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诊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 . 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 . 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 . 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 . 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 . 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 . 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A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 .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C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 (4) 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
    5. (5) 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们硬顶过去。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无名山下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只要敌人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叽地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有人分析说,他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16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这样就暗暗下了决心。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绝口不谈。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杨春是志愿军战士的典型,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狙击大竞赛”前后的对比塑造这一形象。 B . 大家分析小杨春射击成绩好的原因时以调侃的方式提到他脸上的伤疤,表现出大家对小杨春的关怀和喜爱。 C . 文中“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D . 文中写小女孩送来“慰问袋”并写信这一事件,揭示出了后方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2. (2) 关于文中快板诗人毕革飞快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内容看,虽与上文的有些重复,但衬托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B . 表现出朝鲜战场上我军不但战法灵活,还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C . 表现出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体现出我军战士的必胜信心。 D . 以对偶的形式,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3. (3) 有人说魏巍的《东方》让我们对英雄的定义愈发清晰,请结合杨春这一人物,对魏巍笔下英雄的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4. (4) 魏巍曾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魏巍的这一创作特征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秦为赵合从 , 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B .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C .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D .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合从,是苏秦游说六国联合一起抗秦的策略。从,通“纵”,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B . 带甲,文中指身着甲冑,与杜甫“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中的“带甲”意思不同。 C . 南面,即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王临朝听政,面南而坐。现在指方向。 D . 社稷,土谷之神。社为土神,载育万物;稷为谷神,养育民众。后被用来代指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秦极力渲染楚国的强大,指出楚国国力雄厚,有称霸天下的资本,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诸侯侍奉的对象。 B . 苏秦分析了连横给楚国可能带来的弊端,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而那些主张连横的说客和大臣则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 C . 苏秦指出秦国视楚国为最大对手,两国国力此消彼长,不能和平共处。连横后果严重,而合纵可以削弱各国,帮助楚国称霸。 D . 苏秦极尽口舌之能事,使楚王深感单凭一己之力来对抗如同虎狼的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从而意识到其合纵策略的正确。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②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5. (5) 依照苏秦观点,若不“合从”会给楚国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 .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 . 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 . 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 (2)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朝天子·咏喇叭》一文中,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军民听到喇叭声后惊恐之态的两句是
    2. (2) 《山居秋暝》中,通过浣女与渔舟来渲染山中环境的寂静的两句是:
    3. (3) 在《青玉案·元夕》中,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元宵节烟花璀璨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变得健忘,感到_______。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持续性压力会改变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________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压力越大,工作中越容易出错,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学会定期放空大脑,放松自己。很多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让人错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大脑需要定期放空,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而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________的功效。同时,在累这种感觉转化为焦虑之前,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放松。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其实,放松疗法和古今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______,当身体放松下来,呼吸恢复平静,心情也自然而然会平复下来。“累点”变低是日积月累的,需要定期清理身体的疲惫感。学会放空大脑、放松自己,我们才更能感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熵(shāng)增定律”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原则,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价值总结。

    什么是熵?它是一个代表系统混乱程度的数值,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①___________。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生意是如此,公司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这就是熵增定律

    比如手机和电脑总是会越来越卡,电池电量会越来越弱,人总是会变得越来越散漫,企业效率总是越来越低下……所以,电脑和手机需要定期清理垃圾,人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企业要不断地调整结构,这些都是为了对抗熵增定律。

    中国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就是因为一个家庭“和睦”的时候,就是熵最小的时候,因为“和”就意味着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默契,甚至是无摩擦的。“以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也是这个道理,②____________。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因为它能把社会的熵值减到最小。儒家制定了很多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彼此不能越位,这其实就是为了社会可以“有序”地运转。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根据文意,提炼出有关“熵增定律”的三个关键要素,每一要素不超过5个字。
    3. (3) “自律比懒散痛苦;放弃比坚持轻松;变坏比变好容易。真正自律的人,都在过熵减的人生。”根据熵增定律的文段,请概括“熵减的人生”的含义。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潍坊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友感慨中国航天太会起名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取自中国古代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的决心;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承载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寓意,实现“地月传书”。

    不仅是航天,那些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诗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大型多用途运输机“鲲鹏”,源自中国神话神鸟,寓意巨大无比、力大无穷;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上天为鲲鹏,入海为蛟龙”,各取一字,寓意水陆两栖。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认识,阐释观点。

    要求: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姓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