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

更新时间:2021-10-19 浏览次数:9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35 小题, 1-15 题每题 1 分,15-35 题每题 2 分,共 55 分)
  • 1. 1895 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 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 番话的实质是德国要(   )
    A . 加强与世界的文化联系 B . 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C . 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D . 开展友好的对外交流
  • 2. “令全欧洲的希望之光消失了。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杀戮,欧洲没有哪个国 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这是对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世界战争的评述。下列战役发 生于这场战争的是(   )
    A . 莫斯科保卫战 B . 凡尔登战役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 柏林攻坚战
  • 3. 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 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原因 结果
    A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B 辛亥革命 “先生”的称呼取代“老爷”“大人”的称谓
    C 北伐战争 抗日根据地建立
    D 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胜利
    A . A B . B C . C D . D
  • 4.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列宁亲自指挥彼得格勒起义 B .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 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D .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5. 1925 年苏联确立并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主要特点是(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使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C . 使轻工业取得重大成就 D . 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 6. 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并在埃及独立后担任第一任首相的是(   )
    A . 华夫脱 B . 玻利瓦尔 C . 扎格鲁尔 D . 甘地
  • 7. 下列对 1920 年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 . 号召人们罢工,反对新的治安法 B . 以不合作的态度普遍抵制英货 C . 掀起了全印度抗英斗争的浪潮 D . 以和平的手段要求英国退出印度
  • 8. 小张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李大钊”、《狂人日记》、“白话文”等 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 . 中华文化的发展 B . 五四运动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新文化运动
  • 9. 下列对 1919 年中国学生爱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 . 使中华民族转危为安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人民军队由此诞生
  • 10. 某班举办了一期近代中国图片展览,下面是其中的三幅。据此回答第问题。

    1. (1) 上述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 . 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2. (2) 这些事件说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
      A . 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B . 军事技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C . 君主立宪制——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 D .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技术
  • 11. 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是(   )
    A . 武昌楚望台遗址 B . 黄埔军校旧址 C . 南昌起义指挥部 D . 中共一大会址
  • 12. 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这条道路是(   )
    A . 暴力革命 B . 领导工人运动 C . 农村包围城市 D . 国共两党合作
  • 13.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   )
    A . 国家干预和指导工业 B . 国家干预和指导经济 C . 国家控制和调节金融 D . 国家扩大对外贸易
  • 14.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政治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

    A . 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 . 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 . 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 D . 成功开启美苏“冷战”模式
  • 15. 下列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内容是(   )
    A . 德国将阿尔萨斯归还法国 B .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C . 德国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 D . 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度
  • 16. 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的人心倾向国民党…”这是因 为国民党( )
    A . 与共产党合作,掀起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 B . 领导五四运动,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 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统治 D . 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 17. 标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下列标语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自强”“求富”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民主”“科学”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④③②
  • 18. 如图所示为一艘根据原船复制的游船,停泊在浙江嘉兴 南湖公园供人们参观和瞻仰,与此相关的解说词中,最符合 史实的一组关键词是(   )

    A .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 .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 .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D . 革命胜利,举国欢庆
  • 19. 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戊戌变法 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 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用“五个创造性地”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 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对这条“创造性革 命道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形成于国民革命时期   ②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③在农村建立根据地      ④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1. 红军长征,历经无数次战役。长征途中,能充分体现毛泽东军事才能的是(   )

    ①湘江战役   ②遵义会议   ③四渡赤水   ④巧渡金沙江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2. 毛泽东曾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 长征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C . 长征摆脱了国民党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追堵截 D .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 23. 下图是反映世界史重要战役的年代尺,在这个年代尺上标出的战役中,使德国陷 入东西两线作战困境的战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24. 下图为 1927~1939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图(单位:亿美元)其中影响 A 段 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事件是(   )

    A .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 经济大危机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 罗斯福新政
  • 25. 美国人伊罗生的《浮生掠影》一书指出,1937~1944 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 赞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   )
    A .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 . 独立反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C .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D . 在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斗争
  • 26.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候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的初步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7. 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 96 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 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 1000 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的可靠保证是(   )
    A .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 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 .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 28. 毛泽东曾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电文:“……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 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 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准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9. 以下重大的历史事件曾发生在上海且描述正确的是(   )
    A . 五四运动——上海工人罢工,此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上海及周边坚守长达三个月,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D . 准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在上海附近歼灭国民党军 55 万余人
  • 30.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主要 是因为当时(   )
    A . 在农村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完全变化 C . 中国社会性质已完全变化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 31. 给下列与毛泽东相关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适合的是(    )

    A . 反对北洋军阀 B . 实行土地革命 C . 全民族的抗战 D . 争取人民解放
  • 32.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 代的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 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

    ③标志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④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共同纲领》 D . 《土地改革法》
  • 34.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底层四周嵌有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下列浮雕主题中属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A . 虎门销烟   五四运动 B . 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 C . 金田起义   南昌起义 D . 抗日游击战   胜利渡江
二、非选择题:(共 3 题,期中 36 题 16 分,37 题 14 分,38 题 15 分,共 45 分)
  • 35. 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道路,充满着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

    【旧方案的破产】

    材料一: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 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叛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 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新时代的曙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林伯渠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李大钊

    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倾向于社会主义。

    ——瞿秋白

    【洪流中的合作】 材料三:辛亥革命之后是军阀混战……军阀混战的结果,是“民国”变成了“战国”。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毕竟比较少, 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 向胜利……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

    改弦易辙……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危机下的转向】 材料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军旗升起的地方,从星星 之火到长征壮歌,从北伐风云到合作破裂……经过艰难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 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 (1)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誓词中孙中山未能实现的内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 (2) 联系材料二,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 (3) 联系材料三、四,论证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4. (4) 根据下表的提示语,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在表格内。

      提示语

      历史事件

      合作破裂

      军旗升起的地方

      星星之火

      生死攸关

  •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论从史出】

    参战国家

    卷入

    人口

    参战

    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人)

    物资损失(美元)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61个

    17亿人

    1.1亿人

    5000万人

    以上

     

    9000万

    3500万

    4万亿

    1000亿(直接)

    5000亿(间接)

    【历史启迪】

    图1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

    图2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达拉第、 希特勒、墨索里尼尔塔会议上

    1. (1)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及其对“二战”的 主要影响是什么?
    2. (2)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上表有关   “二战”的史实, 你能得出哪些关于“二战”影响的结论?
    3. (3) 图 1 和图 2 所示会议对德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启迪是什么?
  • 37. 历史充满选择,历史需要选择,历史也因选择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选择是寻找出路】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 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救亡运动屡遭失败的病根是国民对封建专制文化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他们毅然高举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相关链接】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 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 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选择是彰显大义】

    选择一

    兹经决定,于本月 29 日改悬青 天白日旗,东三省同时举行。……唯 事前仍应持秘密,勿稍漏泄,以免惹 起他方注意为要。”

    ——民国十七年张学良密电奉天省长

    选择二

    “……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 变 时 机 抓 得 很 好 , 执 行 得 也 十 分 利 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选择是承担责任】

    表 1:抗战家书部分目录

    时间

    人物

    1931年10月

    侨居菲律宾华侨林锡国

    1936年8月

    东北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

    1937-1942年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1942年5月

    赴缅甸远征军国民革命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

    表 2: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中国战场

    35个师团

    太平洋、东南亚

    17个师团

    1942年

    中国战场

    37个师团

    太平洋、东南亚

    15个师团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111万多人

    太平洋、东南亚

    不到10.9万人

    (附注:中国军队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于 1942—1945 年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

    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本侵略者。)

    1. (1) “以什么思想来拯救中国”中“思想”的内容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2. (2) 联系时代背景,任.选.上图中的一处选择,分析张学良的选择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
    3. (3) 根据上述表格所浓缩的历史,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并分析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