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宜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2-12-16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摘编自2022年6月20日《光明日报》《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材料二: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粮食产量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八连丰”,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同时,通过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藏粮于地”举措加快推进。

    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提质增效的核心力量,也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陆续启动实施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良种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水稻新品种。目前,中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充足的粮食库存是确保粮价等重要物资价格平稳运行的关键,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围绕粮食储备改革,不断健全储备体系,优化规模结构布局、规范储备运行,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粮食生产支持体系。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面粉、大米等成品粮储备,粮食库存不断增加,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2022年10月16日中国网《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筑牢大国安全根基在于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 B . 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使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矛盾。 C . 新粮食安全观是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国家提出来的安全战略,主要思想就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依赖进口。 D . 我国粮食储备供应充足,防范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社会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B . 由于过度开垦,部分地区的耕地粮食产出率低,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C . 农业育种发展要走自主创新的路,这需要国家在战略上做规划、技术上给支持。 D . 中国连续多年粮食的高产、丰产,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新粮食安全观的贯彻落实。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一项是()
      A . 新疆小麦生产中使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B . 贵州因地制宜,开辟层层梯田,不同海拔的田地种植不同类型的优质水稻。 C . 乐山打造特色农业,做好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农业配套工作。 D . 中科院推广的“中嘉早17”水稻品质优良,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
    4. (4) 南北朝时,贾思勰论述了农业生产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   国者,君之本。”贾思勰还认为“食为政首”。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    了共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是如何保证自己的粮食生产安全的。
    5. (5) 请综合两则材料,归纳我国制定“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     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背景。
  •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危险任务

    【美】蒂姆·高特罗

    韦斯利载着他的女友博妮塔,将车停在皮坎街坑坑洼洼的车道上。在这辆老旧的庞蒂亚克里,他们争吵了起来。博妮塔绷着脸,声音粗得如锉刀锉物一样让人难以忍受。她想去听特里特的音乐会,要韦斯利去买两张四十元一张的门票。可是,韦斯利却坚持买二十元一张的,他的解释是,这样的票价更适合他们。

    韦斯利嘎嘎作响地磕起他的牙齿,发现自己的耐心快要消失殆尽,感觉自己就像酗了酒,在醉眼矇眬的幻境中操起一把椅子正要扔下。博妮塔把双臂叉在胸前,称他为路易斯安那州派因油区最吝啬的约会者。

    “你可以回家了,你去等着有人捧着一束玫瑰爬进你的窗口吧!”他嘶喊道,“记住,不要等我了!”

    韦斯利转身走进父亲的厨房,父亲正坐在餐桌边,喝着一杯冰茶。

    “我想,你应该回来揽下店里斩肉的活。和我以前一样,你这方面是个行家。这远比为砾石公司开车靠谱,你不是做那事的料。”

    韦斯利朝窗口走去。“我运砾石已有好一阵子了,我觉得这活不错。”他靠在木制的窗框上,凝视自己破旧的庞蒂亚克,一缕带着油气的黑烟从发动机罩壳的小孔逸出,腾腾升起。父亲继续喝他的冰茶,没有搭他的腔。

    事实上,韦斯利比砾石场里其他司机都要跑得勤快,他每天以飞快的车速运送石头到建筑工地去,他渐渐习惯途中空气突然发出的爆破声,那是因为车底的轮胎遭道路磨损而引起的。他觉得驾驶卡车比摆弄自己那辆庞蒂亚克强多了,由于被重以吨计的碎石压着,车子仿佛是贴着路面飞行,这让他觉得自己开着一辆运输机。要是前面车道上有辆大轿车以六十五码的速度行驶,他会以九十码的速度飞一样冲上前去超越它,让车轮溅起一片水花;而后面的挂车,有五十英尺长,一块松开的油布在它上面狂乱地飞舞着,煞像巫婆的披风。

    第二天一早,他像往常一般到公司等活干,然后就看到工头摇摆着他的大肚腩从简易工棚里跑出来,攀到卡车的阶梯上,向窗内探进他那张长满胡须的黑脸。“如果到九点钟你还不能将这鬼东西送到新奥尔良,”他说,“你就别再回来干这行当了,当掉卡车,在乡下待着吧。”

    韦斯利迟疑了一下,接着从驾驶座底下抽出一根钢棒,狠命地敲打每只轮胎,检查它们是不是都充足了气。这是一辆超长的拖车,里面堆满潮湿的碎石,韦斯利很快把它开上了弯弯曲曲的两车道柏油路。在每次换挡时,他都会重重地踩下油门。他一点儿也不考虑行车的危险,他将眼前的挡风玻璃当作是一块视频游戏的硕大屏幕,窗外向他呼啸涌来的不过是一些滑向真空显像管的电子图像。他看了看表,八点零五分,新奥尔良的建筑工地在九点钟必须用这些砂砾来混水泥,否则就只好把前来轮班的工人打发回家。“岩石之王”在他脚下跳跃着、奔跑着,就像一头在惊鹿后面穷追不舍的狼。

    他的车风驰电掣,在一个斜坡的底部,他为了超过一辆疾驰的灰狗巴士,让车轮打了一个弧线,飞快地插入右边的车道。这时他觉得车轮在快速转动和不规则地跳动,仿佛马上就要飞离路面。“天啊,”他带着惊慌和恐惧大声嚷了起来。但是,当他进入笔直平坦的路段时,他反倒像是在经历一段晦暗平庸的人生,觉得异常空虚、乏味。他打开雷达探测器,心想,这趟运载任务一定得完成,如果能在九点钟之前进入市中心,他就可以获得三倍的报酬。

    卡车被加速到八十码。韦斯利急匆匆踩下制动器,从后轮胎冒出一些黑烟。此刻,这个视频游戏必须完美地进行。他驾车的速度无人可以匹敌,这速度简直令他陶然若醉,直到他的车爬上一个红顶小丘的坡峰,他看见倾斜弯曲的下坡路在他脚下蜿蜒而去。他只管驾驭他的机器,如同少年时任意驱驰的单车,完全不关乎铁和岩石。他的车驶入山坡底下的弯道,开到一辆停着的校巴后面,校车前面摆着一块模糊不清的锡皮警示牌,十几个儿童正牵着一根绳子依次过马路。韦斯利卡车的轮胎好像受到了惊吓,发出惊人的嚎叫。那些堆在车上的碎石块纷纷落下,敲在驾驶室顶上,他能够听出,翻新过的轮胎一个个爆脱了外胎。当孩子们一张张小脸从眼前闪过,他似乎刚从“视频游戏”中惊醒过来,双臂上的汗毛一根根竖了起来,腿上的肌肉在痉挛,当卡车向前冲撞要超越校巴时,他不敢正视眼前即将发生的一切,他紧闭双眼喊叫着,终于这辆车像是淘气的孩子在父亲的掌掴下畏缩了。

    他睁开眼睛,卡车已经滑出柏油路面,闯入路边一个泥坑里。韦斯利的双臂和双腿就像是没有感觉的橡胶。他转过头对着旁边反射镜里映出的视觉空间,心想那里面一定有后面灾难的缩影。这时候有三四个小脑袋从路边的沟渠里探了出来,朝他的方向张望,这证明似乎没有人受伤。他听到陷在污泥中的轮胎在发出嘶嘶的声响,空气中散着焦物的恶臭。此刻,他恐慌极了,也动弹不得,所能做的就是局促不安地蠕动身体。

    (选自蒂姆·高特罗《空路不堪望》,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韦斯利和女友为音乐会门票价而争吵,这表明他生活拮据,这也是他拒绝父亲建议而坚持继续为砾石公司开车的原因之一。 B . 韦斯利开车时产生驾驶“运输机”的错觉,这是因为运送的货物过重,而他驾驶速度极快,这一交待也是为展开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C . “危险任务”的故事反映了一部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他们试图改变现状,于是只能肩负重担冒险前行,韦斯利的遭遇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D . 韦斯利极速行车险些撞向校巴和儿童,卡车最终滑出路面陷入泥坑,这场事故使他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他因为这一点而感到极度恐慌。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韦斯利冒险驾车为中心情节,节奏紧张。主人公对三倍报酬的憧憬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与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形成强烈反差。 B . 小说把韦斯利的人物刻画置于和女友、父亲的人物关系中,既交待他的生活现状,也在不同个体的形象比照中突出其性格特点。 C . 小说有意渲染韦斯利极速驾驶卡车的“陶然若醉”,把主人公开车过程描述为“视频游戏”,展现人物极端的精神状态。 D . 小说中把卡车比作狼,并用“嚎叫”一词写轮胎发出的声音,这些描写手段有助于衬托人物形象,并营造紧张的气氛。
    3. (3) 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多次提到“九点钟”这个时间点,这一细节的安排有什么效果?
    4. (4)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引用了斯蒂文森的一句警语:“的确,我们不再有成为奴隶的危险,可是我们却有成为机器人的隐忧。”请结合这篇小说的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陈:“淮南戍兵少,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假臣兵数万,复江北旧境。” 江南主不听。又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掎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江南主亦不用。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称疾辞。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至是,彬等入辞,帝诫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 , 命勿宣露布 , 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B . 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C . 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D . 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江南主称疾固辞”与“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中的“固”意义相同。 B . “讽”有“用婉言指责或规劝”以及“造谣、中伤”之意,文中指前者,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意义相同。 C . 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文中指“宋朝”。 D . 露布,意思是“不缄封的文书”,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未被采纳。 B . 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偷偷的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采纳。 C . 曹彬讨伐江南之前,宋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姓自愿归顺。 D . 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其为违命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

      ②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5. (5) 宋太祖在出兵平江南之前做了哪些准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读书

    (唐)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 , 犹胜凡俦侣。

    读书

    (宋)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

    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

    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释】①梠:屋檐。②蠹鱼:书虫名,这里借指书籍。③元元:黎元。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 B . 皮诗颔颈两联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 C . 皮诗中“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者指书中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D . 陆诗三四句通过自叙,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
    2. (2) 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两句诗是:
    2. (2)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满足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而应该“”,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3. (3) 古人在叙事、写景、抒情上常使用数字以起到夸张的效果,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小,我对雪是 ①  的,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 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__②,与众不同。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大雪 ,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兴高采烈,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的喜鹊。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 生命的力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入夏后气温明显升高,大汗淋漓成了日常。不过夏季出汗别不当回事,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健身一族、儿童、佩戴饰品者等人群,更要   ① 

    健身一族夏季运动出汗量大,会带走大量的钠和钾。   ②  , 就会四肢酸软,严重的还会感觉心悸、胸闷、恶心。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含有丰富的钾的食物,如瘦猪肉、海产品、牛肉、小白菜、油莱等。

       ③  , 尤其与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密切相连。大量出汗会使锌丢失过多。儿童在正常饮食和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锌基本能达到标准。但多汗儿童,须增加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肉、鱼虾及动物内脏等,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锌剂。

    佩戴饰品的人们也要留心:耳环、项链等金属首饰中常含有镍、铬等成分,尤其是质量不好的合成金属饰品,添加成分更加复杂,一旦出汗,汗水便会和金属成分发生反应,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 , 如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这时应及时摘去首饰,否则过敏症状加重,形成血疹、水肿甚至出现溃疡。

    1. (1) 下列句子中的“接触”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接触”,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电灯不亮、电脑起动不了,往往是线路接触不良,电流受阻的缘故。 B .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多接触群众,干部才能增长才干、增长见识。 C . 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接触到惊艳的中国画后,都称赞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D . 走进奇妙旅程“云上博物馆”,让你足不出户就接触到文明之光和艺术之美。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总结出令人警醒、可资借鉴的生活道理,例如先秦的荀况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涅:黑土),与之俱黑。”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言:“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名言警语对当今时代的我们也应该还有启示作用。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