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 1.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B . 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C . 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 2. 下图是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的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古滇国的青铜祭祀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组成,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牛耕技术推广到了西南地区 B . 古滇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 . 中原与西南的商业往来频繁 D . 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 3. 西周时期,天子为了制衡异姓诸侯,将很多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将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如楚国、齐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处于边疆的异姓诸侯国渐渐发展成了强国。这反映出西周(   )
    A . 分封制度得到强化 B .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 . 战略结果出现异化 D . 家国同构逐渐瓦解
  • 4. 著名学者杨宽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推行了三种制度:官吏的任用,一般采用俸禄制度;对于功臣的赏赐,已开始用黄金货币;建立了公文用玺(官印)和发兵用符(虎符)的制度。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 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 B . 已具备争霸战争的条件 C .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D . 政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 5. (2022·大连模拟) 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A . 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 . 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 . 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 . 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 6. 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

    北齐

    北周

    驾部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中

    驾部中大夫

    太仆

    太仆卿

    太仆卿

    或置或省

    太仆卿

    太仆卿

    太仆卿

    牧官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驼牛都尉

    驼牛令

    驼牛令

    A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 . 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 . 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 7.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参与并制定了开皇律,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这反映出隋朝(   )
    A . 开皇律令推动了开皇之治 B . 法律制定满足了百姓利益 C .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D . 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 8. 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绕开正规的颁诏程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这些措施的实施(   )
    A . 便于集体决策以减少失误 B . 使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 C .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 . 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 9. 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
    A . 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 . 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 . 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 .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 10. 两宋之际,北人大量南迁,一时间对小麦的需求量激增、价格日趋高昂。同时,租佃契约仍按旧例,佃户只在秋收稻米中按规定额缴租,而所种之麦并不征租,全部归佃户所有。稻麦二熟制就在南方得以推广。这表明(   )
    A . 经济因素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 B .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 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 D . 耕作方式的进步吸引人口流动
  • 11. 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 .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 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 . 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 . 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 12.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明朝仁宣时期,阁臣地位骤显,并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在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加之阁臣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这(    )
    A . 削弱了内阁的行政大权 B . 约束了君上大权的实施 C . 确保了明朝的政治清明 D . 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失误
  • 13. (2022高三上·靖远月考)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这些做法(    )
    A . 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B . 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 C .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 14. 顾炎武对寻章摘句的“俗儒之学”十分鄙弃,他不屑于做玩弄辞章的“文人”,对天文、地理、九经、诸史、河漕、兵工、山岳、风俗、吏治、财赋、典礼、制度、文物,莫不加以精究。由此可见,顾炎武(   )
    A . 崇尚个性自由 B . 重视学术的社会担当 C . 批判孔孟儒学 D . 继承心学的治学精神
  • 15. 据粤海关统计,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税银不过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1828年至1837年,关税收入更高达1500多万两。这一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出口。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 . 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政府废弃了自主限关的外贸政策 C . 朝廷越来越依赖于关税收入 D . 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有竞争实力
  • 16. 下面是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由此可知,该事件(   )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A . 满足了农民实现土地均分的愿望 B .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 . 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 D . 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 17. 维新派通过对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提出了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必变”理论;通过对洋务派的批判,提出了以统筹全局和重点突破的“全变”和“变本”理论。而后,维新派还靠着光绪帝的御笔,把变法理论变为变法“上谕”,发向全国,形成“百日维新”局面。由此可见,维新派(   )
    A . 找到了变革中国社会的科学理论 B . 注重变法策略的灵活性和渐进性 C . 忽略了社会性舆论对政治的影响 D . 以推翻儒家统治地位为变法前提
  • 18. 1902年,《北洋官报》在天津创刊。每期固定的栏目和内容有宫门抄、要件、奏议录要、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国外新闻、科学丛录等。该报采取了“省内派销、省外建立代销处推广”为主的行政销售模式,销量日益扩大。据此可知,该报的发行(   )
    A . 有助于增长官员的学识 B . 实现了报刊销售市场化 C . 塑造了清廷民主的形象 D .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河
  • 19. 辛亥革命带来的中国政治新发展,集中体现在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等方面。此后,法理型政治权威取代君主型的政治权威,“宪政之治”逐渐取代儒家圣王传统,新的社会团体进入政治体制,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日益形成。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 .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B . 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 C . 初步实现了平等的政治氛围 D . 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里程碑
  • 20. 流行词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表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12—1927年的流行词汇是(   )

    时  期

    流行词汇

    1840﹣1911年

    师夷长技、改良、立宪

    1912﹣1927年

    1928﹣1949年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 . 中体西用 B . 扶清灭洋 C . 民主科学 D . 和平建国
  • 21.  陆士谔创作的小说《冯婉贞》,描写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以冯婉贞为首的谢庄村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故事,最初载于1915年的《申报》副刊。1916年徐珂将其改编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编入《清碑类钞》。原著及改编人们都争相阅读。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新文化运动小说盛行 B . 民众文学素养提高 C . 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D . 民众民族意识增强
  • 22. 1925年2月,中共四大的决议案中指出:“民族革命中,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各有具体出发点……我们在工人群众中宣传民族革命应根据工人阶级自身的具体的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决不应笼统地抽象地宣传三民主义或孙中山个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 过度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 B . 不赞同国民党的政治主张 C . 积极维护工人阶级的实利 D . 以反帝为革命的最高宗旨
  • 23. 在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提出“商人只要赞助革命,共产党就不没收他们的财产”。他还规定:“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这些主张旨在(   )
    A .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B . 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C . 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D . 顺利进行土地革命
  • 24.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给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电报中,提出“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之指导”的承诺。随后,中共即有步骤地进行陕甘宁苏区的更名改制的准备工作。所谓更名,就是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谓改制,就是将工农民主制改为民主共和国制。这些举措(   )
    A .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B . 照搬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 C . 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 . 体现了中共对基层治理重视
  • 25.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生产自救的号召(图2为毛泽东亲笔题词),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到1945年8月,有的根据地耕地面积扩大到1520多万亩,食品和纺织等工业、银行业以及商业等也有不同程度发展。这些建设成就的取得(   )

    A . 得益于我党正确的抗日策略 B . 是践行井冈山革命道路的丰硕成果 C . 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D .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 26. 如图3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珍藏的一幅抗战时宣传画。画中以八路军为主的敌后战场将日伪军杀得丢盔弃甲,而正面战场则是日军赶着国民党军队在跑。该宣传画旨在说明(   )

    A . 七七事变拉开了国共联合抗日序幕 B .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C . 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导致丧师失地 D . 抗战路线决定了两大战场地位差异明显
  • 27.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   )

    时间

    土 改 史 实

    1946年10月

    晋冀鲁豫解放区有20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10月底

    东北解放区有5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11月

    苏皖解放区有15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底

    山东解放区有19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底

    晋绥解放区有100余万农民获得300余万亩土地

    A .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 . 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 . 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物质基础 D .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 28. (2022·昆明、银川一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与各国分工合作。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这些决定表明( )
    A . 中国已放弃斯大林模式 B . 中国已具备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C . 中国要重点发展轻工业 D . 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 29. 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作品《数他劳动强》。关于美术作品的历史研究分析,较合理的是(   )

    A . 这幅画兼具历史史料价值和艺术史料研究价值 B . 这幅年画可以作为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见证 C . 通过此画作可理清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D . 这是一幅画描绘土地改革运动的现实主义作品
  • 30.  下表是1950-1953年部分省区天花发病人数统计。(单位:人)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种痘运动(   )

    年份

    黑龙江

    吉林

    安徽

    福建

    山东

    广东

    湖南

    内蒙古

    1950

    1043

    650

    11620

    2292

    8463

    1395

    2848

    1103

    1951

    75

    186

    5407

    455

    923

    8066

    3155

    340

    1952

    115

    18

    91

    22

    454

    1045

    110

    151

    1953

    8

    14

    24

    1

    67

    16

    3

    19

    A . 使民众形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 B . 提高了民众对新政府的政治认同 C . 极大地推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 D . 表明卫生防疫体系已在中国建立
  • 31.  分析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因素有(   )

    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③始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2. 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首先在西藏得以成功实行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和西方议会制度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

    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首先在解决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A . A B . B C . C D . D
  • 3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 . 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 . 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 .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 .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34. (2022·湖北) 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
    A . 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 . 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 . 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 . 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5题22分,36题12分,37题15分,共49分。
  • 35.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嬗变图示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①。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 有“七事”等。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三: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1. (1) 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字符处填写完整。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概括划线处史实

      概括本段材料主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
  • 36. 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汉代

    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汉惠帝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

    宋代

    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祐年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37.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的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

    注:按照深圳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02年以前以1年为标准,居住1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2002年以后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摘自陈图深等主编《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

    1. (1) 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概括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时代背景。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