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教...

更新时间:2022-12-07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为文艺作品产生之后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历史记载的最早的文艺评论可能出现在周景王元年,而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文艺评论著作,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后来涌出了大量文艺评论家及佳作。由此可见,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两者对繁荣文艺事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把控和避选上。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经得住大众的评判,经得住历史时间的洗礼,经得住时代变换的考验。虽然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当下时代文化的产物,但文化艺术终归代表着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文艺评论工作可以把那些创作水准不高、艺术价值缺失的文艺作品筛选别除,并达到提升文艺作品艺术价值的作用。其次,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积极作用更反映在对文艺作品创作的积极精神导向上。文艺作品的灵魂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好的文艺评论不仅会关乎文艺作品本身的创作技术问题,更会关乎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文艺评论可以通过审美导向和价值导向,使文艺创作朝着更合乎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的方向进行。

    进入新时代以来,多样化媒介及市场经济环境催生了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潮。审视当下文艺作品的创作动因,既有当代文艺创作者为表达自身文化艺术理念价值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有迎合商业市场创作的功利性产品。在此种种动因背景下,一些文艺作品不可避免地陷入审美价值

    狭隘化、内容庸俗化、文化意识薄弱化的境地,其中一方面是客观的外界多维因素所致,另一方面与当代文艺评论的弱化甚至边缘化有很大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艺领域树立当代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以繁荣文艺创作?首先应当聚焦于现实,实现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当今时代位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多元话语体系并存。文艺评论允许不一样的声音,但那些偏离主流价值观、与时代精神明显相悖、不利于文艺繁荣的声音显然不应有生存的余地。这就需要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现实的问题。文艺评论应扎根于本土的理论渊源,在批判和吸收中借鉴外来因素,实现中国文艺评论体系的理论中国化和实践中国化,推动融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正确处理市场需求和文艺评论者的文化自省的辩证关系,并建构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传播体系。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效益是驱动文艺创作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驱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主要因素和出发点。文艺评论者应有强烈的文化自省精神,这种自省精神包括强大的文化自信、独立的文化批判精神以及作为文艺作品批判者、改革者的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加强文化批评工作,建构出符合中国情况、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和话语传播体系,以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的健康风向,最终实现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编自毛欣然《文艺评论:与时代同频共振推动文艺创作》)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文艺评论历史悠久,文艺评论家和优秀文艺评论作品,对文艺创作起到推动作用。 B . 文艺评论工作可以对文艺作品进行高下优劣的筛选,从而提升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 C . 审美价值狭隘、文化意识薄弱且内容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的根源在于文艺评论被弱化。 D . 评论文艺作品,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文艺繁荣的声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明确了文艺评论的性质及其历史,接着指明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对繁荣文艺事业的作用,为后面论证张本。 B . 文章在论证文艺评论所起的积极作用时,主要从对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控、遵选和对创作精神的导向等方面来分析。 C . 文章并不否认市场效益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驱动作用,但也指出它不是主要因素和出发点,体现了论证的严谨性。 D . 文章在论证新时代文艺评论时,先着重分析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热潮的危害,再阐述如何建构当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据史料记载,周景王元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文艺评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B . 文艺作品的灵魂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我们在进行文艺评论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创作技术,更要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核。 C . 新时代以来,之所以能够出现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潮,是因为人们在当下所进行的文艺作品创作动因十分复杂。 D . 当今是多元话语体系并存的时代,文艺评论当以外来因素为基础,实现中国文艺评论体系的理论中国化和实践中国化。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生物安全法是国家为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生态风险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转型背景下,生物武器传统安全问题,重大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入侵等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与生物科技的两用性、网络生物安全等非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交织,与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等融合,引发日益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格局。

    新型两用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和谬用,对生物安全监管构成重大挑战;有些科研单位的生物实验室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在利用基因操作、人工合成微生物等现代生物技术,使微生物获得毒性、增强耐药性、改变感染途径等实验过程中,一旦操作人员不慎,极易导致操作人员感染甚至病毒外泄,造成安全威胁;个别国外制药企业以临床试验名义收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用于进行与药物临床试验无关的商业开发活动,威胁国家生物安全;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威胁,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摘编自孙佑海《生物安全法:国家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

    材料二:

    21世纪的人们追求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努力使“人的安全至上”的理念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思想。从理论层次上看,新安全范式提出的“人类安全观”理念正成为不少学者进行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就生物安全而言,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说到底是因为以自然的传染病威胁和恶意的生物恐怖主义成胁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直接承担者或受害者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个人,个人成为安全的主体。

    (摘编自周媛媛《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生物安全》)

    材料三:

    目前,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也包括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威胁。

    广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这里,“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一是天然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二是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三是生物技术,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

    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国家的重大利益,需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生物安全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摘编自陈颖健《生物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领域》)

    材料四: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通过定期跟踪分析相关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领导决策、组织协调、风险防控、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能力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与生物安全有关的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进行多次讨论才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也必须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摘编自李厚喜《基于生物安全视角拓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初步探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保证生物安全,要做到有法可依,要科学制定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生态风险的法律规范。 B . 个人会面临不同的生物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 C . 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两者都涉及到了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 D . 跟踪分析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能力情况可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今世界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虽然原因甚多且复杂,但“人”仍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B . 不少学者选择“人类安全观”的理念作为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符合国际主流思想。 C . 生物安全管理需要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可以首先从某一领域施行。 D . 对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离不开相关领域的专家。
    3. (3) 大力抓好生物安全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女

    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家具,红褐色的地板,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都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草群啦……听着他们俩的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荼。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祥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B . “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段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玛霞的美。 C . “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我”的存在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使叙事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D . 小说情节复杂,波澜起伏,并且多角度塑造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从而巧妙地紧扣题目。
    2. (2) 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两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3) “悲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如《边城》《孔雀东南飞》等都透露出一种“悲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 , 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鬟垂冠瞋具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欲绝王之喜好也”与“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 . “请治剑服”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C . “庄子入殿门不趋”与“他日趋庭”(《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 . “愿闻三剑”与“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两句中的“闻”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庄子对赵文王说自己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 . 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C . 庄子善于辩论,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迁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D .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劝说赵文王治国,希望他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②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李白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 , 西日落秦关

    帝乡三千里,杏在碧云间。

    【注】①“回鞭指长安”,原指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回鞭指着长安。②秦关,今洛川县秦关乡,是中国历史上的要塞之一,洛河穿境而过。③帝乡,原指东汉时南阳,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这里指长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在谢亭北刚刚送走了客人,就又与崔侍御纵酒言欢并登山游玩。 B . 首联点明相逢的地点、时间、人物、为后面抒写共同爱好与情谊作铺垫。 C . 颈联通过联想,借用典故抒发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和羁旅思乡之情。 D . 全诗写人物行动自然流畅,毫无滞碍,表现出虽是欢游,却极尽惆怅的情感。
    2. (2) 尾联“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逍遥游》中与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异曲同工,以小年的短暂寿命来表达相比于自然,人生显得短暂之意的两句是:
    2. (2)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
    3. (3)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两句,描写从阁上俯视可以看到房屋遍地,有不少官宦人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的联系。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 , 画面就会混乱。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由于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完成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 ③  它像一个羞答答表示爱意的年轻姑娘 , 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里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抽政国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随感也叫读书随笔,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

    阅读随感篇幅短小,。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又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借书讽今,指桑骂槐。

    阅读随感分“读”和“感”两部分。 , “感”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谈。比如要谈作品的语言,就要举出具体的例子,不然感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叙写原文要写得简洁,大量复述原著内容,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就难以成为佳作。既要叙事,。要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趣”。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阅读随感”下定义,不超过48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域》中翠翠的等待。“一切都会过去的!等明天回到塔拉再说吧!我会有办法的!明天我定能重新得到他!”这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思嘉丽的等待。有人说,等待是美丽的坚持,希望在等待中开花;有人说,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放弃等待才会别有花开。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