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12-05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古典诗词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诵和书面

    引用,固然是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

    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需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承文化传统,高扬民族精神。

    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

    材料二∶

    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

    “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般来说,“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触物兴感或即事抒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然风霜雪雨,草长莺飞,尘世中周遭变故、世态灵凉都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斥,因为此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而且要使这种情意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反而会使原有的情意经过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份感动的情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联想和启发的兴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兴”的作品一般本是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这种感发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兴”之直接感发的特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而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从理性做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属于作者“能感”与“能写”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叶嘉莹《清词选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是增

      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B . 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

      展壮大、凝聚力生成意义巨大。

      C . 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然后进行一番“铺陈叙写”方面的安排思索,咏

      物寄托之词自然就会写得很好。

      D . 评赏诗歌的主要标准,是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等,这些

      因素与作者的心理、意识等相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两则材料论述内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则是

      介绍"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

      B . “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主,读者产生了感发的作用,作品才算完成。 C . “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对物的感动;音声相

      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D . 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比如《登高》,其价值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 余秋雨说∶“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B . 意象派主将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

      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逐译。”

      C . 中华诗词“双料冠军”彭敏说∶“喜欢古典诗词跟喜欢打游戏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高下之

      分,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

      D . 诗人于坚说∶“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的时代,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在这

      点上,它恰恰保证了诗歌写作的古典意义上的纯粹性。"

    4. (4)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种作用。
    5. (5) 老师让你下周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一你的发言提要。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好  狮  子

    海明威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别的许多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别的狮子都是坏狮子,每天吃斑马,吃角马,吃各种各样的羚羊。有时这些坏狮子还吃人。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还特别喜欢吃印度商人。印度商人个个身体肥壮,很对狮子的口味。

    可是,这头因为生性善良所以招得我们喜爱的狮子,背上还长着翅膀。就因为它背上长着翅膀,所以别的狮子都要拿它开心。

    “看它背上还长着翅膀哩。”它们老爱这样说,说完大家就都哈哈大笑。

    “看它吃的是什么呀。”它们还往往这样说,因为好狮子生性善良,只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那些坏狮子说得哈哈大笑,又特意吃上一个印度商人。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好像大猫一般。只偶尔停下来对好狮子狞笑一阵,或者狂笑一阵,对它的翅膀也要捎带咆哮上一通。它们都是很坏的狮子,心眼儿可歹毒了。

    可是那好狮子却收拢了翅膀,蹲在那儿,客客气气地问,它可不可以来一客内格罗尼或亚美利加诺,它是一向不喝印度商人的血,只喝这些东西的。一天,它们捕到了马萨伊人的八头牲畜,它却坚决不吃,只吃了些意大利干制面条,喝了杯波莫多罗。

    这样一来就惹得那些坏心眼儿的狮子大冒其火了,其中有头母狮心眼儿最坏,它胡须上沾着印度商人的血,把脸就着草地怎么擦也擦不掉,当下它就说∶“你算是老几,自以为比我们都要强上十倍你是哪儿来的,你这头吃面条的狮子你到这儿到底干什么来了”它对好狮子一阵咆哮,那些坏狮子也都一齐怒吼,一点笑声都没了。

    “我爸爸住在一个城里,站在钟楼底下,脚下有成千只鸽子,都是它的臣民。这些鸽子一飞起来,哗啦啦响成一片,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我爸爸所在的那个城里,皇宫宝殿比整个非洲还多。我爸爸的对面就有四尊大铜马,尊尊都是一足腾空的姿势,因为它们都见我爸爸害怕。”

    “我爸爸的那个城里,人们都不是步行就是坐船,真马是决不敢进城的,因为都怕我爸爸。”“你爸爸是只鹰头飞狮。”那头坏母狮舔了舔胡须说。“你吹牛,”一头坏狮子说,“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的。”

    “拿一块印度商人肉给我,”另外有头很坏的狮子说,“这马萨伊人的牲口刚宰,还不好吃。”“你吹牛,不要脸,你这鹰头飞狮的崽子,”那头心眼儿最坏的母狮说,“我倒不如咬死了你,把你连翅膀一块儿都给吃了。”

    这可把好狮子吓坏了,因为它看见那头母狮瞪出了黄眼睛,尾巴上下甩动,胡须上的血都凝成了块,它还闻到母狮嘴里喷出一股好难闻的气味,因为母狮是从来不刷牙的。那母狮的脚爪下还按着几块不新鲜的印度商人肉。

    “别咬死我,”好狮子说,“我的爸爸是一头尊贵的狮子,一向受大家敬重,我说的全都是事实。”

    就在这时那头坏母狮向它扑了过来。可是它一扑翅膀,飞上了天,在那群坏狮子的头顶上打了个盘旋,那群坏狮子都眼睁睁望着它狂吼。它朝下一看,心里想∶"这帮狮子多野蛮哪。"

    它又在坏狮子们头上打了个盘旋,这一来那群坏狮子就吼得更凶了。然后它又突然来了个低飞,好看清那头坏母狮眼睛里的表情。那头坏母狮用后腿一蹲站了起来,想要把它抓住,可是

    爪子够不到它。它就说了声∶“Adios”。”因为它是一头有文化修养的狮子,说得一口漂亮的西班牙话。"Aurevoir。"他又用典范的法语向大家大声呼喊。

    那群坏狮子都用非洲的狮子语大吼大叫。

    好狮子于是打着盘旋,愈飞愈高,向威尼斯飞去。它降落在威尼斯的广场上,大家见了它都挺高兴的。它飞起来亲了亲爸爸的两颊,见那些铜马依然扬起了蹄子,见大教堂真比肥皂泡还美。钟楼还在老地方,鸽子都回巢去准备夜宿了。

    “非洲怎么样?”它的爸爸问。“野蛮得很呢,爸。”好狮子回答说。“我们这儿现在有夜明灯了。”它的爸爸说。

    “我看见了。”好狮子的答话完全是一副孝顺儿子的口吻。

    “我的眼睛可有点受不了,”它的爸爸悄悄对它说,“你现在上哪儿去,孩子?”“上哈利的酒吧去。”好狮子说。

    “代我向西普里阿尼问候,对他说我的账我稍过几天就去付清。”它的爸爸说。“是,爸爸。”好狮子说完,就轻轻飞到地上,改用四足走到哈利的酒吧。

    西普里阿尼酒吧里一切都还如旧。它的老朋友都在。可是它去了非洲回来,自己倒有点不一样了。

    “来杯内格罗尼吗,爵爷?”西普里阿尼先生问。

    可是好狮子是老远从非洲飞来的,在非洲待过它就不一样了。“你们有印度商人三明治吗”他问西普里阿尼。“没有,不过我可以代办。”

    “你派人去办吧,可先给我来一杯马蒂尼,要绝干的。”它又补上一句∶“要用戈登金酒做。”“行,”西普里阿尼说,“一定照办。”

    狮子这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这满店高尚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又到了家乡,可也到底出外开过眼界了。它心里高兴极了。

    (有删改)

    【注释】①即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格里芬头、翼、前足似鹰,身、尾、后足似狮。②西班牙语∶再见。③法语再见。④马蒂尼是以金酒为主料的混合酒,所谓“干”意即不含果味或甜味。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头好狮子背上长着翅膀,别的狮子却都要拿他寻开心,写出了狮子们的亲密无间。 B . 好狮子只喜欢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表现了好狮子天生饮食习惯和别的狮子不同。 C . 在特别危机的时候,好狮子仍然不忘和坏狮子道别,可见好狮子对这段生活有留恋。 D . 好狮子回到家乡后和“众人”的亲切对话以及内心的高兴,显示了他们和谐的关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许多别的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既照应标题,又为下文的描写做

      不铺垫。

      B . “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作者用繁笔着力描写坏狮子的无恶

      不作。

      C . “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这句话意在突出母狮子对人血的

      喜爱。

      D . 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写一头好狮子跟许多坏狮子在非洲过日子,受到仇视,表现了野蛮与

      文明的冲突。

    3. (3) 小说对好狮子的描绘生动形象,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好狮子这一形象的。
    4. (4) 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头母狮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 , 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弟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弟与。任章曰“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阜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弟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坟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B .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C .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D .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B . “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之心》)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C . 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比如《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获城”。 D . “苟不得圣人”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智果很有远见,他劝谏智宣子没有成功,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结果智

      氏被灭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

      B . 赵简子颇具智慧,他将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好,就通过两个儿子对写有日常训诫

      之言的两块竹简的态度确定了继承人。

      C . 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送了一处城邑给他,于是智瑶

      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

      D . 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瑶,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襄子,赵襄子秘密联合

      韩、魏两家,最终打败智瑶的军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②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5. (5) 文末司马光认为应该怎样“取人”? 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标题中“秋夜”点明季节,“读书”点出主要事件,“二鼓”是读书结束时间。 B . 首联感叹那些“碌碌无奇”的“腐儒”都只喜欢那些古人的从不欺骗自己的遗编。 C . 颔联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相映成趣,从室内写诗人夜读的情景,令人倍感亲切。 D . “策策”“冬冬”是象声词,落叶声中显寒意,鼓声催人睡;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2. (2) 有人评论诗的后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里仁》中,“”两句是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 (2) 李白《将进酒》中“”两句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
    3. (3) 苏轼《江城子》中“”两句表达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无法向千里之

      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羊女》等大约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   ①___。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

    21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时,台下    ②  。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乐曲全部拉完后,又在    ③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

    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有   ④   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声。

    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嵘。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侯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文艺、新音乐……教千年来,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同语,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较多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气象专家建议,①____,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时___②____;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台风来临时,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   ③   ,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B . 领导将于下个月初到你校检查指导,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C . 当你走在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山中,一定会流连忘返。 D . 瞧你热得这一脸的汗,赶紧进屋里喝点水凉快凉快。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布局、中局、残局”是一盘象棋博弈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布局又叫开局,是象棋整个对局的战略部署阶段;中局是中间阶段,是一局棋中所占时间最长、攻守冲突最尖锐、变化最复杂的阶段;残局则是通过中局的战斗,暂告段落,尚须进一步部署子力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残局开始学起,精通残局,棋力才能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精巧布局,掌握大量布局套路,而忽视对残局的琢磨。残局是基础,残局精熟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达到对棋局的自由驾驭;否则,难免落个高开低走的局面,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