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名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10月摸底联考语文...

更新时间:2022-12-20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久前,一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领诵古诗词,勉励学生们永葆清澈之心,相关短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意蕴深永的词章,真切动人的场景,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古诗词的恒久魅力。

    从毕业季以诗词寄托临别深情,到在社交平台上用诗词分享生活意趣,如今,古诗词在网络空间里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等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诗词“课堂”,吸引众多诗词爱好者“打卡”学习;浙江杭州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课堂上拿出专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诗文赏析,其中一些片段被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大量粉丝;不少视频创作者自发朗诵、讲解诗词,甚至将诗词改编为动画等形式。前不久,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1年,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次,同比增长168%;相关电商平台古诗词类书籍销量同比增长588%……一首首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词,借助互联网焕发新的生机,唤醒人们的诗心,为日常生活注入浪漫的诗意。

    “这可不是一般的红豆,这是王维诗里的红豆。”动画片《中国唱诗班》中的这一片段,在短视频平台备受欢迎,衍生了大量的短视频作品。这不仅让“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再度拨动人们的心弦,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诗词在互联网上“走红”的重要原因:古诗词的篇幅通常比较短,契合短视频的时长需求,也满足了今天很多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互联网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 也赋予古诗词更丰富的展现空间,有助于更形象地传达诗意。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等配上有趣的手势舞,用动漫的形式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古朴典雅的吟唱还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词曲意境……如今从音乐、舞蹈到戏曲、书法创作,围绕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样的“出圈”,让古诗词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也让古诗词之美通过互联网泛起更大的涟漪。

    叶嘉莹先生面对镜头,漫谈“为什么读唐诗”时坦言,小时候对诗中描绘的景象、情感还不能完全懂,但长大后随着阅历增加,顿然觉悟。的确,与其说古诗词“出圈”了,不如说是古人的诗词,让今时之人在忙碌的当下获得了温暖心灵的力量。我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在古人的诗句中得以安放。有时候,只是简单的一句浅唱低吟,就能唤起我们与古人强烈的情感共鸣。“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今天,通过短视频平台读诗、赏诗,体现了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赓续。古人诗句,穿越千年,经浩瀚历史长河直抵人心,唤醒我们的文化基因,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让古诗词经久不衰,感染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天,互联网平台让诗词以更丰富的画面和声音,触动了更多受众的文化感官。我们点赞古诗词的“出圈”,也期待更多人循此深入古诗词的世界,重拾经典阅读,从典籍中汲取智慧,不断培厚我们的精神土层,丰富我们的文化图景。

    (摘编自禹丽敏《在古诗词中寻回诗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蕴深永的诗词有着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其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让古诗词经久不衰,滋养着中华儿女。 B . 借助互联网,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日常生活注人浪漫诗意,唤醒人们的诗心。 C . 动画片《中国唱诗班》让王维的《相思》再度拨动人们的心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诗词网上“走红”的重要原因。 D . 短视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可以赋予古典诗词更丰富的展现空间,也可以满足一些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对古诗词在互联网上“走红”的事实剖析,证明了互联网平台更能让诗词触动人们的文化感官。 B . 文章第二段以叶嘉莹等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诗词“课堂"为例,论证互联网有利于古诗词类书籍促销。 C .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古诗词“出圈”的几个事例,着重论述了古诗词在互联网上“走红”的两个重要原因。 D .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创新形式。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诗词寄托临别深情,用诗词分享生活意趣,有时简单一句吟诵,就能唤起我们与古人的情感共鸣。 B . 要让古诗词经久不衰,须用短视频平台读诗、赏诗,创新古诗词的传播形式,纸质阅读已悄然隐退。 C . 穿越千年的古诗词可唤醒我们的文化基因,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D . 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流行音乐形式演绎经典诗词,体现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首个顶层设计。《规划》提出,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积极推进高抗优质玉米、大豆粮食作物,开展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和水产品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

    此外,《规划》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等方向,构建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中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以农业秸秆为例,中国一年通过农业生产要产生近9亿吨的农业秸秆,每年除了各种利用之外,还要剩余2亿吨的农业秸秆,按现在相对比较可靠的转化率来看,这2亿吨的农业秸秆就可以生产4000万吨的生物乙醇,相当于4000万吨汽油。

    (摘编自平凡《生物农业保障粮食供应,生物能源推动低碳转型》)

    材料二:

    生物农业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作物品种和农产品性能,维持农业系统良好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以生物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有助于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我国保存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作物耐逆、养分高效利用等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着力提升良种培育、生产加工、推广应用等能力,积极推进高抗优质玉米、大豆粮食作物,开展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和水产品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推进绿色智慧种养和农业转型升级,能更好保障粮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

    发展生物农业,有利于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更好落实“大食物观”。一方面,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工合成淀粉”“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能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拥有大量的盐碱、酸化、干旱等边际土地资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推动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地力恢复提升,筛选培育适宜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助于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实现保质量、保多样。

    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农业的有利条件。深度挖掘利用生物资源,重视生物农业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一定能推动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摘编自储成才《推动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并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的侵染,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近日,国际期刊《细胞》在线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

    据介绍,条锈菌是一种活体营养寄生的真菌,须依赖活体小麦才能生存。小麦条锈病是气传性的真菌病害,具有易传播流行特性,是小麦头号重大生物灾害,在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表示,该项科研成果打破了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丰富了抗病育种可利用的基因类型,开辟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

    (摘编自龚仕建《科研团队发现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

    1. (1) 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关乎生物农业,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顶层设计。 B . 生物农业是包括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在内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C . 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物产业体系最齐全的国家,我国具备发展生物农业的条件。 D . 我国植物免疫团队发现了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该科研成果开辟了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
    3. (3) 我国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四月的后十天,白天黑夜都下着雨。山野间,雾气腾腾的。天,越来越低,快压到人头上了。

    这一天,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将军,冒雨在蟠龙镇周围的山头上观察了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后,回到野战军司令部——彭总住在—家老乡的窑洞里。窑洞的门窗都让敌人烧掉了。进了窑洞,右首有一片门板支起的一张床。床上放着很简单的铺盖。窑后头的墙上挂满作战地图。

    野战军司令部通知:下午召开旅以上的干部会议。可是旅长陈兴允奉彭总指示,上午十点钟就赶来了。因为陈兴允的那个旅,是担任主攻蟠龙镇制高点一积玉峁这个重要任务的。

    陈兴允走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把帽子。上的水拧了拧又戴上,喊了声:“报告!”窑里没有回答声。陈兴允伸头往窑里看,原来彭总正在那里凝神专注地思考什么。

    彭总坐在火堆旁边的一块石头上。他的衣服透湿,身边的柴火堆上放一顶军帽,帽檐上流下点点的水滴。他仰起头,微闭着眼,两手抱住膝盖,肩膀左右微微摇动。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破旧的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着作战地图,扳住手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把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我们部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把敌人进攻延安时的那股凶劲挫下去了。现在又把敌人主力部队指挥着向绥德地区爬去了;拿下蟠龙镇这个孤立据点,他一定也心里有数。可是陈兴允明显地感觉到:彭总不但没有兴奋情绪,反而更谨慎,更沉入深思。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的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陈兴允正寻思,只见三个小娃娃,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起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外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小心,不要跌跤!”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

    彭总笑着转过身,向陈兴允问了战士们对最近战局的看法和议论以后,又非常简明地把全国战争情况讲了一番。然后,背着手,站在窑洞门口,眯着眼睛望向远处雾沉沉的高山头。望了一阵,他转身问:“拿下蟠龙镇,你有没有信心?”陈兴允说:“我还需要充分地了解情况。”

    彭总指着地图,扳住手指头冷静地讲着,计算着。敌人在蟠龙镇周围几十里的山头上,除了强大的野战工事以外,还有三十多个重要碉堡。拿下这些重要阵地,需要多少时间。并讲到敌人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敌人的优点和弱点;我们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我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末了,彭总说:“这样看来,最少,最少我们有四天的攻击时间。”

    陈兴允觉得脑子里千头万绪的想法,现在非常明确了;对这次攻坚战,他分外乐观,分外有把握了。

    彭总讲完,背着手慈祥地看着陈兴允,又问:“你觉得怎么样?”

    陈兴允说:“原来我担心的是时间。照彭总的计算,我们除了战斗准备需要的时间,还有四天的攻击时间。

    彭总问:“有把握吗?你用什么战术手段,拿下积玉峁这个决定全局的重要阵地?”

    陈兴允看着挂满地图的墙壁,回想着这几天侦察、研究的印象,边回想边盘算。彭总仿佛怕打扰陈兴允的思索,轻轻地踱着步子。

    陈兴允说:“我们火器很少,炮弹有限。因此,土工作业和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有决定作用……“

    彭总向前微微地移动了一下脚步,他全副精力又集中到某一点上思索了。他说:“你说得对。土工作业与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是会起重大作用的。”

    彭总又仔细地讲了关于侦察地形、火力和突击队的组织……还语重心长地叮咛:“你攻击这一点,你就必须打上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也必须拿下它。这就要求指挥员有最大的决心和毅力,有坚定顽强的战斗意志。”

    回来的路上,陈兴允再三地思量彭总说的每一句话,这些话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过很多遍,但是这次听了又觉得格外新鲜和思想丰富。

    (有删改)

    文本二:

    西行漫记(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司令部一当 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一一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得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迟睡早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 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但是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的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吴景崧等译,有删改)

    [注]①埃德加.斯诺:曾深入陕甘宁边区近四个月,是首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②政府军:指国民党军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开头写到“白天黑夜都下着雨”“雾气腾腾的”“天,越来越低”,既交代了环境,渲染了气氛,也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 文本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了陈旅长到野战军司令部的见闻、感想,全文通过他的观察完成了对彭德怀将军形象的塑造。 C . 文本二中说彭德怀“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生动地表现了彭德怀活泼敏捷和精力过人的特点,给斯诺留下深刻印象。 D . 两个文本都通过对战争年代彭德怀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崇高精神。
    2. (2) 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 (3) 文本二是如何通过“我”来写彭德怀以体现纪实文学真实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溲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 , 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扦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 , 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日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注]①溲器:便盆。②漆身为厉:把生漆涂在身上,让身体生满癫疥。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日/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B .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日/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C .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日/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D .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日/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厕,意思是上厕所,“如”与《赤壁赋》中“纵-苇之所如”的“如”字含义相同。 B . 委质,意思是向君主献礼,表献身,“委”与《琵琶行》“委身为贾人妇”的“委”字含义不同。 C . 面数,意思是当面数落,“面”与《愚公移山》“面山而居”的“面”字含义相同。 D . 报仇,意思是报复仇人,“报”与《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报”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豫让起初侍奉范、中行氏,但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后来投奔知伯,知伯很宠信他。 B . 知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发誓要替他报仇,便改名换姓,乔装成清洁宫人伺机动手。 C . 豫让毁坏自己的容貌,化装成乞丐去家中乞讨,被妻子认出声音后,就吞炭弄哑嗓子。 D . 虽然豫让两次行刺赵襄子均告失败,但他知恩图报、无畏生死的精神感动了赵国的士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 则然矣,谓子知,则否。

      ②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 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节选)

    王维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海鸥咏

    顾况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

    [注]①露葵:一种水生蔬菜。②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舍客人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③顾况:唐代诗人,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被贬。④鸱鸢:鸱鸟、鹞鹰。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诗前两句写诗人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暮谢,坐在松下吃着蔬食素菜。 B . 王诗后两句意为诗人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海鸥却不知为何对此事表示猜疑。 C . 顾诗中的“客鸟"即题中之“海鸥”,失去依托后只能战战兢兢地面对身边的奸人。 D . 王诗中的“槿”“松”与顾诗中的“梧桐”都是特定意象,但其文化意蕴并不相同。
    2. (2) 这两首诗中,海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离骚》中以鸟儿不合群比喻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
    2. (2) 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运用数字夸张的方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就少有来往,以此来突出蜀道的艰险。
    3. (3) 苏轼《赤壁赋》篇末的“”两句,表现了作者与客人再次饮酒之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蕴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重温那些     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何以传承?如何创新?文化如洋流,自有其规律,自有其势能。文艺创作者需要做的,莫过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节目形态,让古典诗词更具亲和力。

    当下,在文化传承、创造和发展领域,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新的保护传承成果让人欣慰,但仍然      , 存在有待改进的空间。比如,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应只对传统节日进行娱乐性、浅表化,还需要从更加生动多元的角度阐释其文化内涵。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其次是要在古今之间实现“搭桥”“联心”“融通”。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相融合,就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事实上,那些优秀传统文化,本就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崭新的文化图景与地道传统的“中国味”,可以     、互相成就。优秀传统文化完全能够实现“曲调高”但“和者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各项引号的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 B . 就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C . 在古今之间实现“搭桥”“联心”“融通”。 D . 崭新的文化图景与地道传统的“中国味”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又到了桂花飘香时节,处处可闻桂花迷人的芳馨。李清照称赞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可谓实至名归,恰如其分。正因为桂花受人喜爱,所以      ——“桂冠”与“折桂”,便是至高荣誉的象征。而“桂冠”一词还是舶来品。相传古希腊人爱用月桂的枝叶编成帽子,献给杰出的诗人和凯旋的英雄,以示崇高的敬意。后来人们又用桂叶编成“花冠”,奖励给体育比赛的优胜者,这一风俗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      。古希腊人首创的“桂冠”与我国古代的“折桂”一词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足见人们钟爱桂花之情简直是如出一辙!中国古代每年八月是科举的关键时刻,       , 人们遂以“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来比喻科举登科或仕途顺利。唐代科举制度方兴未艾,蟾宫折桂便被比喻为考中进士。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折桂”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举酒欲饮无管弦 , 醉不成欢惨将别。 C . 芙蓉如面柳如肩,对此如何不泪垂? D . 岭上晴云披絮帽 , 树头初日挂铜钲。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留白,是以“空白”为载体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艺术。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比如绘画,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留白不仅表现在艺术中,也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它给人以启示,引发人们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