物理系,现在又要攻读量子引力专业的博士学位,妈都没拦你。你可以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甚至可以把这门学科当做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但,文文,妈求你了,千万不要越过那条线啊!”

    文文仰望着灿烂的银河,说:“妈妈,你能想像,这一切都来自于二百亿年前一个没有大小的奇点吗?宇宙早就越过那条线了。”

    方琳站起来,抓着女儿的肩膀说:“孩子,求你别这样!”

    文文双眼仍凝视着星空,一动不动。“文文,你在听妈妈说话吗?你怎么了?!”方琳摇晃着女儿,文文的目光仍被星海吸住收不回来,她盯着群星问:

    “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啊……不一一”方琳彻底崩溃了,又跌坐在草地上,双手捂着脸抽泣着,“孩子,别,别这样!”

    文文终于收回了目光,蹲下来扶着妈妈的双肩,轻声问道:“那么,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块冰,使方琳灼烧的心立刻冷了下来,她扭头看了女儿一眼,然后看着远方深思着,十五年前,就在她看着的那个方向,曾矗立过真理祭坛,再远些,爱因斯坦赤道曾穿过沙漠。

    微风吹来,草海上涌起道道波纹,仿佛是星空下无际的骚动的人海,向整个宇宙无声地歌唱着。

    “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呢?”方琳喃喃地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较多笔墨叙写丁仪和家人告别的情节,以点带面,极富典型性,生动感人地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 B . 小说中“夕阳”“金色星海”“草海”等场景描绘,烘托了“真理祭坛”的崇高感,表现了“真理祭坛”对于科学家们的吸引力。 C . 面对妻女的挽留,丁仪选择了毅然离去,作者也借此批判了有些科学家过于理性以至于自私无情的性格特点。 D . 结尾文文的提问,说明她成长为与父亲志趣相同的人,投身于物理学研究,把探寻科学真理当成人生目标。
    2. (2) “方琳”这一人物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这篇现代科幻作品以中国儒家传统人生格言“朝闻道"为题,有什么内涵与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吴越王钱俶遣使来贺即位,自是岁朝贡。开宝七年冬十月,伐江南,诏加吴越王傲为升州东南行营招抚制置使。先是,俶遣判官黄夷简入贡,帝谓之曰:“汝归语元帅,江南倔彊不朝,我将讨之。元帅当助我,无惑人言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寻密告以师期,遂有是命。吴越王俶既受命,以沈承礼权知国务,而自率兵五万攻常州。丞相沈虎子谏曰:“江南,国之藩蔽,今大王自撇其藩蔽,将何以卫社稷乎?”不听,遣兵攻江阴、宜兴,皆下之,遂拔常州。江南主贻傲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太梁一布衣耳傲不签以书上帝优诏褒之九年二月,吴越王傲来朝。帝赐礼贤宅以居,亲幸宴之,赏赉甚厚, 赐俶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命与晋王叙昆弟之礼,俶固辞,乃止。留两月,遣还,赐以一黄袱,封识甚固,戒俶曰:“途中宜密观。”及启之,则皆群臣乞留俶章疏也,俶甚感惧。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吴越国王做来朝。会陈洪进纳土而惧,上表乞罢所封吴越国王及解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书诏不名之命,归其兵甲,求还,帝不许。其臣崔仁冀曰:“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俶左右争言不可。仁冀厉声曰:“今已在人掌握,且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傲遂决策,上表献其境内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俶朝退,将吏始知之,皆恸哭曰:“吾王不归矣!”丁亥,诏封俶为淮海国王,赐赉待遇,冠绝当时。以范旻权知两浙诸州、军事。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乞尽蠲其弊。”从之。端拱元年八月戊寅,做生辰,帝赐燕。是夕暴卒。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吴越归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B . 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C . 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D . 江南主贻/俶书日/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指创基立业者,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秦朝。 B . 朝贡又称进贡,指臣民或藩属国献上礼物给君主,是臣服于中央的表示。 C . 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没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 . 权知即暂代之意,宋初非正官而代行职务者,官衔前往往带“权知”二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太祖计划平定偏安于江南的南唐,下诏加封吴越王钱俶,并秘密告知吴越王宋朝出兵江南的日期,希望钱俶能帮助宋军平定南唐。 B . 吴越国丞相沈虎子认为南唐是护卫吴越的藩篱屏障,劝谏钱俶不要助宋攻打南唐,钱俶不听劝告,亲自率领大军,最终攻克常州。 C . 吴越王钱俶人京朝见宋太祖,备受恩赏,回国路上打开赏赐的黄绸包袱,发现都是宋朝群臣请求挽留自己的奏章,钱俶内心很感愧。 D . 压力之下,吴越王钱俶听从崔仁冀意见,上表纳土归宋,宋王朝不费一兵一卒就和平解决了吴越问题,有助于宋朝完成统一大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帅当助我,无惑人言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②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乞尽蠲其弊。”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十七日昼寝

    黄庭坚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注释]①乌靴:朝靴。②齕 (hé) :咬,咀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现实中自己身为官员,奔走于京城红尘之中常感局促,席帽乌靴是羁绊的象征。 B . 次句写沧洲之上白鸟双飞,一派悠闲自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C . 第三句写午睡时听到马嚼干草声,一时不能安然人眠,流露了心中烦躁不定的情绪。 D . 末句写梦中自己仿佛处身在江边,耳中是风雨浪涛声,回应前二句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 (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让人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相类的“”两句。
    2. (2) 《过秦论》中“”两句,表现陈涉起义后百姓迅速呼应、跟随的情景。
    3. (3) 《将进酒》中“”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出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沉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潮是钱塘江           的胎记,钱塘江是这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面潮水如万千白马飞驰而来,声如雷,鬃如雪。那一刻,冲上来的潮水恍若要将沧海           。原来,宋代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不是虚言。钱塘人有事没事喜欢往江边跑。车开着开着就驶到江边了,人走着走着就逛到堤上了。有潮的时候看潮,没潮的时候看桥,看树林,看芦苇荡。

    我看到赞扬钱塘江大潮的文章何其多,但壮观之下的民生之艰,让人           。 (    )。钱塘人自嗍是“沙头鸟”,在江南、江北飞来飞去,不知何处可落脚。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水患,钱塘人开展了几次大规模围垦活动。钱塘江潮水凶猛,“虎口”夺地,           。从当年的影像资料中,我看到: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几万名军人和钱塘人赤脚在湿滑的滩涂上和时间赛跑。最终,钱塘人从钱塘江的怀里接手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钱塘的十年时间,我听钱塘故事,看钱塘潮涌,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血脉中钱塘丛的弄潮儿精神。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与生俱来    淘空    扼腕    举步维艰 B . 天赋异禀    淘洗    拍案    举步维艰 C . 天赋异禀    淘空    拍案    如履薄冰 D . 与生俱来    淘洗    扼腕    如履薄冰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遇上大风大潮,木柴塘,泥土堤,就会淹没两岸的家园 B . 木柴塘,泥土堤,遇上大风大潮,两岸的家园就会被淹没 C . 遇上大风大潮,木柴塘,泥土堤,就会吞噬两岸的家园 D . 木柴塘,泥土堤,遇上大风大潮,两岸的家园就会被吞噬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看钱塘潮涌,听钱塘故事,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钱塘人血脉中的弄潮儿精神。 B . 我听钱塘故事,看钱塘潮涌,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血脉中钱塘人的弄潮儿精神。 C . 我看钱塘潮涌,听钱塘故事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感受到钱塘人血脉中的弄潮儿精神。 D . 我听钱塘故事,看钱塘潮涌,写钱塘传奇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血脉中钱塘人的弄潮儿精神。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郑板桥的书法有点怪。他创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而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            , 行不行,草不草,一般人不这样写。板桥少时楷书极工,后以楷书杂写隶法,又间以画法,波磔之中往往有“石纹兰叶”,这种写法确实挺奇怪的。

    在板桥看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兰亭序》的面貌,被各种刻帖刻来刻去,千翻万变,早已失去其本来的面目,何必再去学呢?板桥推重石涛的作品,他的书法应该是受到石涛的影响。石涛的行书来源于隶书,行书中夹杂很多隶书,或者是隶书连笔快写成行书,参差错落,变化有致。板桥把王羲之行书的方法加上了汉魏时期的隶楷古法,而形成自己“杂糅”的面貌。

    看板桥的书法,不光欣赏他的书风,           。板桥的诗,板桥的文,板桥的家书,板桥的题画,都和字相得益彰。他的字传遍四方,            , 一件是“难得糊涂”,一件是“吃亏是福”。充满哲思的板桥书法,不光以字胜,更以文胜。板桥的书法,写的是板桥其人,外奇内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末,新华社邀请四位时代前行者给年轻人写了四封信,分享他们对生活真诚的思考。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说:“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在必要时伸出给彼此的手,而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说:“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

    男子60米、100米短跑亚洲记录保持者苏炳添说:“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你要坚定地相信,上天送给你的孤独时刻,一定是让你和自己对话的最好机会,别错过。”

    请仔细体味这四人的话,结合你对自己现状的反思和未来的思考,给自己写-封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格式正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