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徐汇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

更新时间:2022-12-21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一 、积累应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
    1. (1) 月明星稀,。(曹操《短歌行》)
    2. (2) 杜甫《登高》中“ ,”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3. (3) 《劝学》中“君子曰:。”此处的“君子”指的是
  • 2. 按要求选择。
    1. (1) 文学社“中华古典诗歌”专栏征集描写诗人的对联,以下对联最不可能被收录的一则是(   )
      A . 描写曹操——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B . 描写陶渊明——桃源无意,黄发垂髫怡哉乐; 南岳有情,青山飞鸟悠然佳。   C . 描写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 . 描写辛弃疾——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
    2. (2) 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①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③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④在孩子眼里周围的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②③④① D . ②①③④
二、阅读(5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苏东坡被称为“坡仙”,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非常好,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一种超出了尘世一般之人的、辽阔高远的精神气质;说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天上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海上那种没有边际的雨。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②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③不过,说到解脱人生的痛苦,我还要说几句题外的话。王维也是一个能够自我解脱的人,因为他对佛理有一种觉悟。佛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可以摆脱的,所以他就推衍出他自己的一个做人的道理,并且用这个道理去评论古人中的嵇康和陶渊明。在王维看来,受约束与不受约束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保持清白与同流合污也没有什么不同 , 陶渊明与其后来沦落到乞食,当初还不如向督邮折腰以保住自己的俸禄。是何言也!做人怎么能够做到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地步!古人曾说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你拿着国家的薪水,吃着老百姓种出的粮食,却不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事情,这难道是超脱吗?这难道是得道吗?

    ④苏东坡的超脱就与王维完全不同,他可以对自己遇到的艰难和挫折持超然态度,但在朝时职责所在却绝不肯缄默不言。为争论变法的事,他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因此被一再贬官,最后被贬到海南岛,没有房子住,不得不睡在槟榔树叶底下,那真是饥寒交迫。可是他毫不在乎,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得道和超脱!

    ⑤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而李白呢?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

    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了赵国的上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李白诗中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他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又认为追求名利是可耻的。所以他的理想是在建功立业之后飘然而去,不接受任何名利和禄位的奖赏。

    ⑦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政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刘琨《答卢谌书》),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

    1. (1) 依据文本内容,概括王维的人生态度。
    2. (2) 第⑤段中,朱自清认为“孟浩然仕隐两失”,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联是(   )
      A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C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D . 杨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3. (3) 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作品,谈一谈你对于第①段划线句的看法。
  •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拿来主义(节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

    (乙)拿去主义

    ①“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②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③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④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⑤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于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⑥正如一位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⑦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 (1) 分析(甲)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2. (2) 结合具体内容,简析(甲)(乙)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3. (3) 请分析(甲)(乙)两文观点的异同之处。
  • 5. 阅读以下作品,完成问题。

    阮郎归·春思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1. (1) 下列关于这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首作品可以收录于《诗余大全》。 B . “南园春半踏青时”交代了创作作品的时间、环境。 C . “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D . 本首作品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2. (2) 结合作品,请赏析画线句。
  • 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襄州别驾。

    ②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③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④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⑤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蠲贷:免除租税。②裒割:搜刮。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累襄州别驾                    ②除灾诊

      ③请捕贼                        ④今视其文,然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变色 B . 明年 , 盗杀武元衡 C . 所以发扬盛德也 D . 子父女母交口教授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4. (4) 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 (5)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居易其贤哉”的理由。
  • 7.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劝学》(荀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孙权劝学》

    ①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1. (1)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A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 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 (3) 分析(甲)文第③段对比论证的作用。
    4. (4) 你认为(乙)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来论证(甲)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作出判断,阐明理由。
三、写作(40分)
  • 8. 毛主席学贯古今、融汇中西,以此胸怀天下指点江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刃,旨在疗救国民。请以“学以致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