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宁夏银川市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4-26 浏览次数:10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斧钺在此主要充当( )
    A . 征伐武器 B . 礼仪用器 C . 部落象征 D . 政治礼物
  • 2. 魏晋以前,牛车是普通人使用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牛车开始用于皇室仪仗,并且作为社会上层的交通工具。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战争频繁 B . 民族交融 C . 江南开发 D . 门阀政治
  • 3. 14世纪初,一位到中国游历过的西方人提醒到华贸易的商人:“中国的皇帝会将你们的银币纳人国库,他会给你们换成黄纸,上面盖有皇帝的印章,称为‘宝钞’, 当购买丝绸等物品时,所有人都会接受这种黄纸。”这一现象( )
    A . 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B . 证明中国最早使用纸币 C . 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 . 说明纸币成为主要货币
  • 4. 明末冯梦龙曾言:“偶阅《王文成公年谱》,窃叹谓文事武备,儒家第一流人物。暇日演为小传,使天下之学儒者,知学问必如文成,方为有用。”于是撰成《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这一笔记小说。据此可知,冯梦龙撰写此作意在( )
    A . 提升心学的政治地位 B . 纠正空谈心性的学风 C . 推动小说文学的发展 D . 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
  • 5. 1853 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分土地。仅半年后就不得不采取“照旧交粮纳税”,准许地主收租。该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面临现实困境 B . 《天朝田亩制度》不是革命纲领 C . 太平天国政权面临严峻国际形势 D . 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更受农民欢迎.
  • 6. 戊戌维新以后,随着西学传播的深化,人们对经世之学过分强调“致用”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抨击。一些学者开始注重“无用”之学,强调“纯粹之学”,从而促使“求是”之学复苏,经世致用之风开始向求实求真之风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   )
    A . 学术界对西方学说持否定态度 B . 戊戌变法失败影响了学术风气 C . 经世致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 D . 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思潮
  • 7. 1931 年上海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收录了当时3320名人物,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当代中国名人录》所收人物籍贯统计(部分)

    籍贯

    人数(人)

    百分比( % )

    籍贯

    人数(人)

    百分比(% )

    江苏

    600

    18.07

    浙江

    529

    15.93

    广东

    404

    12.16

    河北

    236

    7.10

    福建

    212

    6.38

    湖南

    209

    6.27

    安徽

    180

    5.42

    湖北

    159

    4.79

    江西

    126

    3.79

    四川

    124

    3.73

    辽宁

    109

    3.28

    山东

    95

    2.86

    河南

    53

    1.59

    山西

    51

    1.53

    云南

    48

    1.44

    广西

    42

    1.26

    贵州

    41

    1.25

    陕西

    34

    1.02

    据表可推知,当时(    )

    A . 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B . 土地革命的影响程度不同 C . 留学生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D . 国共关系发生实质性改变
  • 8.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与各国分工合作。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这些决定表明( )
    A . 中国已放弃斯大林模式 B . 中国已具备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C . 中国要重点发展轻工业 D . 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 9. 僭主是指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城邦统治权的政治强人。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人通过大量立法赋予刺杀僭主者在公共食堂免费就餐、免捐、在剧院前台就坐等特权。这表明当时( )
    A . 僭主行为与城邦利益相悖 B . 民主政治允许特权的产生 C . 民主比僭主政治更具优势 D . 民主政治已得到广泛认同
  • 10. 据统计,19世纪中期,英国活畜由1842年前的全数依赖国产,日渐转向依靠美洲、澳洲输入。19世纪末,牛、羊、猪之进口比例依序已高达40%、50%、80%。这反映当时(   )
    A . 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B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C . 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D .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皆有发展.
  • 11. 克.莱顿曾在1882年发表有关伦敦雾霾的言论:“ 我们是靠模仿和再现为生的人,我们需要光、也仅有光可揭示眼前的对象及它们的美。所以,黯淡的光和污浊的色彩,让我们生活和创作的源泉渐渐干涸。”由此判断,克.莱顿的艺术风格属于( )
    A . 古典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印象画派 D . 现代主义
  • 12. 下表为国内科技研发支出总额(GERD)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统计(2012年)。

    丹麦

    芬兰

    瑞典

    美国

    德国

    俄罗斯

    中国

    南非

    3.00%

    3.42%

    3.28%

    2.70%

    2.87%

    1.13%

    1.93%

    0.73%

    由上表可推知(   )

    A . 北欧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水平最高 B . 新兴独立国家的科技增长更具潜力 C . 科技创新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D . 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谱牒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出现了重大变革。在编纂谱牒时,苏洵和欧阳修采用了小宗之法,即世系上追溯到始迁祖或者五世祖。而皇家在编纂族谱时,则往往采取大宗之法,即将家族世系一直追溯到血缘始祖或者受姓始祖。欧苏的谱学思想和续谱原则、体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官方在主导皇家谱牒编纂的同时,也积极鼓励民间族谱的编纂。1205 年,宋宁宗颁下诏令,鼓励民间修纂族谱,力保家族绵延不绝。续谱的目的也由选官和婚配转变为尊祖敬宗、和睦族人。此后的朝廷大都鼓励民间私修族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元朝不爱重视中原文化, 官方对于谱牒编纂也不热心,但是民间续谱之风依旧盛行。由于时代久远,宋元谱牒已丧失殆尽。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要求民间重视族谱的编纂。自此,民间续谱之风一发不可收拾延续至清。民国时期,各个家族仍然重视族谱的编纂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续谱之风又重新兴盛起来。在续谱时,家族大都继承了过去族谱编修的原则。从内容上来看,尽管族谱的篇幅有所减少,但谱名、谱序、姓名源流等基本内容仍然具备,而且世系表仍然是新修族谱的主体。

    ——摘编自冯尔康 《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等

    1. (1) 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谱牒编纂的特征。
    2. (2)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谱牒编纂绵延不断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间续谱之风。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太炎在1918 年时说:“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重要的是,“一国人物,未有可保五年之人,而中间主于干之位遂虚矣”。胡适在同一时期也注意到同样的现象。他在1919年感叹说:“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1927年,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梁叔莹责备胡适一辈说:“这些老少年们还没有做完他们前驱的工作,还没有把一班人带上新时代的坦途.上,他们便撒手不管了。”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

  • 15. [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军事制度改革的部分举措

    时间

    举措

    1901年

    命令各省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各省创办武备学堂。

    1903年

    设立练兵处为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

    决定把新军建成三十六镇,为常备军,归练兵处控制;派遣学生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建立军事学堂的制度,为新军培养军官。

    1906 年

    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统帅全部陆军。

    1907年

    将张之洞和袁世凯调中央,使他们不再直接统兵。

    1910年

    北洋六镇军队全部被置于陆军部直接统驭之下;建立海军处。

    1911年

    设军诰府,摄政王以两位弟弟分别为海军大臣和军语使。

    ——据[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下册)》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军事制度改革的影响。
  • 16. [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因此双方都认识到要尽力避免冲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这有利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雅尔塔体系将原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都受到约束。各国人民与政府的维护和平、控制战争的意识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尔塔体系下,西欧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的政权更迭使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中立主义势力,这些成为冲击大国强权政治的民主力量。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在维护战后国际和平中的作用。
  • 17. [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宣宗是 唐宪宗的第十三子,846年即皇帝位。未登基前他曾装作平民游于江淮间,了解民间疾苦。大中元年(847 年),天旱,宣宗减膳撤乐,出宫女五百人,放五坊鹰犬,疏理京城系囚。849 年,唐出兵取原州(今宁夏固原)等七关;十二月,又收复扶州( 今四川南坪北)。851年,河湟之地尽入于唐。从财政收支,漕运情况来看,在宣宗时期,唐王朝的财政有了好转。宣宗想知道百官名数,就命作《具员御览》,常置于案上,又尝密令纂诸州境土风物及诸利害为《处分语》一书,藉以考核诸州刺史。宣宗下诏,凡刺史调任,必令至京师,面察其能否,然后除官。唐宣宗在位十三年,国家初安,虽有各地军变都很快就平息了。《资治通鉴》说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谓之“小太宗”。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宣宗为史家称道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宣宗为例,简析作为政治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