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基础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20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甲戌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说明“甲戌”是“再评”。既是“再评”,自然有“初评”。“甲戌”是1754年,那么“初评”是哪一年呢?起码退回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正是曹雪芹三十来岁的时候,也正是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原稿时期。“乙卯本”“庚辰本”所记,都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也就是说自“甲戍”前一二年到“已卯”“庚辰”,这八九年间,“脂砚斋”评阅过四次。而这个时期,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续写自己的作品。悬想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虽然“举家食粥酒常赊”,日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颇得志同道合者切磋之乐。可惜全书没有写完,他就过早地去世了。

    说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实在当时也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阅评,从最早就有别人参与阅评。“甲戌本”即有脂砚斋一条评语道:

    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加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

    从这段“脂评”中,可以看到两点主要的问题。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因为是“偶有所得”的批语,就不同于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以,是“诸公”,是好几人。据现在十几种传世的抄本看,在这些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等纷繁的批语中,署名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松斋”“梅溪”“常村”等人,在评语中还提到“堂村”“杏斋”“煦堂”等名字。这些评者的批语,虽然不少都署了名,但究竟是谁,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却都不得而知。但又有不少蛛丝马迹,供人猜想。作为研究考据的科学证据则不足,作为引起怀疑想入非非的因素则有余。这样就众说纷纭,十分热闹,莫衷一是了。

    “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虽然不少人解说过,甚至说就是《红楼梦》故事中的史湘云等等,但都不足为凭,因为均无科学论证,大都是臆断之词。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

    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

    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

    批语云:

    前批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老朽一枚,宁不痛杀。

    在“靖藏本”“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一段均有此批。“畸笏叟”不少批语都注明“丁亥夏”,此批虽未注明“畸笏叟”,但据研究,肯定是“畸笏叟”的批。据研究者考证,“脂砚斋”早在甲申前已去世。“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即曹雪芹去世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脂砚斋”也去世了。“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历1762年,“丁亥”是乾隆三十年,公历1767年,前后差五年,“畸笏叟”还在批书。

    (摘自邓云乡《红楼梦导读·“脂评”简介》)

    材料二:

    脂砚斋究竟是谁?

    《红楼梦》的批者“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是裕瑞的批语中首先透露的。雪芹的好友明义和明琳,都是裕瑞的舅父,雪芹曾把《红楼梦》稿本送给明义看,明义题了二十首诗。雪芹有一次在明琳的“养石轩”高声谈笑,敦敏有诗记其事。裕瑞的消息既从其舅父处得来,应可信为真实。裕瑞批曰:

    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

    曹寅有一首诗题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及西轩诸友三首。”这位“四侄”能作诗,他的伯父还居然与他唱和。这个“四侄”也不知其名,只知其字或号是“竹碉”。我们知道曹家这一辈的名字,如颛、颀、频都从“页(頁)”字旁,则“竹碉”之名,亦必从“页”。鉴于曹家二代的名和字,皆从《书》《诗》成语而来。但“碉”宇不见于经籍,始见于《玉篇》,据《正字通》乃“涧”之或体,则《卫风·考粲》是其出处无疑。诗云“考檠在涧,硕人之宽”,则竹碉或名“硕”,正与颛、颀、频排行相同。

    我们现在不妨推测一下:如果曹寅的四侄竹确,名“硕”,那么他即是脂砚。因为:首先,“硕”字从“石”从“页”,“页”为题、颀、類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在《红楼梦》前部,宝玉的主要模特儿是曹硕(即脂砚斋),所以在第一-回中,书中主角原来是一块“石头”;第五回《红楼梦引子》曲中的“情种”不是作者,而是“石头”。正是脂砚自己,坚持要称此书为“石头记”。其实,“砚”宇从“石”从“见”,在篆文中,“页”“见”二字颇为相似。“脂砚”之“脂”,无疑是从宝玉前生在太虚幻境中的道号“赤瑕宫神瑛侍者”暗示而来,因为胭脂是红色,正与赤瑕相应。可见在“脂砚”这一笔名中,包含着他的真名“硕”,也暗示着书中主角“前生”的道号。曹竹碉十四五岁即能作上巳诗,其伯父曾和他的韵,也和小说中宝玉十三四岁即能作诗,大致相符。

    (摘编自吴世昌《红楼梦探源》)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就有多人对原稿随时阅览批注,曹雪芹也一定一再修改或续写作品。 B . 《红楼梦》脂评本的评语有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多种形式,很多评点者在作批语的时候署了名。 C . 学者对于"脂砚斋”身份的探究,都苦于缺少直接证据,且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 D . 可以确定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对《红楼梦》原稿做了大量的批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脂砚斋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红学研究中至今未破解的重大谜题。 B . “脂砚斋”写评语相当谨慎,在阅读了别人的批语后,广泛采纳别人的意见综合作评,避免了重复。 C . 探究“脂砚斋”的真实身份,要寻找大量资料,考查其来源出处,结合相关背景,进行科学论证。 D . 两则材料都努力通过批者评语原文去发掘和“脂砚斋"有关的信息,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直接性。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脂砚斋可能叫曹硕”观点的一项是(    )
      A . 明义的外甥裕瑞透露了脂砚斋“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应可信真实。 B . 《诗经·卫风·考粲》中有“考架在涧,硕人之宽”,而竹碉(涧)的名字可能是诗句中提到的“硕”。 C . “硕”字从“石”从“页”,“页”为曹家三子曹顺、曹颀、曹類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 D . 贾宝玉主要原型“脂砚斋”的“砚”字从“石”从“见”,而在篆文中,“页”和“见”二字颇为相似。,
    4. (4) 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红楼梦》中提到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在“其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这句的行间朱批中说:“ 批书人领到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脂砚斋何以下此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二叔

    巴金

    近几年我常为自己的《全集》写后记,一年中写三四篇《代跋》,要解释旧作,我有时谈到成都的老家。今年夏天我虽然写得少些,但是我做过一个愉快的梦,在一间有纱窗的木板壁漆成绿色的书房里,我和三哥李尧林站在书桌前听二叔讲书。“必讼!”二叔忽然拍着书桌大声说,“说得好!”

    我吃了一惊。在八九年大病之后我总是睡不安稳,也少做梦,就是进入梦境,也恍恍惚惚,脑子并不清楚。这一次却相反,我明明感觉到舒适的夏夜凉风。醒在床上,我还听见二叔的声音,他讲书时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必讼!”我很激动,一两个小时不能合眼,我在回忆那些难忘的事情。

    说到二叔,我忘不了的一件事,就是他做过我和三哥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离家前两年给我们讲解过《左传》。每天晚上我们到他的书房,讲解告一个段落,我们便告辞回屋。他给我们讲书,因为他对《左传》有兴趣、有研究。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太寂寞,三个儿子都病死了。他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三哥和我的身上。

    我继续回忆,继续思念,好像用一把锄头慢慢地挖,仿佛用一支画笔慢慢地描,二叔在我眼前复活了,两眼闪光,兴奋地说:“说得好,必讼!”他又在讲解《左传》,又在称赞《聊斋》的“春秋笔法”。他向我们介绍蒲松龄的好些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告倒冥王的《席方平》。席方平替父伸冤备受酷刑,他不怕痛苦坚持。上告,一级一级地上控,却始终得不到公道。冥王问他还敢不敢再告状?他答说:“必讼!”酷刑之后再问,他还是:“必讼!”响当当的两个字真有斩钉截铁的力量。但是他吃尽了苦头,最后一次就回答冥王:“不讼了。”他真的不再告状吗?不,他讲了假话,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事实上他坚持到底,终于把贪赃枉法的冥王和官吏拉了下来。

    我记起来了,二叔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席方平他讲真话受到严刑拷打,讲假话倒放掉了。然而他还是要讲真话。他就是有骨气!写文章要有骨气!”原来二叔也是教我讲真话的一位老师。

    怎样写文章,我本来一窍不通,听惯了二叔的讲解分析,我感到一点兴趣,有时也照他的办法分析读过的文章,似乎有较深的理解,懂得一点把文字当做武器使用的奥妙。以后我需要倾吐感情、发泄爱憎的时候,我寂寞、痛苦、愤怒或悲伤的时候,我就拿起笔疯狂地写着,深夜我在自己房里听见大哥一个人坐进在大厅上的轿子、打碎窗玻璃的时候,我不能控制自己,便在练习簿上写下一些不成篇的长诗。后来我在法国沙多-吉里读到报道两个意大利工人遭受电刑的时候,我写出小说《灭亡》中一些重要的章节。我写着,自己说仿佛有一根鞭子在我的背上猛抽。我对准痛处用力打击,我的感情仿佛通过我的心、我的手全部灌注在笔下写在纸上,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

    最初的年代里我到处跑,只要手中有一支笔我便到处写作。心里想些什么,我就写些什么。我并不苦思苦想,寻找打击要害的有力的字句,我让感情奔放,煽旺心中的火,推动我这支毫无装饰的笔飞越一张一张的稿纸。我没有学会一字诛心的笔法, 我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从荆棘丛中走了出来。

    接连几个不眠的长夜,我睁着眼睛在思索,在回忆。灰堆里还闪亮着火星。我不是怀念亡故的亲人,难道是在为自己结账,准备还清欠债?

    那么是时候了。

    又想到了二叔,关于他许多事情我都记不起来了。我们出川后还同他通过三四封信,他的手迹对我来说还是十分亲近,使我想起他那些勤奋治学的教诲。最近我把六十几年前这一页旧信赠给成都的“慧园”,说明我今天还不曾忘记我的这位老师。

    我记不起我搁笔有几年了。写字困难,我便开动脑筋,怀旧的思想在活动,眼前出现-一张一张亲切的脸。我的确在为自己结账。我忽然想再翻一下《左传》。多年不逛书店了,我请友人黄裳替我买来一部有注解的新版本,不厚不薄,一共四册,我拿着翻看,翻过一-册又是一册。我忽然停住,低声念了起来:“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我不再往后翻看了,我仿佛又站在二叔的写字台前。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治学有骨气,做人也有骨气。人说真话,史官记实事,第一个死了,第二个站出来,杀了三个,还有第四、第五……两千五百三十九年前的崔杼懂得这个道理,他便没有让“太史尽死”。

    崔杼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即使不放过一个史官,他也阻止不了“执简以往”的人。二叔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个,他的确是我的老师。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五日

    (选自巴金《我的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开篇说自己做过一个“愉快”的梦,一是因睡得安稳,梦境清晰,二是因梦见了听二叔讲书。 B . 作者写自己本来对写文章一窍不通、后经二叔讲解分析才感到一点兴趣的变化来表明写作并不靠天赋。 C . 作者用“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这一排比,强烈地表达了写《灭亡》等作品的目的。 D . “煽旺心中的火”这一比喻指作者激发内心炽热的情感,“毫无装饰的笔”指作者采用的质朴的表达方式。
    2. (2)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多次出现了“必讼”两个字,交代了作者开篇梦境中“必讼”的出处。 B . “响当当”“斩钉截铁”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怜悯和惋惜之情。 C . 席方平最后说“不讼了”,这样的讲“假话”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D . 呼应上文对二叔“两眼闪光” 的描写,引出下文二叔对席方平的评价。
    3. (3) 结合文本简析二叔这一人物形象。
    4. (4) 分析文章末尾引用崔杼典故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父文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歇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善心生,故向义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师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補、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 , 使无惜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讨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纭、铤,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 皆衣其夫。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尔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注:①公父文伯:鲁大夫,公父穆伯的儿子。②歜(chù):文伯自称其名。③季孙:即季康子。当时担任鲁国的正卿。④纠虔天刑:恭敬观天法。⑤庀:通“庇”。

    (选自《国语·敬姜论劳逸》)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B .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Y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C .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D .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父文伯”的“伯”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伯”一样,指伯爵,是“公侯伯子男”爵位之一。 B . “僮子”即童子,意为未成年的人,在文中是敬姜在责骂儿子文伯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却在那里充数做官。 C . “百工”在文中泛指各种手工艺者与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工百工之人”一句中的“百工”意思相同。 D . “社”在文中指春社,即在春分时祭祀土地神,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提到的“社日”与这里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公父文伯见母亲敬姜在纺织,劝母亲不要这么辛苦,后来季孙听说了此事,认为文伯不孝敬他的母亲。 B . 敬姜忧叹鲁国将要灭亡,从以往圣王出发给儿子讲为官之道,并指出这正是上古制度和先王遗训。 C . 敬姜详细地阐释了天子、三公、九卿,百官及王后、命妇、内子实施“劳而不淫”的具体标准与做法。 D . 敬姜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表达对丢弃祖宗基业的忧心,希望儿子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先人的传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②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5. (5) 文末记录了孔子听说敬姜论劳逸后的反应,有何用意?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李亮功戴嵩牛图

    (宋)黄庭坚

    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戴老作瘦牛,平生千顷荒。

    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注]①李公寅,字亮功,藏有戴嵩牛图。②黄庭坚,自鲁直。此诗作于黄庭坚贬谪宜州路过长沙时,在李公寅府第中观画后。③韩生,唐代画家韩干,以画马著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联不以戴牛开篇,而以肥壮的韩马反衬瘦弱的戴牛,突出了戴牛的特点。 B . 后两联写瘦牛疲累不堪,带着恐惧的神态请求牧童能让它听听悠扬的笛声。 C . “已尽筋力”与前文的“瘦”字相呼应,由此刻画出了老牛劳累一生的形态。 D . 诗人看到戴嵩牛图时,自己当时的心意和画境正好相契合,可谓神与形会。
    2. (2) 简析此诗语言简洁、通俗而又含蓄的特点。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的《短歌行》中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3. (3) “月”这一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苏轼的诗文中,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前后相连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犁先生对写信是     的。1983年,他写过一篇《书信》,    说:“书和信相连,可知这一文体的严肃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这里所说的书信相连的“书”,指的是什么?书法,还是书籍?我一直     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严肃性了。

    在这篇《书信》里,孙犁先生还说:“先哲有言,信件较文章更能传达人的④    , 更能表现本来面目。”真实的信息,真实的感情,本来的面目,便是孙犁先生喜欢书信的主要原因。这样三种真实,恰恰是比文章更为可靠。读书信,犹如在看人的真面目;读文章,则像看经过拍摄的照片,甚至是美颜后的照片。

    没有人统计过孙犁先生一生写过多少封信。我想至少有上千封或两千封甚至更多。如果将这些书信收集齐全,会是孙犁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情有独钟    开门见山   不明就里    心有灵犀 B . 情有独钟    开宗明义    不明就里    真情实感 C . 独具匠心    开宗明义    不知所措    心有灵犀 D . 独具匠心    开门见山    不知所措    真情实感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浅薄的我以为两者的元素都有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严肃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艺术性了。 B . 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信因书的元素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信因书法的元素具有了严肃性。 C . 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信因书的元素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严肃性;信因书法的元素具有了艺术性。 D . 浅薄的我以为两者的元素都有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严肃性了。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绕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     , 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当然,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渐进的,      , 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1. (1)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没有一种拼音文字的方案可以使每个人满意,只能使大多数人满意。(倪海曙《结束符号,建立文字!》) B . 果戈理创作《钦差大臣》,使演员直接对看客说:“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上没这句。) C . 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D .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多少有识之士年少立志,终成大业,报效家国。青年钱学森矢志治学报国,负笈远游,学有所成,在祖国召唤的时候,突破重重障碍回国,为祖国国防科技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查济民从浙大走出,立志实业救国,在纺织印染行业里苦心经营,成为业界名家后,创立桑麻基金、求是科技基金,在香港回归和家乡建设上做出巨大的贡献,荣获大紫荆勋章。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从小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外语的志向,笔耕有年,诗译英法,搭建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荣获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以上材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