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山东师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学...

更新时间:2022-12-05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 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 .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 .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 .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 (3)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在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 .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 .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 .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 .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 .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3. (3) 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4. (4)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元和九年,(吴)元济以其士叛,逸掠陈、汝之间。冬,纵兵临寿春,屠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骇,民人卷席而居。上闻之怒,谪其守。明年春,诏执金吾李将军驰传出守之。既至,收其坏卒,聚寿春城。使人劳井闾,而市货耕桑之业始复,民人莫知复为战矣。

    八月乙巳 , 夜引兵南出霍丘百四十里,又折而西四十里,营于万胜冈,筑新城。初,将军(裴)度曰:“吾士卒萍合之众也,易散而难役。吾以筑垒令之,必苦难。使寇闻之,必袭吾。”乃召诸将谓曰:“吾旦夕望气 , 其状有寇,谨备之。”令诸军分营连居,环回之间,十有余里,各视营之所向,宜为数堵之垣,以御暴矢耳。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又令曰:“山泽之地,其土瘠漓。今时方秋,浸潦用事,谓众之功难为也。顾其垣今日而周,明日而坏。吾为诸君

    惜之。诚能致其厚,则土藏气色,脉力相辅,虽霖潦不为患矣。”筑者皆悦,复争为厚。及竟,将军监军使出视之,复劳曰:“嗟乎!诸君之能,众士之功也。既周且厚,始为其垣,今则城矣。”因自吟曰:“城乎城乎,使其增数仞而饰之,寇虽蚩尤 , 宁敢犯我乎!”遂归。诸将相谓曰:“乃者,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复增其筑,于是新城遂具。明日,寇果来,望见皆愕然。因至新城傍,俱张喉高言,指城上曰:“为我曹敬谢将军。”讫,辞而去,诸将尽伏。十一月戊辰,将军将卒万余,西渡涧渠上史蔟冈与贼阵。自平明至日中,进退相延不得合。及日侧,将军乃谋曰:“彼必乘暮伺吾还兵,击我必矣。”于是引兵急攻寇,寇延退数里。

    (节选自唐沈亚之《新城录》①)

    【注】①《新城录》:记录唐将裴度平定吴元济之乱时,在寿春之南霍丘万胜冈筑城、御敌与平叛的经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B .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C .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D .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驰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文中指驾着传驿的马车快速奔驰。 B . 乙巳,“乙”属天干,“巳”属地支,干支结合以记年月日,此处记日。 C . 望气,可指远望动静或气势;这里指为进行秘密活动者守望,观察动静。 D . 蚩尤,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因骁勇善战被尊为“战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朝廷面对叛乱,有效应对。吴元济叛乱,沿途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皇帝怒贬败逃的守官令狐通,让李将军出京镇守,百姓农商生活得以恢复。 B . 裴度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他深知军队初建,纪律性差,于是下令诸军分营镇守,彼此牵制;为弥补布防缺漏,让士兵修建围墙以防敌军弓箭突袭。 C . 裴度善笼人心,受到拥戴。他对筑城将士采取言语褒奖、物质犒劳等措施,士兵们自觉地按其要求对围墙增高加厚,新城落成,连敌人也惊叹佩服。 D . 裴度精于谋略,积极作为。他亲率万余将卒,从天刚亮到中午一直与贼对峙;预料贼寇必在傍晚己方撤兵时进攻,于是带兵主动出击,击退了敌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

      ②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

    5. (5) 修筑新城,困难重重,裴度却能顺利完成,请结合选文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

    杜甫

    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

    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

    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 B . 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 C . 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 D . 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
    2. (2) 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陆游在《书愤》一诗中,用“”一联,回忆早年的抗金生活,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
    2. (2)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4. (4)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7分)
  • 6. 下列句子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hùn)名汗(zì)(bá)涉麻(bì)(zhuō)有成效 B . (pǐ)(qǐ)祷(quán)发(chàn)抖外强中(ɡān) C . (suō)睥(nì)茶(chí)(cāo)杂步(lǚ)轻盈 D . (jìng)(yòng)金(mú)板欺(wǔ)(gū)呱坠地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治其国者,先其家(使……整齐有序)②请斯语矣(实践)③察乱何自起(应当)④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⑤文胜质则(虚饰,浮夸)⑥自者无功(夸耀)⑦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盗窃)⑧大学之道,在明德(美好的)⑨故有道者不(相处)⑩致知在物(推究)⑪君子于义(知晓)⑫众人之所过(再,又)

    A . ②③⑤⑥⑦⑨⑩ B . ①④⑦⑧⑨⑪⑫ C . ①②④⑤⑧⑩⑪ D . ③④⑥⑧⑩⑪⑫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仁,如礼何          敏于事慎于言 B . 以小易大,彼知之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施不孝? C . 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就有道而正 D . 子曰:“‘恕’乎”          客闻之,请买方百金
  • 9.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B . 围棋的魅力,在于它斗智斗力,充分展现了人们的博弈技巧;围棋的魅力,还在于它源远流长,完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说围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C . 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呢?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D .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情像一条( )而绵长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 )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 )的月色里……

    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 )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坚韧

      虚无缥缈

      如诗如画

      三五成群

      B . 坚忍

      虚无缥缈

      诗情画意

      三五成群

      C . 坚忍

      缥缥缈缈

      诗情画意

      成群结伙

      D . 坚韧

      缥缥缈缈

      如诗如画

      成群结伙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相伴,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B . 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C . 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一同前行。山,剪不断;水,隔不断。 D . 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山和水,隔不断也剪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目。

    在中国绘画史上, , 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 , 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 , 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 . 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 . 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 . 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打卡”已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朋友圈更是成为各种花式“打卡”的聚集地。亮健身“打卡”、秀美食“打卡”、晒旅游景点“打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打卡”来作为生活的标记。

    你对“打卡”现象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