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

更新时间:2022-11-27 浏览次数:6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1. 利用年代尺学习历史事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如图年代尺中③处发生重大事件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 . 使自由民主的观念广泛传播 B .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 .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 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 2. (2021八上·牡丹期中)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她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确定了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该目标是( )
    A . 推翻帝国主义 B . 打倒北洋军阀 C . 实现共产主义 D . 完成民主革命
  • 3.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下历史事件中,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
    A . 中共二大 B .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 . 遵义会议 D .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 4. (2021·滦州一模)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这次合作的标志是(    )
    A .   中共一大召开. B . 国民党一大召开 C . 北伐战争开始 D . 南昌起义
  • 5. “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革命”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不包括(    )
    A . 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B . 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C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 革命军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 6.   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这些文章(    )
    A .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 . 系统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 . 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 D . 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 7. 《古田会议决议》提出要“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表明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是(    )
    A .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B . 壮大力量、分田分地 C . 宣传思想、建设组织 D . 武装斗争、消灭敌人
  • 8. 党史专家费侃如曾这样描述这次会议:“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分共会议 D . 遵义会议
  • 9. “长征共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里,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跨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过了约40座高山,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红军战士出发时有大约18.6万人,到结束时只剩约5.7万人。”材料主要说明了长征(    )
    A . 在长征途中形成了长征精神 B . 中国革命历经艰难和曲折 C .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 .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10.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 . 井冈山 B . 贵州遵义 C . 陕北吴起镇 D . 甘肃会宁
  • 11. 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其“重大历史意义”是(    )
    A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 . 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 .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12.   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发现后被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材料所述的事件是(    )
    A . 第二次国共合作 B . 华北危机 C . 西安事变 D .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 13. 某班同学在历史剧表演时,使用了以下两件道具:

    据此判断,该历史剧的主题可能是(    )

    A . 五四风云 B . 北伐凯歌 C . 长征岁月 D . 抗日烽火
  • 14. 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10月,国民革命军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留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殊死搏斗的历史。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会战是(    )
    A . 太原会战 B . 淞沪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武汉会战
  • 15. 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我们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
    A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 . 淞沪会战纪念馆 C . 九一八纪念馆 D . 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大钊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研究社会主义思潮。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1919年,他在《新青年》出版的“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3月,李大钊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

    1. (1) 材料主要表述了李大钊在哪一方面的重大活动?
    2. (2) 据材料,归纳李大钊在这一方面的活动中采取了哪些方式。
    3. (3) 综合材料、问题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的主要贡献。
  • 17. 国共两党曾亲密无间,共同抗敌,也曾分道扬镳,挥戈相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的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材料二:

    材料三: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1. (1) 材料一中“军校”指的是什么学校?“军校”的创办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蒋介石发动了哪一“反革命政变”。随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动政权叫什么?
    4. (4)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8月1日,朱德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负责消灭城里国民党军官教育团和公安局里的警察……同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起义……后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这里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材料三: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探索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但大多数都失败了,只有少数走井冈山道路的,才树立起红旗。

    1. (1) 材料一中出现的两次起义分别指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选择在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认识?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了。

    材料二:说起“那段经历”,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节选《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

    材料三:近年来日本新版的历史教科书将南京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许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存在争论”。

    1. (1) 材料一涉及的是哪次侵华事变?这次事变的最终结果如何?
    2. (2) 材料二中的“那段经历”指的是哪次侵华事变?此次事变标志着什么?
    3. (3) 指出材料三中日本的态度并谈谈对我们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