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07-06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四个选项中的言论(按序号排列)与人物 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 . 韩非子、黄宗羲、董仲舒、孟子 B . 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 C . 董仲舒、韩非子、黄宗羲、孟子 D . 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
  • 2. 《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据此可知,孟子的治国主张是(   )
    A . 道德教化 B . 广施仁政 C . 因时施治 D . 废弃兵器
  • 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
    A . 墨子 B . 韩非子 C . 孔子 D . 老子
  • 4. 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研究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据此可知,当时(   )
    A . 平民子弟开始接受教育 B . 政府官员都来自于太学 C . 儒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D . 重文轻武思想非常流行
  • 5. (2021高二上·河南期中) 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将“仁”作为人内在的善的道德标准,并将之提升到天的高度。据此可知,董仲舒使儒学 ( )
    A . 系统化 B . 神圣化 C . 世俗化 D . 思辨化
  • 6.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下列与该思想家相关的是(   )
    A . 《道德经》 B . 《论语》 C . 《五蠢》 D . 《春秋繁露》
  • 7.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该是(   )
    A . 万物的本源 B . 穷理的方法 C . 理气的关系 D . “存天理,灭人欲”
  • 8. (2016高二上·玉山月考)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 .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9. 《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 .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 .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 10. 史学家翦伯赞说:“汉代的统治者,把它当作一种材料,筑成了一条文化思想的狭路。在狭路的起点,写着知识分子由此入口;在狭路的终点,堆积着大堆的禄米。为了获得禄米,必须通过这条唯一的狭路。”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推恩令 B . 儒家思想 C . 察举制 D . 恩荫制度
  • 11. (2021高二上·河南月考) 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无之论,指责士学末流(王阳明的门生后学)“言心言性,舍多而学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这反映出顾炎武(   )
    A . 向往明君统治 B . 否定宋明理学 C . 崇尚经世致用 D . 主张反清复明
  • 12. 王夫之说,“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倘以尽己之理压伏其欲,则于天下多有所不通;若只推其所欲,不尽乎理,则人己利害,势相扞格,而有不能推”。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B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 .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13. 普罗塔戈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
    A . 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 . 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 . 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 . 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 14. 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本来就十分荒唐,因为雅典公民本身知识的素养根本不具备对民主投票质量的保障,它的全体民主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民主,其乱哄哄的投票场面难以反映出真正的民意,产生正确的决策。为此,苏格拉底主张(   )
    A . 公民治国 B . 精英治国 C . 抓阄选举 D . 部落政治
  • 15. 下列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其哲学认识是从批判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始的

    ②其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创立了逻辑学

    ③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④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②④
  • 16. 竞争机制使上帝的意旨、高贵的门第与血统都失去了作用。财产的增值、保值或者亏损,完全决定于人们自己的才干和在竞争中的营运,上帝无法保证任何人都能财运亨通。这种观念产生于(   )
    A . 扩张时代 B . 蒸汽时代 C . 电气时代 D . 钢铁时代
  • 17. 历史概念中往往隐含了使用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但也有一些历史概念属于较客观的事实性描述。以下历史概念属事实描述的是(   )
    A . 同治中兴 B . 中法战争 C . 戊戌政变 D . 辛亥革命
  • 18.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 .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19. (2021·新疆模拟)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品《百科全书》内容宽广复杂,除了科学和文艺外,还包括大量向来不被学者看重的“工艺”词条,如黄铜、造纸、制盐等,其分量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这体现了《百科全书》编写者(    )
    A . 倡导知识多元的观念 B . 将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理念 C . 追求工业兴国的主张 D . 重视实现与观察的研究法
  • 20. 启蒙运动中一位思想家曾谈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是(   )
    A .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B . 权利应当“制约与平衡” C . 主权在于人民 D . 人非工具
  • 21. (2022高二上·西华开学考) 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    )
    A . 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B . 追求自由,强调平等 C . 肯定人性,追求幸福 D . 否定教会,信仰得救
  • 22. 14世纪的法国,包括宗教音乐经文歌都已经世俗化,作曲家们所作出的世俗音乐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宗教音乐。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 .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 . 宗教改革不断深入 C .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 .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 23. 中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所起的相同作用是(   )
    A . 三大发明孕育了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B . 直接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D . 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友好合作
  • 24. 2015年12月16-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天下兼相爱则治》的主旨演讲,下列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B . 美苏在军事领域的竞争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C .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成全球信息网 D . 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地发展是不均衡的,因此信息化不利于经济的全球化
  • 25. 鸦片战争后,丁拱辰的《演炮图说》介绍西方的船炮技术,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奋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 . 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完全颠覆 B . “中体西用”思想得到实践 C . 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 D . 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
  • 26.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实现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最初一小步”是指洋务运动(   )
    A . 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 B . 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C . 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D . 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 27. 孙中山曾指出:“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这表明孙中山(   )
    A . 产生了联俄的倾向 B . 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 . 坚守儒家大同思想 D . 明确主张反帝反封
  • 28. (2020·昆明模拟) 1945年,边区推广使用的《中学历史课本》讲义对唐太宗评价颇高。但很多教员认为“从人民的立场去看,评价不能只讲一面”“唐太宗出发点是为了巩固统治,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仍被剥削得很厉害”。这反映出(    )
    A . 边区的阶级斗争形势极其严峻 B . 讲义作者的立场偏向于国民政府 C . 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历史教学 D . 历史教育服务于抗战形势的需要
  • 29. 在20世纪初的北京,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报纸订户约占受调查家庭的26%,这些家庭大部分属于较高收入的家庭,其成员的识字率约为75%,而一般家庭也达到了20%的识字率。这说明了(   )
    A . 订阅报纸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B . 思想启蒙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 C . 识字率完全取决于家庭收入 D . 新知识分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 30. 1919年胡适在发表的《谈新诗》中指出: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先要语言文体的解放,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据此,胡适认为(   )
    A . 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 B . 思想变革应从文学开始 C . 新文化运动迎合了时势 D . 文学革命需要变革儒学
  • 31. (2020高三上·河北模拟)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认为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这种思想在当时(   )
    A . 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B . 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C . 成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 D . 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 32.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下列选项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
    A . 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B . 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C . 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D . 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 33. 马克斯•韦伯曾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新教)将牟利解释为天意,证明了商人的活动都是合乎道理的。”由此可见(   )
    A . 文艺复兴猛烈抨击教会迎合了商人的诉求 B . 宗教改革运动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C . 启蒙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求 D .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
  • 34. 理学家们吸收、利用传统的文明成果和外来的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使道德信条式的传统儒学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说明理学(   )
    A . 思想核心是伦理道德 B . 是思辨化的儒学体系 C . 超出了传统儒学范畴 D . 吸收了佛、道思想精华
  • 35.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以下人物及其观点所体现的共同诉求是(    )

    A . 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B . 广启民智,自强求富 C . 暴力革命,实现共和 D . 实现工业化,与西方商战
二、材料解析题
  • 36. (2021·义乌模拟) “和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古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哲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归之。若以同

    裨同,尽乃弃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摘引自《国语》、《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和”“同”的基本内涵。从“和而不同”的角度,阐述孔子对完美事物的思考。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结合所学,从“存百姓”的角度,概述唐太宗为医治战争创伤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朝郡县制“行其大公”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简述“循天下之公”思想主旨下,王夫之对历代帝王“私天下之心”的揭露。②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从荀子到董仲舒,再到王夫之的思考与探索。
  •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物态世界的改变,是由心灵世界的改变作为内驱力的……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的出现;第二次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第三次是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兴起;第四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革命的爆发和社会形态的变革。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摘编自陈宇飞《人类文明的底色: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 38.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四: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 (1) 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思想主张。
    2. (2) 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3. (3) 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有何特点?出现这样的历程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