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12-04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

    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

    (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

    材料二:

    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彤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

    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作为媒介的作者主观上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认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

                                 (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为文学大数据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B . 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 C . 《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D . 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不会例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 B . 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 C . 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虽然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D . 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再借助传统阅读,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通过分析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哈利·波特》的语言相似度,推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最终作者承认了这一事实。 B . 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却无法呈现两颗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这就需要批评主体赋予文学数据以价值导向。 C . 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西方现当代写作中留下的印记,可以统计某些主题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 D . 《人民的名义》原著中提及“钱”字多达170次,远远超过了“人民”一词的93次,说明这本书是一部与金钱有关的反腐小说。
    4. (4) 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硝烟下的流泉

    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

    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

    “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

    “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

    “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

    “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

    “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

    “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

    “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

    “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

    “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

    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

    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

    (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断粮形势严峻。 B . 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 C . “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 D . “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把两包马蹄牌S国烟送到团部去化验的举动表现了我军不信任对方,行事过度谨慎的风格。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一线串珠,情节紧紧围绕“硝烟下的流泉”这个线索展开,不蔓不枝,结构严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 B . 小说将主人公老苏置于与白连长的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中,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C . 小说开头对前沿阵地供应中断和汲水困难的叙述,为下文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做铺垫,后面白连长拾废罐头盒试探敌人的情节与之呼应,表现汲水难度的确很大。 D . 小说结尾互送香烟的情节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体现小说体裁独特的艺术魅力。
    3. (3) 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4. (4) 小说标题“硝烟下的流泉”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盂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 . 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 . 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 . 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 . 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C . 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 . 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3.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 . 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 . 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 . 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 (5)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 4. 阅读下面诗,完成问题。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释】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

    1. (1)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小憩,时间不长,于梦中却似已历百年,“去悠悠”三字,寓无限惋惜。 B .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生机勃勃之景。 C . 颈联“朱户”“画楼”代指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豪门迭出,奢靡不绝,诗人对此予以委婉批评。 D . 本诗主要通过诗人午后梦醒时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结句中的“兴废”两字实为一篇之纲。
    2. (2) 前人对王安石诗作有“擅说理,善用典”的评论。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 5. (2022高二上·玉林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2. (2)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来比喻急躁冒进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3. (3) 李白《将进酒》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上高中的时候,大略看过一点儿《简·爱》,看过一点儿《傲慢与偏见》,觉得实在不如武侠小说好看。等到上了点岁数,我才发觉19世纪的英国小说很有意思。我偏爱这样一类故事:一个牛奶厂的女工,或是一个穷苦的石匠,或是一个想治病救人的年轻医生,他们的庄严理想与平庸的际遇  ①  , 只能过一种  ②  的生活,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回忆年轻时读小说,我总想获得一些人生经验,简单地把里面的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待心智成熟之后,大量的英国经典作品对我已经很熟悉了,我才看到小说的复杂性,领略小说家洞幽烛徽的知人论世。假设有一天,你到英国乡下去喝一次下午茶,在座的是几位英国女作家。和勃朗特三姐妹的沉默寡言相比,奥斯汀小姐则  ③  地发表观点,但她常常言在此意在彼,不掌握反讽就领会不了她的意思。座中有一位男人婆似的小姐最难对付,她有个男性化的名字,叫乔治·艾略特。她聪明,富有同情心,偶尔也会出言讥讽,和她聊天,你千万不要轻率地评价他人或  ④  地发表什么观点。她会让你更深刻地思考究竟什么叫作“道德”,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到今天,我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许多流行的东西如同纸币,一些过时的东西却是黄金。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有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不断放大这种滑循,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摔。法律好像不那么庄严,军人好像也没什么荣誉感,眼中所见的都是卑微的事物,慢慢也就只做那些卑微的事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第一段末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他身材高大,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 .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D . 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睡眠不仅是睡觉,  ①  。根据典型的眼部特征来命名这两种睡眠阶段:非快逵眼动睡眠和快逵眼动睡眠。睡眠的这两个阶段整个夜间都在大脑中进行着反反复复的拉锯战 , 目的是夺取主导地位。这两者之间的大脑战争每90分钟就会发生一次输赢的转换,先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占统治地位,接着快逵眼动睡眠就会东山再起。战斗一结束,就会立即重新开始,每90分钟上演一次。非快速眼动和快逵眼动睡眠之间不平衡的来回相互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在夜间优美地重建并更新我们的神经回路,从而管理大脑中有限的存储空间。由于存储记忆,神经元和神经连接数量有限,  ②  我们的大脑必须在保留旧信息和给新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因为生活经历不断变化, ③  所以我们存储经历的自传体雕刻永远也不会完成。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拉锯战”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意思”指有趣味、有情趣,不单调、不枯燥。“有意义”指有思想、有道理、有价值。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二者的比较或争论。

    妈妈对看动画片的儿子说,别看《熊出没》了,有什么意义?儿子说,有意思呀。

    谈到今后的职业,有人说,今后要搞科研,因为“有意义”,有人却说“没意思”。

    有人说,“有意思” 关注的是过程,“有意义”关注的是结果。

    有人说,“有意思” 讲究外在的形式,“有意义”更注重实际的内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反映你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