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8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开学典礼上,刚刚步入南开中学的少年们____________地高唱南开校歌,决心在南开园中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见证这段____________的青春岁月。

    ②新媳妇走上前想帮助小战士缝衣服,小战士____________地摆摆手跑走了,从他匆忙的脚步可以揣测出他____________的内心。

    A . 意气风发      风华正茂      局促不安      忐忑 B . 意气风发      风华正茂      忐忑         局促不安 C . 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      忐忑         局促不安 D . 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      局促不安      忐忑
  • 2.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扛了几枝青竹,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 B . 不爱说话尽管是香雪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 C . 袁隆平的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D .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精湛、技艺高深、造诣巧妙的代名词。
  • 3. 下列有关作家的表述,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操      汉末文学家      建安风骨      以乐府写时事 B .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讽喻诗   平易通俗 C . 杨万里      宋代诗人      中兴四大家      诚斋体 D . 闻一多      诗人、民主战士      创造社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流行于宋代,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在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上都有规定。 B . 新诗是“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新体诗歌,它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用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内容,形式上打破了旧体格律诗的束缚。第一本新诗集是胡适创作的《尝试集》。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为《诗》,东汉时期正式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D .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此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体裁。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的生命和灵魂。
  • 5.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 B . 《沁园春·长沙》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C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 . 《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 6. 对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枫叶荻花秋瑟瑟       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B .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C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损:极 D . 封狼居胥             封:封赏
  • 7. 下列诗句中各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古来万事东流水       误落尘网中 B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 间关莺语花底滑       卷起千堆雪
  • 8. 下列各项关于诗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 . 《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C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 . 《声声慢》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下阕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二、选择类
  • 9.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人生几何  ②沉吟至今  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⑥开荒南野际  ⑦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A . ①②⑦ B . ④⑤⑥ C . ②④⑤ D . ③⑥⑦
三、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②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③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④是故质的(质的:射箭的靶子)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⑤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节选自荀子《劝学》)

    ⑥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⑦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而同声         君子非异也 B . 游必士         金砺则利 C . 所以防邪僻而近正也     木直 D . 其实         高而招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异俗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 . 福莫长无祸         青,取之蓝,而青 C . 而编以发           蚓无爪牙 D . 南方有鸟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3. (3) 对下列各句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荀子《劝学》) B .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韩愈《进学解》) C .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虞集《尚志斋说》) D .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苏轼《又答王庠书》)
    4.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告诉人们要懂得古代圣王遗留下来的智慧之言,才能知道学问的博大精深。 B . 第③段以鸟巢系于柔弱的苇苕而易坠为论据,从反面角度道出了君子要选择好的居住环境。 C . 第④⑤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道出了君子要谨慎地积累善行,这样才能被广为传诵。 D . 第⑦段采用对比法,批评了今日求学者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并道出了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修养身心利于行为。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教使之然也。

      ②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四、古代诗歌阅读
  • 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 , 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①鞚,有嚼口的马笼头。②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 . “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 . “尊前舞雪狂歌送”,“舞雪”形容舞姿回旋,这里把物比作人,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D . “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2. (2) “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3. (3) 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五、混合默写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 (2) 《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山路崎岖盘旋,时间飞快流逝的句子是:“。”
    4. (4) 诗缘情,亦蕴理,杜甫《登高》中,“。”也传达出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 (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现代文阅读
  • 13. (2019·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 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中学联盟有删改)

    1. (1)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 .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 .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 .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2. (2)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 (3)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七、命题作文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在世,有喜有忧。有人忧时光飞逝,有人忧生离死别,有人忧学业艰苦,有人忧壮志难酬,有人忧家贫,有人忧貌丑……何以解忧?曹操有“杜康”,陶渊明有“田园”,苏轼有“豁达”,李白有“傲岸不羁”……生活中的你又有什么样的忧愁?又凭借什么来解忧的呢?

    请把以下题目《何以解忧,我有》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