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高考全真模拟(一)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6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
    A . 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 .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 . 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D . 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 2. 从有关文献看,西周及春秋前期所谓的禄,主要指的是分封土地,而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禄则主要是指作为薪俸的粟米等实物,举凡智能之士,只要得到国君信任,都可以领取薪俸而登卿相之位。这一转变(   )
    A . 瓦解了分封制度 B . 强化了宗族的凝聚力 C . 加速了君主集权 D . 标志着贵族政治结束
  • 3. 下表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的历史研究记述。这可用于说明秦汉时期(     )

    文献记述

    出处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史记·匈奴列传》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史记·东越列传》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后汉书·西羌传》

    A . 民族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B . 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加强 C . 民族关系得到极大缓和 D .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 4. 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这表明东汉时期(     )

    类别

    通经达传的懦吏

    能吏和文法吏

    通黄老与尚玄虚之史

    任侠、好武吏

    人数

    106

    7

    7

    6

    比重

    88.3%

    5.8%

    5.8%

    5%

    注:有些属吏不是单一的知识背景,故统计时重复计算。

    A . 儒学之外学说逐渐消失 B . 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C .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 D . 官僚队伍素质提升(     )
  • 5. 东汉时期盛行乡阊评议,本地世家大族的评议可以在荐举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曹魏时期曹丕为重整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中正官,而根据规定,中正官一般是由现任的朝廷高官负责担任。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   )
    A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 体现了公正公平性 C . 抑制了门阀政治的兴起 D .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6. “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此后.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情形之下,唐朝(   )
    A . 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 B . 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 C .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 . 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
  • 7. 10世纪时阿拉伯人麦哈黑尔东游写的《游记》中说到中国都城名为新达比尔(Sindabil),亨利·玉尔认为“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作新的府(Sindifu)。而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 当时西南丝路的存在 B . 中阿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C . 中印丝绸贸易规模大 D . 中国与南亚贸易的频繁
  • 8. 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 .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 C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 . 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 9. 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   )
    A . 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 B . 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C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 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
  • 10. 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石刻,它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的宗教崇拜行为的见证。图中刻有“六字真言”两行,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   )

    A . 民族交融的趋势 B . 对西域管辖因俗而治 C . 严格的四等人制 D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 11. 明太祖倡导儒道、佛“三教并用”,曰:“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天,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明太祖意在(   )
    A . 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 B .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 调和儒道佛三教矛盾 D . 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 12. 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 . 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 . 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 . 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 . 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 13. 合伙制是明清对外贸易中一种重要类型,该制中船商、中小商贩与船长、舵工水手等船上人员以劳动、技术入伙,获得一定数量的担位,也有可能分割船商所得抽分,同时能够降低贸易风险和经营成本。据此可推知,该合伙制(   )
    A . 提升了江南的经济地位 B . 助推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C . 促使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D . 导致闭关锁国政策松弛
二、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u data-font-emphasis='emphasis' class='fmt-emphasis-words'>最佳项</u>,多选不得分。
  • 14. 下图是战国时期流通于不同国家货币的形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 冶炼水平差异 B . 诸侯割据纷争 C . 区域经济特色 D . 商品经济发展
  • 15. 宋代文献中对棉花记载尤多,以乐史的记载为最早,他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述:“琼州……有夷人(黎族)……以木棉为毯。雷州……又有木棉树。”李光在《儋耳庙碑》上写道:(黎人)女子自少小惟缉吉贝(梵语中对棉花的称呼)为生。《宋史》记载:“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裳。”这些记载直接反映了(   )
    A . 海南棉花可能自印度传入 B . 我国棉花种植最早始于宋代 C . 宋代海南棉纺织业的兴盛 D . 黎族人民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三、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与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区比较(单位:人/平方千米)

    西汉

    郡国

    密度

    今地

    密度

    今地

    郁林

    0.56

    广西

    0.06

    辽宁

    合浦

    0.81

    广西

    瓜伊沙西庭

    0.16

    新疆

    祥柯

    0.84

    云南

    肃甘

    0.33

    甘肃

    南海

    0.96

    广东

    灵盐夏胜

    0.59

    宁夏、陕西、内蒙古

    交趾

    1.02

    越南

    0.65

    广西

    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

    时间

    新建

    今属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36年

    汀州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44年

    太平县

    安徽

    740年

    歙州

    安徽

    745年

    浦阳县

    浙江

    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云南

    合计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56

    三国

    2

    10

    1

    1

    1

    1

    3

    3

    2

    24

    4

    1

    2

    2

    3

    1

    2

    1

    16

    南北朝

    1

    3

    8

    4

    2

    1

    1

    20

    9

    4

    3

    1

    1

    1

    2

    4

    2

    27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253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表中反映的现象。
    2. (2) 根据材料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出唐代经济发展有何突出特点,试说明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宋代开始的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按照《宋史·兵志·保甲》记载:“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除了将所有的人户按照一定数额进行编排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行伍保法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如此则保内之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保甲制成为中央控制基层社会最主要的工具,但基本停留在税收和治安两个关键领域,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

    体制内外的官员与士绅亦长期在乡里民间践行着恢复“三代圣王之治”的乡治格局的尝试,北宋吕大钧创办《吕氏乡约》,形成了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理性化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化民成俗,使蓝田民风日渐淳朴,甚至引导整个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南宋以后,朱熹亲自修改其条目撰成《增损吕氏乡约》。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徽州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移民社会,另一个就是四面为山。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两晋、唐末及两宋之际的移民士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儒家文化与大量的闲置资本。徽人经商是徽州经济最重要的方面,现存的徽州传统聚落不仅仅是微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记录下了徽商曾经的辉煌。荣归故里的微商除了修建自宅,还在经济上支持祠堂、学堂、戏台、道路等公共建筑设施的建设。祠堂在徽州聚落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并且是修建规模最大、最考究的建筑。同时,徽商十分重视徽州书院的建设,且徽州书院与其他地方相比就有了更多公益公共的性质。徽州建筑中以表现徽人的生活情景为主的徽州“三雕”就是微商建筑耗资最大的部分,商旅题材成为徽州三雕的重点题材。此外,徽商民居中的大量楹联,以其文字简洁、思想深邃,形成了强烈的儒商文化氛围。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中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等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

    ——摘编自周星宇、罗杰威《浅论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微商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传统徽商兴起对当时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1是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方辉表示,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

    图2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秦代封泥中的两块,分别是四川太中印和左丞相印。

    图3是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年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伦敦,现藏大英图书馆。

    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就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