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前冲刺系列模拟试卷(四)

更新时间:2023-01-28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摘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随着太空行走技术的发展,太空行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按出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验证类出舱活动;第二种是组装类出舱活动;第三种是维修类出舱活动;第四种是有效载荷类出舱活动,即回收、修理和释放卫星或在月面安装实验装置、采集月岩标本等。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处于真空状态的太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存在各种能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

    【注】①:再生生保,是一种验证中国空间站的技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核心舱,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圆满成功。 B . 组合体飞行期间,我国航天员将通过3个月的在轨驻留、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攻克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C . 太空行走的主要内容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等,目前这一技术为部分航天业发达的国家所掌握。 D . 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的重要装备,它不仅能帮助航天员抵御恶劣的太空环境,更能向航天员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大气压力和氧气等保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不仅镌刻了国家发展前行的脚步,更振奋了国人昂扬的精神与气概,夯实了国人厚重的自信与底气。 B . 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多个首次突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我国逐梦空间站的新征程。 C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虽然比翟志刚的出舱活动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难度更大,但他们在出舱活动的类型上是一致的。 D . 为了防止自己丢失在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航天员出舱行走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以解决太空行走中的安全问题。
    3. (3) 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古人对神秘宇宙的浪漫幻想
      A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B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D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5) 假如你是一名科普宣传员,在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计划向中学生宣传我国的航天成就,你会如何构思自己的宣讲稿?请结合材料,列出自己的宣讲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鱼虾在房

    盛文强

    走在巷子里,忽然间黑影闪动,从房坡急跳下来,钻进后脖领,一路潜行直下。急切中忙回手截住,隔着衣服探试,像一截粗糙的木棍顶在后背。摸出来一看,竟然是一条半干的梭鱼,小圆眼珠瞪着人,这在半岛是再正常不过的。有时可能是干得发硬的梭鱼,或许是蹦虾。过路人遇到这种事情倒也不会惊慌,他会把鱼虾掏出来,然后甩手把它扔回房坡。目送鱼虾飞旋着升空,衬着高远的蓝天腾跃上房,他的心情应该是愉快的。在他的头上,是浩无边际的屋顶的海洋,房脊的波浪奔腾着卷过了半岛的每一寸土地。鱼虾列开阵势,随着波浪来回翻滚,刚才那只落到房上又弹起来,几个起落,眨眼间就不见了,它又回到了浩无边际的海洋。

    半岛地区的房屋与别处不同,屋顶多取平势,有的屋顶干脆一分为二,一半是尖顶,另一半留作平顶,远远望去像被掀掉了半块屋顶。房子的尖顶只能放些大块头的梭鱼和剖开的鱿鱼,小鱼小虾是立不住的,它们经常被风刮走,或者滑下来。也有的人家在院子里贴着东墙和南墙起了几间平顶的厢房,其实不缺那几间房,还是为了晾晒鱼虾。成千上万块房顶在阳光下争相把鱼虾高高托起,我们在院里朝上望去,腾腾的蒸汽晃悠着升起,透过弯曲的水汽,对面的房子、墙外的树、还有天上的云,都像水中倒影一样晃悠着,丰收就这样如期而至,每个人都是满心欢喜。

    煮鱼虾要用巨型的生铁锅,家家都有一两口这样的锅,如果从灶上拆下锅来,一个人抱不过来。母亲煮沸了半锅水,小鱼小虾混杂在一起,一股脑倒进锅里,几个起落之后,小虾鲜红,小鱼雪白,粗盐粒扔进去,就算盐渍过了,红白相间的一团盛满笸箩,母亲这时候会满意地看看笸箩,在凳子上坐着歇一会儿。我的任务则是抱着笸箩上房,把它交给厢房顶上负责晾晒的父亲。刚爬了几节台阶,热气熏脸,我把头扭到一边,热气又透过笸箩缝隙钻出来,熏得手发麻,我赶紧放下歇歇,忙里偷闲剥了一只虾,父亲在房上叫我,刚剥的虾受惊掉进笸箩,再也难以找到了。

      翻晒的工具是父亲发明的。起初用钉耙,可钉耙的齿过于锋利,在翻晒时经常切断鱼虾,后来改用木推板,刚煮熟的鱼虾软绵绵的,也常被挤坏。父亲在一块长条的木板上裁出了宽大的锯齿边,安上圆木把手,做成了木耙。我坐在一边,看父亲推开了小山似的鱼虾,来回几下,它们在房顶铺了均匀的一层,木耙的锯齿留下了层层波浪纹,像新耕过的土地,翻开的新茬热气缭绕,数不清的小虾在凹槽里探出头来,大红的触须交错,在风中乱舞,就像地里刚被撂倒的的杂草。我翻出几只稍大的蹦虾,趁热扔进嘴里,忽然看见我周围被鱼虾包围了,父亲没有轰我走,他有意给我留出了空。我赶紧让开,起身下去再装笸箩。下台阶到一半,回头望见天边有一条弯曲的云,被阳光映得发红,活像一只虾,连关节都看得清楚,它来自东方的海平线,硕大而又孤单,随着风势弹跳不止,它离我们那么近,父亲的木耙有节奏地一收一放,木耙把柄后端正好一下下戳在那团云上,它最终被驱散了。

    厢房顶上已经晒满,余下的就要倒在正房顶上了。正房没有台阶,和厢房只有一墙相连,父亲总是从墙头走过去,墙头仅能并排放开两只脚,他从不允许我上去。我在厢房头上递给他笸箩,他端着几个跨步到了正房,抬腿就上去了。正房比厢房高出一大截,父亲常讲到在正房上看到了夕阳下的南山,看到了后院腌咸鱼的老郑一家人在忙活着,那里有我平时看不见的风景。父亲把笸箩扔给我,他自顾拖着木耙来回走动,他走过的地方,鱼虾盖住了水泥屋顶。正房上大部还是尖顶,有这样一小块平顶,鱼虾没有摊开,剩下一小堆,父亲招呼我把笸箩再扔给他,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一只胳膊夹着笸箩上了墙头。刚走几步,脚底下开始摇晃,往下一看,院里的水泥地深不可测,平整的地面忽然变成漏斗形状,投射出巨大的吸力,院子外面是一丛月季花,顶端的几枝花刚刚开败,露出密丛丛的棘刺直指天空,一时间天旋地转,月季花和水泥地拉锯一样交错出现,想回去已经不能转身了。

    站在那儿别动。父亲低声说着,从正房窜下来,几乎在墙头飞跑起来,一把揽住我的腰,把我夹在胳膊下,我看见水缸、房门、花丛刹那间倾斜了,向一侧横着飞了出去。我的笸箩脱手了,掉进院里的水泥地上,哗啦啦满地打转转。

    来到厢房顶上,父亲把我放下,长出了一口气,我们俩趴在房顶往下看,笸箩转了几圈,撞在墙上,朝外滚了一段距离,倒扣在地上不动了,父亲很长时间没说话。如今,我把这段往事拿出来重新审视,愈发感到父亲当时受到的惊吓要远远比我多。在那危机的瞬间,他心里或许早将一把没拉住我的悔恨,连同我摔下墙去的情景预演了无数遍。

         (摘自《青岛文学》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写半岛地区房顶的外形特点,这与渔民以捕捞鱼虾作为生活来源有密切联系,也为写“我”童年的一次“遇险”经历作铺垫。 B . 文章以“鱼虾在房”来写半岛地区渔民的日常生活,他们捕鱼虾、煮鱼虾、晾晒鱼虾,忙碌而有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幸福。 C . 文中写父亲制作并改进翻晒的工具,从“钉耙”到“木推板”,最后做成“木耙”,这些细节的交待意在表现渔民劳动的艰难与辛苦。 D . 文章多处写到“云”这一物象,它和房上的“鱼虾”一样来自大自然,同时,孩子眼中所见之“云”和“鱼虾”一样,新奇而富有童趣。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抛掷梭鱼或蹦虾的文字,充满着想象力,颇具奇幻色彩,这样的处理方式合乎孩子的观察视角,也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B . 文章写渔民“鱼虾在房”的劳作场景,其中父亲、母亲和我在整个过程中各有任务担当,这既是真实生活的叙写,也营造出亲情的和谐温馨。 C . 文章最后写“房顶遇险”很有技巧,作者从文中“我”的观察角度写看到“地面”和“月季花”的心理感觉,以此表现孩子的紧张与恐惧。 D . 文中所有的劳动场景都安排在房顶这一空间点上,这既与文章题目一致,又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俯瞰的开阔感,也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3. (3) 你对第五段划线部分的文字如何理解?请作简要说明。
    4. (4) 当代文艺评论家万燕教授认为,题目是一种为文本“命名”的行为, “命名”有着重要的语言意义。本文的题目也很耐人寻味,请作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 , 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 . 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 . 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 . 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 B . 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 C . 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 . 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②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5. (5) 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嘉峪关感赋(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注】①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②燕碛:代指关外西域之地。③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④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B . 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已列入华夏版图。 C . 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绩。 D . 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强。
    2. (2) 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 5.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官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荒淫奢靡的秦始皇,而且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两句,是杜牧向当权者发出的警告。

    2. (2) 杜甫《蜀相》中“”一联,描绘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借景抒发自己的孤独惆怅之情。

    3. (3)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两句,描写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名为“飞扬”。冬奥会火炬造型极具动感和活力,颜色为银色和红色,象征着“( )”。残奥会火炬使用银和金,象征着荣耀和梦想,体现了残奥会“勇气、决心、鼓励和平等”的价值观。火炬由祥云纹样“撑腰” , 从祥云纹样向剪纸雪花图案自下而上逐渐过渡,旋转上升,如彩带舞动,最后呈现为飞扬的火焰。火炬图案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还包含了对“双奥之城”的继承和发扬。火炬设计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既能满足环保属性,也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在低温环境中运行的现实要求。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温暖世界,照亮冰雪,激情飞扬,冰火相约 B . 温暖世界,激情飞扬,冰火相约,照亮冰雪 C . 冰火相约,温暖世界,激情飞扬,照亮冰雪 D . 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
    2. (2) 下列各项中,和第一个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C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 (3) 文中第二个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心理辅导、家庭维修、专业咨询……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需求可谓纷繁复杂。如何整合现有志愿服务资源,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更加精准、便利地服务百姓?青岛市城阳区依托全国首个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创新推出了     ①    

    所谓志愿服务的"网约"模式,就是单位、团队通过志愿服务网约大厅,线上发布志愿服务需求,中心系统会立即将需求向注册志愿者发送相关信息。志愿者接单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小时获得2积分,获得志愿服务星级好评可再积1分。

    志愿服务     ②     , 除了扶老助困、还有文化宣讲、文艺演出、应急服务等。数据显示,自 2020年7月3日城阳区文明实践积分平台上线以来,共有近万个单位、个人通过平台进行了点单、平台共接单7931个,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有效弥补了     ③    

    1. (1) 下列句中的省略号,和上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多年来,身在异乡的她常梦见童年所看到的故乡,就会轻轻地哼唱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 . 实现应隔尽隔,还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停课、旅游景区限流关闭、取消聚集性活动……这样的防控,才能让城市运行尽快回归正轨。 C . 我扶着他坐起来说∶"指导员,书在这儿"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D . 滴答,滴答……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经过1028天的抗争,终于赢得胜利,近日,“无罪”回国,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成为当代中国的“巾帼英雄”。

    什么是英雄?有人说,英雄就是用生命换取供别人享受的美好生活的牺牲者,比如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义士、建设时期为国家事业耗尽心血为国争光的英模。有人说,英雄就是在最关键时刻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的人,比如抗击疫情时的医务人员、与火山舍命拼搏的消防战士。有人说,英雄就是纵然默默无闻也要坚守一生的普通劳动者,比如每天黎明黄昏出现在大街小巷的清洁工人、一年四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

    如今,中国正处在和平建设时期,你崇尚什么样的英雄?他们身上体现出怎样的英雄精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