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5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必须从政治、历史、现实维度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树立休成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任何意识都是对一定物质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民族为单位,是56个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论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着命运共同体意识,56个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其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命运相连,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促进形成国家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追求。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思想观念层面,“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和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民族责任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凝聚力量,秉持共同的善的价值理念,能动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美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族人民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规定。

    梁漱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中继承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生存智慧、价值取向、内生发展精神动力等共同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二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发展所需的积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则规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培育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精神得以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而要从实践层面不断坚持和铸牢。一方面,各族人民要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铸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国家的奋斗目标、民族的向往追求、人民的美好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伟大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智慧。

    (摘编自权麟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要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就必须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客观反映。 C . 各民族良性互动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形成国家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 D . 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凝聚力量,关注各族人民的生存价值,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规定。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主要从理论依据、培育路径等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些基本道理。 B . 文中引用梁漱溟的话,论证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中继承。 C . 文章侧重于从“实践”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探讨分析,思路清晰。 D . 文章末段,从各族人民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等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坚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密不可分,一体是主线、动力和根本,多元是形态、要素和方向,两者辩证统一。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共同体意识的应有内涵。 C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 .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不能依赖意识层面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应从实践层面去不断坚持和铸牢。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如果用国内产品和人均消费来评估世界的财富,那么人类的财富在不断增长;但如果用生物圈的状况来衡量世界的财富,那么人类的财富在不断减少。前者称为市场经济,后者称为自然经济。用自然经济计算得出的结论与用市场经济计算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自然经济是由全世界的森林、淡水、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来衡量的。一个被称为生命行星指数的专业术语出现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库中,其预测结果与大家熟悉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股票市场指标的预测结果完全相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计算结果,该指标在1970年到1995年的25年间下降了30%。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它下降的速率已经达到了每年3%。这么快的下降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一个对人类前景更加现实的观点摆在了人类眼前:人口过多和环境恶化正在世界各地发生。它使得自然栖息地越来越小,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现实世界是被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同时控制着的,人类正和剩余的生物做最后一次斗争。如果人类再继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那么赢得的“胜利”便是先失去了生物圈,然后整个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这场战争的一个典型战场是夏威夷。对许多居民和旅游参观者来说,那儿是一个没有污染的、天堂式的岛屿。但是事实上,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刑场。公元400年,当波利尼西亚的航海者第一次踏上岸的时候,夏威夷简直像个伊甸园。青葱的树林和富饶的山谷中没有蚊子,没有蚂蚁,没有刺人的黄蜂,没有毒蛇和毒蜘蛛,没有带刺或带毒液的植物。但是现在所有这些不吉利的生物在夏威夷到处可见,各种入侵生物随着人们的贸易及人流往来被有意无意地带到了夏威夷。

    从马克萨斯群岛来到夏威夷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将猪、老鼠、已驯化的植物及其他生物从它们曾经占领的太平洋中心岛屿引入夏威夷。鸟类、哺乳动物和植物由于具有明显的价值而通常被人们有意引进。结果,现在当地大部分鸟类和近一半的植物都是外来物种。

    除了人类的影响因素之外,对夏威夷生物的主要威胁者是非洲大头蚁和猪。非洲大头蚁可以吃光或驱逐挡在它们前进路上的其他任何昆虫。起到毁灭作用的物种是猪,大约有10万头猪在森林中生活,它们吃树皮和植物的根,将植物连根拔起。一些树木倒伏后,林窗出现,照射到林地的阳光强度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土壤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这些猪觅食的时候,外来植物的种子通过它们的粪便撒播在地面上,这些外来植物比土著植物长得更为旺盛。

    另外,一些引入的哺乳动物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正逐渐增强。老鼠、猫鼬和野化家猫大量捕捉夏威夷森林中的鸟。山羊和牛吃光了在开阔地生长的最后残留的土著植物。

    由于夏威夷的环境相对简单,它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室来研究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环境压力。根据经验,特殊物种的减少很少是单个因素引起的。典型的解释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压力同时或先后作用于物种,使它们的数量减少。

    事实上,对环境破坏作用的原动力是人类占据了陆地和海洋的大部分空间,消耗了大量的环境资源。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05000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自由地生活在美国的领土上。对最为熟知的物种或重点类群-脊椎动物和开花植物等的最新研究表明,除了人口增长因素外。生态环境破坏是最具毁灭性的,而过分收获的破坏作用最小。

    聚焦自然褒退一般问题的保护生物学家,已经开始发现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原因往往又是各种不同因子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情况都是受威胁生物的自身特性和人类活动使其陷入的特定困境导致的共同结果。只有通过集中的研究,科学工作者才可能确定引起物种濒危的真正原因,并设计出最好的方法,使物种得到保护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是矛盾的,人类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然破坏环境,导致自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B . 一千多年前的夏威夷像个伊甸园,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所以山林中没有蚊子、黄蜂、毒蛇、毒蜘蛛等有害物种。 C . 夏威夷的环境相对简单,是一个研究环境保护的佳地。人们把它作为一个实验室来研究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环境压力。 D . 生态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生物也不是孤立的,一个生物的某种生活习惯会带来整个生态圈的某种程度的变化。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人类的财富包括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如果用自然经济的数据来衡量,人类的财富正在减少。 B . 材料第一段中“它下降的速率已经达到了每年3%”一句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下降的情形,速度之快,以此来警醒人类。 C . 作者把夏威夷被入侵前后的环境进行对比,深刻地说明人类贸易以及其他生物入侵对夏威夷生物物种的破坏。 D . 文中“人类正和剩余的生物做最后一次斗争”一句,意思是人类同还没有被人类驯服的生物进行最后的决斗。
    3. (3) 从全文来看,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化蝶

    哲贵

    讨论会开始了。

    这个会议对剑湫来讲意义非凡,是她的“施政宣言”。她当这个团长,就两件事:排新戏和出新人。在剑湫看来,排新戏和出新人是相辅相成的-将新戏排出来,成为经典名剧,名剧催生名角。反之,也只有名角才能将一个戏经典化-名角身上的光芒可以照亮一个戏,让一个戏起死回生。

    还是拿老戏做文章。当然也可以排新戏,新戏的好处是,一张白纸,怎么画都行。但风险也是明显的,新戏缺少积淀,缺少厚重感,显得浅薄。排老戏当然也不容易,像《梁祝》这样的经典剧目,多少代人的心血结晶,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唱词,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已印刻在观众心中,特别是那些老戏迷,改一句都不允许,那是欺师灭祖,要跟你拼命的。所以,如果要排老戏,必须出新,不出新就不能“出彩”,不“出彩”就没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就没有好结果。问题是怎么出新?

    按照剧团惯例,先开会讨论剧本改编,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参加人员主要是这么几位:杜文灯和梅如烟是剧团顾问,重大的事,要邀请她们参加,她们的资历在那里,威望在那里,艺术修养在那里,她们的意见至关重要;加上编剧和主要演员剑湫和肖晓红。好了,五位“首脑”到齐,可以讨论了。

    剑湫是召集人,也是主持人,她先发言。剑湫保留了原剧基本框架,做了四处调整:第一,充实了第一场“思读”的内容,突出祝英台的性格,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知识,渴望自由,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种子”;第二,拿掉“山伯临终”那一场,她不让梁山伯死,在戏里弄死一个人太容易,活下去才难;第三,她将“楼台会”和“祝父逼嫁”次序对调,“逼嫁”在前;第四,最后一场“哭坟”拿掉,梁山伯没死,哭什么坟?改成“私奔”,她要让祝英台和梁山伯私奔,剧名就叫《私奔》。

    剑湫说,这次改编就一个目的:让这个戏现代起来,让年轻观众走进我们剧场。就这么简单。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戏曲的没落是有目共睹的,让年轻的观众买票走进剧场是所有戏曲从业人员的梦想。多么美好的愿望。

    剑湫说完,会议室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

    最先发言的是杜文灯。杜文灯其实不想先发言,她眼角余光一直注意着梅如烟。梅如烟是演旦角的,演祝英台是她的拿手戏,应该由她先开口。但梅如烟没有开口,手一直扶着脑袋,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杜文灯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最先说道:

    “《梁视》原本是悲剧,这么一改,成了喜剧,年轻观众能不能接受?老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个我们要考虑。”社文灯提的意见太有道理了,《梁祝》是经典悲剧,已经深入人心,改成喜剧,确实有风险,甚至是冒险。这时,剑湫的“一根筋”体现出来了:

    “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险中求胜。我就是要借这次改编,拿出一部不一样的《梁祝》,塑造出不一样的生角和旦角。”

    杜文灯有点下不来台了,但她是“老艺术家”,是前辈,是不会跟晚辈“一般见识”的,她只是“微笑”-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在很多时候,“微笑”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式器。

    大家都转头看肖晓红。剑湫说到这个份儿上,肖晓红的态度就很重要了。可是,让肖晓红怎么回答?老实说,剑湫这么改,她接受不了,不“哭坟”了,不“化蝶”了,最经典的戏没了,还是(梁祝》吗?可她也知道剑湫说的没错,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所以,肖晓红觉得怎么说都不合适,她用眼睛去看梅如烟,想听听梅如烟的意见。当然,也是转移“目标”。但梅如烟不看她,依然微闭着眼睛,谁也不看,又好像谁都看了。

    还是杜文灯发话了,“微笑”着对肖晓红说:“你是艺术总监,你谈谈想法,”

    还有退路吗?有人拿“枪”顶着后脑勺了。肖晓红只能硬着头皮上:“我觉得,剑湫团长的改编,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是对的,一开始加强祝英台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够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为后来的私奔打下很扎实的基础。这么改编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讨巧,也很有新意。”

    停了一下,肖晓红看了大家一眼,继续说:

    “我觉得,杜文灯顾问说的也很有道理。将悲剧变成了喜剧,特别是对经典剧目的改编,确实既要考虑年轻观众的感受,更要考虑老观众的感受。”

    肖晓红发言就到这里了,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有说。“支持”了剑湫,也“支持”了杜文灯,谁都没得罪。这是她一贯的做事风格,既合情合理,又模棱两可。

    接下来是编剧发言,编剧站在杜文灯一边。编剧的心态可以理解,改编剧本是他的事,剑湫将他的事干了,这不是砸他的饭碗吗?当然不干。

    这就形成了对峙。如果说肖晓红属于中立的话,杜文灯和编剧形成了一个阵营。这个时侯,梅如烟的发言显得尤为重要,她的态度不只是对艺术的讨论,而且是“站队”问题,是“政治立场”问题。

    形成这个阵势,有剑湫和肖晓红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只是她们的原因。剧团的人都知道,剑湫和肖晓红背后,站着各自的师傅-杜文灯和梅如烟。

    梅如烟的发言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她“支持”了剑湫。她“醒过来了”,脸上浮现着“微笑”,说:

    “我老了,退休了,头晕脑涨,本不该来开会和说胡话。”

    她说的这句话,当然指的是自己,可是,在座的人都听得出来,也暗指杜文灯。她接着说:

    “我这个顾问只是随便挂个名的。剧团叫我来参加会议,来点个卵,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出个态度。我支持剑湫。我自己做不了事了,不能阻碍剧团做事,更不能在边上指手画脚。”

    话说得不能再明白了。杜文灯听完,当即想离席。但她是体面人,懂得优雅。于是脸上也泛出和梅如烟一样的笑容,对着梅如烟,更是对着肖晓红:

    “我完全同意梅如烟顾问的话,更不会反对剑湫团长对新戏的改编。对于肖晓红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只是提了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而已。”

    这是典型的杜文灯方式。她不是一个话多的人,更不是一个将话说死的人,她是话里有话,是有所指的。

    剑湫太了解她们两个的风格了,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还没有“停战”的意思。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话说到这份儿,剑湫看了看会议室里的人,说:“那就先排起来吧!”

    团长“拍板”了,该说的话说了,该留的余地留了。散会。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对社文灯的“微笑”做了特别的描写,“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形象地写出了杜文灯的勉强和做作,表现了对剑湫观点的不认同。 B . 文中“施政宣言”“首脑”“政治立场”“停战”等词语大词小用,不仅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同时也衬托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C . 小说在写肖晓红的表态之前,不仅分析了她的矛盾心理,还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她渴望梅如烟替她挡枪的眼神,这些都表明她缺乏主见。 D . 小说最后部分写了剑湫对两位老艺术家的争强斗胜进行了总结,为前文做出了补充解释。同时通过议论,点出了其积极意义,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
    2. (2) 文中画横线句说“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如何看待这种“角力”。
    3. (3) 小说以“化蝶”为题,请分析其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昼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剖齐、赵,诸侯皆贺。岳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敏邑寡君亦窃嘉之 , 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跑大王无其欢;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回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变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率而行之无所收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优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噪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果毁卵而风皇不翔,到胎楚天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清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弊而厚遇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B .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C .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D .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 . “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C . “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D . “受其弊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 B . 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C . 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 D . 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②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敞邑寡君亦窃嘉之。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后游[注]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的“曾游”与标题中的“后游”相呼应,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来此游玩。 B . 颔联运用拟人、衬托手法,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衬托人世间的有情、无私。 C . 颈联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表明了诗人流连之久,从早到晚都在这里。 D . 整首诗不仅景语生动,而且情语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对景物描写清新自然。
    2. (2) 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年复一年的欢场生涯。
    2. (2) 韩愈《师说》在引用孔子的论述后,紧接着以“”两句阐发自己的师生观,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表现了人们在阿房宫中唱歌时给人的感觉,“”一句表现了宫女们跳舞时给人的感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继《金刚川》《长津湖》之后,又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

    今天,中国影视行业空前繁荣,市场日趋成熟,但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距离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相当遥远,他们是否还能被主旋律题材打动,被的宏大叙事吸引?

    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述,但家国情怀永不褪色。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   ),(    ),永远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上一代人看《上甘岭》,传唱《我的祖国》;这一代人为《长津湖》热血沸腾,因《觉醒年代》重新寻找那些历史深处的名字。

    《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再现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英雄邱少云……这些我们曾经③     的烈士,有的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朝鲜战场上。

    浴血奋战的英雄多数都是的年轻人,而今天大国崛起,脱贫攻坚、全民抗疫以及圆梦航天等,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需要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青年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仿照括号前面的句子另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金黄的果皮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黑色斑点,乍一看和“豹纹”确实有几分相似。网上广西南宁一家水果店售卖2元一斤的“豹纹芒果”,着实收获了一波流量。

    芒采穿“豹纹”,其实是因为它病了。“豹纹”出现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是“芒果炭疽病”。这是一种由植物病原真菌炭疽茵引起的芒果采前和采后的重要病害。它是一个“破坏家” , 可以危害芒果叶片、花序、果实和枝梢,造成采前失收; , 田问看似无病采实,常在采后贮藏期发病,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晕,数个病斑融合后形成大斑。就出现了市场上的“豹纹芒果”。

    不过,芒果炭疽病和人的炭疽病完全是两码事,这种只侵染植物的病菌并不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对热带水果来说,。比如熟透了的香蕉,表皮上就有很多黑褐色的斑点。

    除了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外,③    , 最常见的是低温贮藏造成的冷害或运输过程中被挤压的伤痕。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芒果病害,都会使芒果的品质大打折扣。误食变质苦果会引起食物中毒发生,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头痛等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技术迭代和生活场景更新,许多老手艺已无处可觅。然而也有些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如山东临沂的柳编,他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开发出纸巾盒、宠物篮等新产品,受到年轻人欢迎。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人将铜雕、铁画等老手艺精湛繁复的工序直观呈现在视频里,拉近了与新受众的距离。还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了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的节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跟上时代的节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