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2-12-16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众”的内涵复杂,由于不同的历史脉络,“大众”被赋予不同的面相,并且在多变的理论语境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在精英主义的表述之中,“大众”不仅指称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同时这个群体仿佛带有某些默认的特征,如见识平庸、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躁动狂热、喜欢相互模仿等,一个烙印了贬损意味的称呼是“乌合之众”。许多时候,“大众文化”即是指流行于“乌合之众”的文化产品,主题浅显、内容通俗而生动。 当然,那些游离于“乌合之众”的精英人物不允许其投靠如此简单甚至粗俗的品位。

    但是,按照文化区隔与文化品位划定“大众”的视角逐渐被阶级分析所否决。在阶级话语造就的观念谱系之中,阶级与革命成为定义“大众”最为重要的历史脉络。这时,大众时常被冠以“无产阶级”的定 语。对于当代文学来说,这个意义上的“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之中的进步力量。

    “无产阶级大众”不仅拥有自己的阶级目标,同时还开拓出自己的美学风格。通俗显然是这种美学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意味着接受、吸收、重组和改造,继而以大众熟知的语言给予表述。短期之内,通俗有助于完成一套卓有成效的革命动员机制;在长远的意义上,通俗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大众文化,制定阶级 的美学趣味。这时,阶级与美学、政治终于被纳入相同的轨道。

    由于阶级身份的显现,相对于“大众”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表明自己的阶级归宿。但投身革命阵营的知 识分子,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的阶级称号是“小资产阶级”,其美学趣味从未赢得肯定。

    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市场角色迅速成为“大众”的另一种定位:消费者。与大众相对的是企业家、商店或者厂方。商品社会对于大众需求的精心考虑,即是市场向消费者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从知识分子到市民、工人,种种社会身份可能轻而易举地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消费者“大众” 隐含着另一种社会理念:消费行为将他们组合为一个共同体,传统社会身份之中的冲突意味减弱了,生产 与消费的对立进一步显现出来。

    对于当代文学来说,消费者“大众”的现身同时意味着市场评价体系的崛起。从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到流量,这些概念在作品评价中的权重愈来愈大。在大众传媒发表的评论中,这些概念时常率先出场,情节、人物乃至悬念、结构犹如尾随的补充说明。市场宣布了自己的标准,一锤定音的因素无疑是利润。 利润回报率正在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并且重构文化传播方式,电影院、电视台、网站出版机构无不进入机械化生产阶段,说书、地方戏、民歌、地域性传说这些艺术门类因面对面传播的效率低下 而逐渐终结。因此,消费者“大众”背后不是村庄成者社区构成的“民间”,而是报刊销售率、卫星电视、 互联网铺设的新型商业网点。消费者“大众”甚至享受免费节目,他们的费用已经由赞助节目的广告商支付。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发出强大的号召,以至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效。只要看一看一些明星周围疯狂的粉丝文化和“饭圈”,人们就可以意识到市场隐藏的组织能力。窥一斑而知全豹——回溯“大 众”的浮现、阶级身份与消费者身份的转换,可察觉当代文学的深刻转折。

    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化的深刻转折同时体现于符号体系的巨变。相对于文字构成的符号体系以及印刷文化,一些人提出了“影像时代”或者“读图时代”。影像或者图像的盛行不仅是表意方式的改造,而且 波及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思维的基本模式。历史的考察表明,报刊杂志形成的公共空间与白话文的使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条件,二者已经内在地嵌入现代社会的文化肌理。时至今日,电子技术造就的符号体系与传播网络已经到来,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无不遭遇强大的对手。从电影、电视连续剧、 网络小说到微博、微信或者短视频,新型的艺术门类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新型符号体系的意义正在溢出“文化”范畴向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延伸。许多时候,“文化”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之间的传统界限恰恰由于新型符号体系的介入而失效。如果联系到人工智能带动的种种未来想象,人们可以充分意识到电 子技术以及相应的符号体系将给历史带来什么。

    (摘编自南帆《探索当代文学的未来可能》)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英主义认为“大众”是见识平庸、缺乏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其文化品位也简单粗俗。 B . 当代文学用阶级分析法的视角来划分大众,认为无产阶级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中的进步力量。 C . 知识分子出于政治因素主动自愿地加入无产阶级,但其“小资产阶级”美学趣味被长期否定。 D . 市场经济以来,各种社会身份可能更容易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大众内部不再有冲突。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阶级、美学、政治并非一直处于相同轨道,因此前期的精英并不投靠于大众。 B . 无论短或长期,通俗的作用都说明无产阶级大众的美学风格服务于阶级目标。 C . 消费者“大众”现身,评价体系随之更新,说明评价作品需使用全新的概念。 D . 只要新型符号体系足够强大,便可能将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消灭。
    3. (3) 下列选项中,对于消费者“大众”相关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商品社会中“大众”的定位发生变化,与之相对的对立方也发生改变。 B . 市场主要标准可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重构文化传播方式。 C . 市场潜藏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D . “大众”身份的转化与符号体系的变化可反映当代文学、文化转折的深刻性。
    4.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 (5) 请根据文章观点,谈谈你对材料所描述的现象的看法。

      某作家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因为粉丝的强烈要求改写了结尾;后因为点击量高,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影片方经过宣发、组织粉丝打榜等活动又吸引了大批路人观众;大火后,相关产品大卖,作家打算 创作续集。

  •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深 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 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 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 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 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 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 《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

    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 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 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 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 军礼。

    【注释】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 . 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 C . 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 D . 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 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 B . “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C . 小说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 . 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3. (3) 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的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
    4. (4) 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宗绍兴六年六月,张浚至江上会诸大帅,独称飞与韩世忠可倚大事,命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曰: “此君素志也。”飞自鄂入见,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复诏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议,忌之。九年春正月,岳飞在鄂州,闻金将归河南.地,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秦桧衔之。和议成,例加爵赏,飞加开府仪同三司,力辞, 谓:“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飞乃受命。又奏:“金人无事请和,此必有肘腋之虞,名以地归我,实寄之也。” 十年六月,岳飞败金人于京西。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 痛饮尔!”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去辛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曰。”十一年,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已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高与飞有怨,讽高劾飞,又讽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傅会其狱。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岳飞规复中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走渡河/豪杰向风/ 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B .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C .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D .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走/渡河豪杰向风/ 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兴,指国家或朝代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弱后重新走上兴盛之路 B . 河南,泛指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 C . 班师,可指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可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D . 蜡书,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兼有防潮防水的作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岳飞早年就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张浚称赞他“可倚大事”,高宗也曾对他格外赏识,诏至寝阁委以“中兴之事”。 B . 在朱仙镇,岳飞带领的军队大败金人,金国大将想要归附宋朝,岳飞非常高兴,与将士相约一举彻底击溃敌军。 C . 秦桧主张与金人和谈,衔恨主战的岳飞,认为岳飞不死不仅是议和障碍,还会祸及自身,因此极力图谋杀害岳飞。 D . 很多主张和谈的大臣一向与极力主战的岳飞仇怨极深,他们纷纷上奏弹劾岳飞,因而秦桧才有害死岳飞的机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

      ②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5. (5) 在抗金节节胜利、有望收复中原失地之时,岳飞却被杀,“时年三十九”。请结合选文分析岳飞被杀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喜迁莺·霞散绮

    夏竦 (宋)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注释】①此词为夏竦奉旨为宋真宗的一次宴乐而填的应制词。②按:演奏。③凉州:曲名。音韵高爽悲壮。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点明了时间、地点以及时令气候,勾画出了新秋晚景之神韵。 B . “宫阙锁清秋”由李后主“小院锁清秋”脱化而来。但两者无论是声容气象,境界情怀都不一样 。 C . 词的下片描绘富丽豪华宴乐场景,语言雍容华丽而又不乏清婉。 D . 本词描写的是宫廷生活,诗人以如椽之笔描绘了帝王宴游享乐,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暗含对统治者骄奢享乐生活的讽谕。
    2. (2) 请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2. (2) 《阿房宫赋》最能表现“秦人”对珍宝的态度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狮子在中国是外来物种,那么传统的狮文化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呢?

    狮子生活在西亚地区,最早在汉代时通过西域诸国进贡而来,在之后一千多年里,狮子作为祥瑞贡品一直被 给皇帝。少数见过狮子真身的宫廷艺人凭着对狮子的了解和大量中华文化的 , 制造出了狮子石雕、狮头服饰等。后狮子文化逐渐积累,至唐朝时达到鼎盛,其中还包括舞狮艺术。

    狮子在西方文化里是凶残暴躁的,代表强权和威严,来到中国后,起初也被奉为权威、庄严的代表。唐朝末年,烽烟不断,狮子慢慢地像“王谢堂前燕”一样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 , 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引导,人们对狮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民间把 中的祥瑞加之其身,使狮子乖巧祥和,最终成为中华瑞兽。狮子跃舞在佳节吉时之际、雄踞于高阁贵府门前,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呈献 融汇 长此以往 幻想 B . 呈献 融会 久而久之 想象 C . 呈送 融汇 久而久之 幻想 D . 呈送 融会 长此以往 想象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注入了全新的文 化内涵。 B . 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实际上早就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C . 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D . 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实际上早就被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和改造,并被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2021年12月10日8时1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400”,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②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发射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说,1970年以来的51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了我国92.1%的航天发射任务,先后将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为96.25%。

    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度完成“百次发射”,分别用时37年、7年多、4年多、2年9个月。

    1. (1) 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 (2) 根据第三段的相关数据,续写两点结论。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局,代表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一个人的格局,映衬着他的世界,也影响着他的一生。人们总说:“有大格局者,能成大事。”但其实,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每天为小事而忙碌着。心怀大 格局,也是为了过好小日子。

    阅读这段文字后,请围绕“大格局与小日子”这一话题,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