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

    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是东南板块各个区域显著的共性。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这里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进行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带板块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这一调整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相比其他三个板块,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集者的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这些复杂的狩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这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他们会把社会复杂性带到内陆地区,使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成熟后,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扩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海洋对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弥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摘编自陈胜前《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其虽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 B .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给自足型的游牧经济。 C . 生态交错带比东南板块的资源种类更丰富,因位置频繁迁移变动而资源供给不稳定。 D . 海洋板块早期的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原中心论”,采用“总——分”的结构,提出早期中国文明的“板块互动论”。 B . 文章谈及辽西地区的考古材料,意在论述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堪称板块间文明互动的“枢纽”。 C .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阐述四大板块的区域文明特点及互动演进,结构清晰。 D . 文章第六段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扩散,论证海洋板块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板块的文化生态条件各异,西北板块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文明演进的促进作用也较小。 B . 从更广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文明,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 C . 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具有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 D . 认识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增强文化自信。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子是一种最主要的种质材料。贮藏种子的目的在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活力并保存植物固有种质(基因),而延长种子寿命是最为基本的目标。种子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而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及贮藏温度密切相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50℃),温度每增加5℃,或种子含水量每增加1%,则种子贮藏寿命减半。罗伯茨根据对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把种子分为正统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两类。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正统型种子的种子含水量能被干燥至5%以下而不受伤害,并且其贮藏寿命随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加长,大部分栽培作物的种子属于此类型。这一研究使人们开始进行种子的低温干燥保存,从而产生和发展了植物种质保存的基因技术,也即是种子库或种质库技术。

    (摘编自植物百科:植物种子和组织的保存技术)

    材料二:

    绝大多数种子在经过清理、干燥等常规处理流程后,就可以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但是不少种子比较“娇贵”,一失水就会失活,被称为顽拗型种子,传统上要保存这类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往往要先“剥栗子”,将胚从种子里挑出来,经过处理后,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进行超低温保存。如何破解这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难题?科研人员将目光瞄准了植物胚性细胞诱导体系的构建。与传统的组培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不一定是成熟的种子,植物细胞或组织分化旺盛的部分,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都可以。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可以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培养出许多胚,从而快速繁育更多植株,并且苗木不带有病原体,未来在农艺、园艺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摘编自杨文明、李茂颖《用科技解决野生植物种子收集、保存难题》)

    材料三:

    从2001年起,钟扬每年在西藏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利用最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植物。长时间的野外科考让他意识到,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很多物种正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西藏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获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这不仅是应对当下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一代生物学家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在16年里,他带着学生走遍藏北高原和藏南谷地,多次深入阿里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收集了一千余个物种,四千多个标本,四千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

    (摘编自李乃清、蒯乐昊《钟扬:种子的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贮藏种子的最基本目标延长种子寿命影响种子生命力的控制 B . 罗伯茨将种子分为正统型和顽拗型两类促进正统型种子贮藏寿命的研究推进植物种质保存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C . 保存顽拗型种子需要挑出种子的胚处理然后进行超低温保存 D . 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培养许多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的胚繁育更多不带病原体的苗木植株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其含水量及贮藏温度有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含水量和温度成反比。 B . 与传统的组培方法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包含植物细胞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放弃了对成熟种子的使用。 C . 钟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科考,深刻意识到青藏高原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被人们予以足够重视,物种数量也被严重低估。 D . 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将来而言,这二代生物学家都有必要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
    3. (3) 从钟扬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字

    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它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

    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删改)

    文本二

    2019年,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淳朴坚韧、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 B . “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调回来颇有疑虑。 C . 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这一细节,侧面衬托了秉义平易近人又情深义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D . 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秉义在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
    2. (2) 怎样理解“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分析。
    3. (3) 《人世间》获奖的颁奖词中提及“情”字,结合文本解读“情”有哪几层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求人可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问曰:“子欲安用我乎?”严遂曰:“吾得为役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十钧,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聂政曰:“臣所以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既葬,。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举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B .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C .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D .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报韩傀”的“报”与《鸿门宴》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的“报”相同。 B . 除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和它同义的还有“服阕”。 C . 足下,古代交际用语,用于下称上或同辈、朋友相称的敬辞。 D . 季父,父亲的幼弟。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排行最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傀和严遂都受韩哀侯器重,两人相互妒忌。严遂曾直言不讳指责韩傀,韩傀在朝廷上怒斥严遂,而严遂则拔剑相向,终因惧诛而逃往诸侯。 B . 严遂暗中结交侠客聂政。严遂通过敬重聂母来获得聂政的好感,聂政对严遂的厚待感到奇怪,未接受馈赠,且最终聂政也不理解严遂的意图。 C . 聂政认为严仲子屈尊自己前来与我结交,拿百金为他的母亲祝寿,这表明严遂了解自己,而此时母亲已享尽天年,所以决定为赏识他的人效力。 D . 聂政在守孝期满后主动向严遂询问情况。严遂告诉他仇人的身份地位,并表示曾派人行刺,未能成功。聂政辞别严遂,前往韩国替严遂报仇。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十钧,前为聂政母寿。

      ②聂政曰:“臣所以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竟不肯受。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回答问题。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①北宋诗人郭祥正曾登上金陵西南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创作了这首诗。②《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诗是按李白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的一首和诗,立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李白原诗存在关联。 B . 首联侧重写眼前景物,昔日凤凰游的盛景已不在,唯剩一座空台而对汹涌澎湃、东流入海的浩浩长江。 C . 颔联怀古,“青蛾”原指美人之眉,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诗中与战争之后累累白骨形成对照。 D . “年年荒草向人愁”与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虽都是登上凤凰台抒发的愁情,但愁的内容不完全相同。
    2. (2) “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被后人认为是诗歌中“写景说理”的典范,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客人表达自己人生理想时,希望与神仙与明月同在的诗句是: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3. (3) 《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            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              , 令人扼腕。人人皆知的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            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理解。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             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气呵成   画蛇添足   引人入胜   叹为观止 B . 一挥而就   狗尾续貂   引人入胜   拍案叫绝 C . 一挥而就   画蛇添足   发人深省   叹为观止 D . 一气呵成   狗尾续貂   发人深省   拍案叫绝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所以《项链》是一篇好小说。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沿着堤坝向南走,可以看到一带蜿蜒起伏的山峦。春夏时节,那山是绿色的,其中还夹杂着点点的白色,那是白桦树荡漾在松林中的几点笑窝。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流。从河岸到堤坝,是一片茂密的柳树丛和几百棵高大的青杨。那些青杨间距很广、错落有致地四散开来,为这带风景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韵。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高大的青杨,

    红了枝条,绿了身躯。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时候,矮株的柳树的枝条是红的,高大的青杨的身躯是绿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柿饼上有一层白霜,有人认为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确实如此吗?吃之前要不要洗掉呢?收获的柿子削皮后进行晾晒,柿子内部的糖结晶就会积累到表面,。而白霜的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含糖量高的柿子肯定容易出霜,而自然形成的白霜是需要足够的晾晒时间的,晾晒不足的话,柿子的水分未完全蒸发,糖分较难结晶,白霜就会较少。再者,,这是因为温度低时会“出霜”,而夏季则会少一些,这层白霜可能因为温度高而融化。所以,柿饼上的白霜是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吃前不必洗掉。

四、写作(60分)
  • 10. (2022高三上·湖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秸杆打成圆捆和方捆都可以,区别是圆捆便于滚动,但不好堆积;方捆便于堆积,但不好滚动。

    屈原有诗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哪能彼此相安?

    又有人说: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