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后一个移位是前一个移位引起的,但这并不减弱其重要性。没有这后一个移位,20世纪中国小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我把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传统文学的转化作为论述重点,但并不否认文化背景的变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易事。

    从表面看,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的区别,表现在“五四”作家比晚清作家更多借鉴西洋小说技巧。如此说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从林纾、吴趼人一直到辛亥革命后的鸳蝴作家,都以为可以借用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而撇开其思想内容。殊不知抛开对个人内心生活的关注而学第一人称叙事,抛开现代人思维的跳跃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学叙述时间的变形,一切都成了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周作人谈“直译”、说“模仿”,鲁迅、沈雁冰学思想同时学技法。“五四”作家借助“拿来主义”冲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新技巧只有在适合表现新人的新意识时,才可能真正被感知和利用。当然,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相比,距离不在具体的表现技巧,而在支配这些技巧的价值观念。作家对世界与自我认识有突破与革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才可能真正实现。“五四”作家突出小说中的非情节因素,借用容易产生强烈感情色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根据人物内心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而所有这些,跟“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之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单从社会思潮角度,当然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两代作家的艺术革新的成败利弊,但很难真正体现“小说革新”的特点。因而我选择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因素来重点论述。中国小说主潮实际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白话利于叙事、描写乃至抒情,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就只能拟想自己是在对着听众讲故事。即使只是拟想的,那么作家就只好讲故事,而且只能以说书人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自觉把写作对象定为“读者”而不是“听众”,这是晚清才开始的。报纸、杂志的出版,使小说可以“朝脱稿而夕印行”,甚至下章还没动笔,上章已印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书籍的大量印行,使作家不再谋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是直接迅速地跟读者对话。由拟想中讲故事到明确地写小说,这一转变使作家得以认真考虑“写——读”这一传播方式可以容纳的各种技巧。说书人口吻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连贯叙述也不再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同样,小说也不一定非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不可了。中国小说这一传播方式的转变一从口头化到书面化,无疑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由中国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这一移位促使中国小说在短时间内获得独立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B . 作者勾勒两代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运动轨迹,以简化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 C . 关注个人内心生活、现代人思维、作家主体意识与小说叙事技巧的紧密关联,是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前提。 D . 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在小说艺术革新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展现出文学运动既有简单化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阐述了西方小说的启迪和传统文学的转化,二者是同一转变过程的不同方面。 B . 小说的表现技巧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对此晚清作家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 C . 晚清报纸、杂志出版周期的缩短和书籍的大量印行,深刻影响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 D . 写作对象定位发生转变,中国小说呈现出书面化倾向,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一项是()
      A .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多次使用笑话、轶闻来叙述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 B . 刘鹗《老残游记》引游记入小说,以旅行者游历踪迹贯穿情节发展始终,进行叙事。 C . 鲁迅《狂人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展示狂人错乱的心理状态,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D . 鲁迅《祝福》根据叙述者“我”的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国家发改委传来好消息:秋粮增产已成定局,2021年全年粮食生产将再创新高,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在多地受到严重旱涝灾害影响背景下,这一成绩尤为来之不易。粮食能连年丰收增产,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正加速向农业各产业全面推进机械化。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化,很难想象我们的饭碗如何端得稳。

    不过,只有机械化还不够,还无法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中彻底解放出来,如果做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农业生产就仍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要让农民成为令人向往、有吸引力的职业,还需要智能化,给农机插上科技的翅膀,给农业增加更多科技含量。

    机械化和智能化差别何在?以水果采摘为例,从树上采摘,放到筐里,收集入库,这些是简单劳动。机械化可以处理这些情况,不用人搭梯子爬到树上去,高处、矮处的果子,机械手全都能采到。但是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机械手就无能为力了,比如哪个果子成熟了可以采摘,采下来的果子如何按大小、颜色分类等,都需要进行思考和判断,需要人来分拣,这些是复杂劳动。对人而言,这也是重复、枯燥的工作。要把人从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高级的劳动,就需要智能化。比如运用视觉识别系统,这就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化能驾驭的领域。

    机械化和智能化结合,正是未来农业包括农机装备发展的方向。当采收环节实现机械化后,能不能把机械化和智能化贯穿到“耕、种、管、收、运”的生产全链条?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农业装备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存在高端装备产业国产化、自主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短板。

    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也催生了大量新型农民。随着传统农业近年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新岗位在农村生根发芽。君不见,手机已成新农具,直播已是新农活。农民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给田里补水施肥,腾出了更多时间从事其他工作。有人回家乡做起“飞手”,通过无人机技术为农田实施喷灌,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植物保护效率;还有人走出田间地头摸索电商门路,售卖特色农产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正在走上乡村振兴的历史舞台。

    (康朴/文,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1月19日文章《给农机插上科技的翅膀》)

    材料二

    当农业机械足够智能,未来农民这一职业也许会像现在的“码农”一样,成为21世纪最时髦的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农业人口减少,我国农业生产必将经历“机器换人”的过程。根据《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一2025)》,到202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5%以上。

    2004年,我国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之后的十年被称为中国农机制造业的“黄金十年”。2016年,我国2300多家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的总产值近4500亿元,生产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但是,国际市场数据显示,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全球前三大农机企业2015年的收入达619亿美元,与我国230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收入相当。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领域自主创新投入少、与发达国家差距大,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几乎全靠引进,产业利润极低,技术处于跟跑阶段。但美国第三代农机2016年才起步,和我们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第三代农机即智能农机,技术体系包括无人驾驶、高精度定位、大功率电机控制、路径规划技术、电子控制芯片、大数据分析系统等。由于门槛较高,目前市场进入者不多。

    智能化、定制化是未来农机发展的方向。农业生产同气候、土壤、水质、作物品种等息息相关,农机创新体系不能简单依靠引进。尤其是我国地形复杂,农机产品更需要多样性开发、个性化定制。在我国农机芯片和操作系统完全依赖进口的大背景下,2018年,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发出了国内首款智能农机定制芯片——“神农1号”芯片,以及被喻为“拖拉机安卓系统”的“珊瑚”操作系统等。都说“懂芯片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芯片”,计算所和中国一拖集团的合作,成功打破了这一魔咒。我们要建立中国人自主可控的农机创新体系,用核心技术摆脱农机产业低附加值的窘境。

    (陈欢欢/文,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9年6月6日文章《智能农机:让农民变“码农”》)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21年我国受严重旱涝灾害影响的地区,粮食仍能丰收增产,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B . 随着传统农业近年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农机有了科技的助力,新型农民有望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 C . 全球前三大农机企业2015年的年收入与我国230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收入相当,我国农机领域利润极低,技术尚处于跟跑阶段。 D . “神农I号”芯片及拖拉机“珊瑚”操作系统的研发成功,打破了“懂芯片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芯片”这一魔咒。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新型农民正在走上乡村振兴的历史舞台,这使得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工作,手机已成新农具,直播已是新农活。 B . 中国2016年农机生产规模跃居世界首位,虽然高端装备产业国产化、自主化水平较低,但未来中国农机装备产业潜藏无限机遇。 C . 当前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已经改变了我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实,农民这一职业已变为时髦的职业。 D . 随着《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的实施,到2025年,中国必将用核心技术摆脱农机产业低附加值的窘境。
    3. (3) 《人民日报》之《两会快评》栏目在畅谈“乡村振兴”时说:“未来的农民将不是 ‘一般人’。要想当农民,门槛很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门槛”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秃头又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 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对人物个性化性格刻画的放弃,甚至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就是说,他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形态(特别是生活细节)有极强的兴趣和高度敏感——这是一个文学家的素质;但同时,他又具有极强的思考兴趣与思想穿透力,他总能达到从现实向思想,从现象到精神,从具象向抽象的提升与飞跃——这正是一个思想家的素质;而他又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形象记忆的能力,因而总能把具象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鲁迅的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而《示众》正是以强烈的象征性而成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摘编自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读〈示众》》)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从听觉到味觉,又转到触觉,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读者的感官调动起来。 B . 鲁迅在《示众》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外表各有不同,个性特征鲜明,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C . 小说结构匀称单纯,从寂静开始,又归于寂静,如同一幕哑剧,沉默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无法呼吸,掩卷沉思。 D . 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人看”,由此形成“看/被看”的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2. (2) 《示众》首尾运用了“反复”的方式,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请结合文本一举例分析。
    3. (3) “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示众》是如何“打破规范”与“创造新范式”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释】①犀首:即魏相公孙衍。②负海:指齐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B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C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D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事齐意思是侍奉齐国,“事”与《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的“事”字含义相同。 B . 相亲文中指国家间相互亲近,与后来男女双方家长或本人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不同。 C . 致中山意思是得到中山的邦交,“致”与《谏逐客书》“致昆山之玉”的“致”字含义相同。 D . 用其兵意思是使用中山的军队,“用”与《劝学》“用心一也”的“用”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国犀首拥立五国先后称王,但齐王反对中山国称王,认为中山君不配一并称王,中山君因不能称王而十分担心,召来张登商议,张登答应出使齐国游说田婴。 B . 张登见田婴,指出废除中山称王并联合赵、魏攻打它对齐国不利,不如许诺中山,那么中山定会与赵、魏绝交,赵、魏则将怒而攻中山,中山就会主动废王事齐。 C . 张丑劝谏田婴说,有相同欲望的国家容易互相憎恨,有相同忧患的国家更容易亲近,齐国许诺让中山国称王,会让其他四国寒心,且张登为人确实难把事做顺利。 D . 张登见赵、魏国君,声称齐国要讨伐河东,因为齐国之前坚决反对中山称王,如今却同意,想必是要联合中山对付赵、魏。于是赵、魏结交中山,中山倒向赵、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

      ②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霜天晓角

    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词截取生活的一个侧面,用独白和对话的形式,生动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颇具生活气息。 B . 词中主人公应是深居闺房的女子,从对折花人的态度,可看出她善良、温和、爱美。 C . 此词一共用了七个“折”字,这是词人有意为之,通过“重复”来增强语言的复沓美。 D . 这首词是一首小令,语言含蓄隽永,华美绚丽,让人读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2. (2) 这首词写主人公对折花人的态度变化极有层次,请结合全词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明确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指向。
    2. (2) 《大学》(节选)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是“。”
    3. (3)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务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 。”
    4. (4)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质朴胜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而“”,需要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这样的例子①          。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唐宫夜宴》以古代名画为背景,把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穿插其中,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一些纪录片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对节目中所介绍的内容 ②     ;江苏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给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带来惊喜。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 ③     的节目,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当然,我们不仅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更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的新境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项中引号用法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是()
      A . 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 B . 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 C . 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 D . 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            , 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           ;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            , 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