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 )
    A . 根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建立 B . 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 . 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D . 顾及到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2.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的溶冰中发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约80名士兵的遗体。大约过了1个世纪,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见天日。下列关于一战正确的有(   )

    ①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

    ②协约国为正义方

    ③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

    ④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3. 下图是某学生所面的知识点脉络图,下列选项适合填写在方框中的是(   )

    A . 辛亥革命,国家统一 B . 推翻清朝,君主立宪 C . 军阀割据,北洋政府 D . 历史巨变,走向共和
  • 4. (2019九上·绍兴月考)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B .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 5. 分析下表中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国际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

    50亿元

    55万多

    A .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20世纪初,列强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C .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 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
  • 6. 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的人心倾向国民党……”这是因为国民党(   )
    A . 与共产党合作,掀起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 B . 领导五四运动,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 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统治 D . 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 7. (2020九上·诸暨期末) 近代化,在中国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以下事件直接推动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的有(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8. (2019九上·柯桥月考)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

    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9. 下图为一艘根据原船复制的游船,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公园供人们参观和瞻仰,与此相关的解说词中,最符合史实的一组关键词是(   )
    A .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 .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 .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D . 革命胜利,举国欢庆
  • 10. (2020九上·诸暨月考) 犹太裔中国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谈到:“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这段史料可用于解释(    )
    A .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B . 红军不得不长征的原因 C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D . 国民党叛变革命的原因
  • 11. (2020九上·诸暨月考) 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   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B . 九一八事变揭开中国抗日战争序幕 C . 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确立 D . 三大战役大大加快全国胜利的到来
  • 12. (2019九上·杭州期中) 毛泽东曾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 长征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C . 长征摆脱了国民党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追堵截 D .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 13. (2020九上·新昌期中) 毛泽东一生致力于革命,其早期主要革命活动有(    )

    ①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领导发动秋收起义               

    ④领导发动南昌起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2019九上·杭州期中) 美国人伊罗生的《浮生掠影》一书指出,1937~1944 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 赞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   )
    A .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 . 独立反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C .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D . 在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斗争
  • 15. 武汉,是中国历史名城,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面对武汉的新冠疫情钟南山院士表示:“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能印证钟南山院士观点的史实有(   )

    ①国民革命军击溃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取得北伐的胜利进军

    ②武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国民党一大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16. 人们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戊戌变法

    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

    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7. 标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抗日战争胜利 C . 淞沪会战 D . 台儿庄战役
  • 18.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有( )

    ①爱国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②同属民主革命历史范畴

    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运动爆发都与日本有关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9.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
    A . 标志着中国抗战开始 B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20. 著名的历史人物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功绩组合正确的(   )

    ①孙中山——实现了三民主义

    ②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③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6小题,共50分)
  • 21. 行为判析题(先判断下列行为是否正确,再说明理由。)
    1.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强盗的战争。

      判断:理由:

    2. (2)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小组。

      判断:理由:

    3. (3)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齐集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判断:理由:

    4. (4) 中学生王某在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查找了西安事变的有关资料。

      判断:理由:

    5. (5) 1936年长征胜利之际,一位新四军士兵说:“此次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判断:理由:

  • 22. 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道路,充满着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

    【旧方案的破产】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会意,文实遵之,以忠于目,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新时代的曙光】

    辛亥革命(后)……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林伯渠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李大钊

    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倾向于社会主义。——瞿秋白

    【洪流中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毕竟比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1) 结合材料,解释一下誓词中哪些内容实现了,哪些内容未实现
    2. (2) 联系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 (3) 联系材料,国共两党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 23. 每个时代都有青年勇立潮头,走在前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文摘:

    文摘一: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职。批评时政,乃枝节问题,不足论……

    摘自1915年陈独秀《敬告青年》

    文摘二:我曾宣言志在辅导青年,不议时政……呀呀!这些话都说错了……我现在所谈的政治,乃是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根本问题。

    摘自1919年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摘自《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点赞,喝彩。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1. (1) 1915年进步青年可以从哪一本杂志阅读到文摘一的内容?比较两段文摘,陈独秀的主张实现了思想解放到政治革命的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 (2) “新的长城”指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筑起新的长城”努力的?
    3. (3) 联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将如何努力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词汇中的历史】汉语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新生词汇也往往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群众“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19年之后,“群众”的使用次数不断增加,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

    旗帜旗帜是方向,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足迹一                     足迹二

    足迹一: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足迹二: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中的历史】下图以曲线形式整理了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变化表

    1. (1) 联系材料,写出最早促使这一时期“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2. (2) 运用所学知识从上述旗帜中寻找中国民主革命的足迹,任选其一简述它们对中国的推动作用。
    3. (3) 根据上图,分析A-B、B-C、C-D三个时间段中,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李大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大钊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材料中陈独秀所说的“进步的城市力量”指哪个阶级?他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判断上有什么分歧?
    2. (2) 结合所学,阐述毛泽东是如何“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的。
    3. (3) 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 26. 历史充满选择,历史需要选择,历史也因选择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选择是寻找出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毅然高举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相关链接】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选择是承担责任】

    表1:抗战家书部分目录   表2: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时间

    人物

    1931年10月

    侨居菲律宾华侨林锡国

    1936年8月

    东北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

    1937-1942年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1942年5月

    赴缅远征军国民革命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

    (附注:中国军队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于1942—1945年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本侵略者。)

    1. (1)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次次向西方寻求真理共同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 (2) 新文化运动主张以什么思想来拯救中国?
    3. (3) 根据上述表格所浓缩的历史,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并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