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平顶山市、汝州市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2-12-20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扎实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准确理解、贯彻这一意见,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大要点。

    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应当有更为自觉、水平更高的教育安排。因此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劳动教育理所当然。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新时代教育使命,另外一个重要内涵是指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新历史阶段,没有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人们极易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与此同时,人们的“优势需要”也已经越来越聚焦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劳动对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比如:脑力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服务性劳动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远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为日常的劳动形态……因此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重复2。世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期对于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而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意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教育实践的针对性。

    此外,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

    人类历史川流不息,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但是无论形态如何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从未改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劳动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事业,都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如《意见》规定的中小学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教育课),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比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又比如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劳动教育只有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此外,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谋体、自谋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取得胜利。当代社会的少子化人口结构又使得今天的教育对象有着特别突出的个性或自主性。没有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没有生动活波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既然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中,劳动教育就理应不断创新形式。故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檀传宝《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材料二: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热爱劳动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郑的根本。正是依靠着劳动和节俭,人们生产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支撑起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成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然历经艰难曲折,但是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首先靠的就是热爱劳动这个传家宝。

    也许有人认为,勤劳是小生产时代人们不得已的无奈之举,现在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实现了生产现代化,用不着再像以往那样热爱劳动了。这话不对。无论什么社会,怎么现代化,人们都不能不进行劳动,热爱劳动永远是人类的美德。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简单的体力劳动会越来越少。但是,第一,人类的体力劳动永远不会完全消失,无论多么高明的电脑、机器,也离不了人的两只手,两只眼,两只脚,离不开人的身体的参与;第二,人类的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有时可能是更加艰巨的劳动。研发精密仪器、宇宙飞船、先人的石器、青铜器,比起锄头和铁锤来,只是劳动形式的改变,而所需要的劳动一点也不少,甚至可能更复杂,更艰巨。不必说无限的宇宙空间,无穷的生命奥秘,需要我们进行科学探索,任何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其他的什么创新,都是劳动的结果,都要有热爱劳动的品德才能实现。就是日常进行的工农业生产,哪一天、哪一步又离得开生产劳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摘编自陈瑛《爱劳动是第一美德》)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的,但是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 B . 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们更需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的引领,才不至于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 C . 新的时代,人类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型劳动等劳动形态占有重要地位。 D . 研发精密仪器、宇宙飞船等脑力劳动与锻造石器、青铜器、锄头、铁锤等体力劳动相比,只是劳动形式的改变,其结果都是劳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演变,即使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也不会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真理。 B . 20世纪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错误理解。其实,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重要。 C . 专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他学科中也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有着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 D .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实现了生产现代化,人们的简单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是,热爱劳动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美德。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莎士比亚说:“使人愉快的劳动,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B . 清仁宗曾言:“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C . 《墨子·非命下》:“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D .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 (4)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再也不会产生汪曾祺这样的人了

    段春娟

    因编汪曾祺的书,得以知道读其文、喜欢其人的人甚多。曾有一个未曾与其谋过面的人对我说,她曾梦见过汪曾祺一她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汪曾祺一可见用情之深。然而知道汪曾祺擅画、看过他的画的人,却只在与他有交往的一个小圈子内。据说,汪曾祺生前就有个愿望:将他的书法、绘画作品整理出版。后来听他女儿汪朝女士说,汪老去世后,曾用其稿费印过一本大16开画册,很精美,除小部分赠给生前友人外,大部分捐给了汪曾祺的故乡一江苏高邮。

    汪曾祺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在初二的时候,就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这是他的画第一次上裱;下放劳动时,因其擅画,曾被分配了去画《中国马铃薯图谱》的活一只可惜此图谱已佚失,要不也得在植物史上留下一笔。他还擅书,当年京剧院演出,好多字幕都是他用小楷写出,曾受到前去看戏的陈伯达的称赞。后来因种种原因,搁下画笔,直到70年代末,才又“重操旧业”。先是给好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被很爱惜地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被人看到了,都来要,遂一发而不可收,“画名”再度远扬。他自己在出国时还画过很多小幅画作,送给国外友人呢。

    汪曾祺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他画花鸟,花均是平常看得很熟的草花,鸟则被其女儿戏称为“长嘴大眼鸟”。然而一花一草,一枝一鸟,多少都有所寄托。用他自己的话说:所画都是“芳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他很欣赏宋人的诗,“四时佳兴与人同”。于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便有了这一幅幅的画作。比如他给一幅叶茂花盛的画题名为“雨足”,有一幅画的是七八只憨态可掬的小鸡围成一圈,他为其题名“人民代表大会”,还有“少年不识愁滋味”“春城无处不飞花”“吴带当风”“孤雁头上戴霜来”等,这些题名结合画作来看,真是飘飘洒洒,生意满眼,意味深长,看似随意,实则都有含蕴,有意境。

    除此之外,本书还选了汪曾祺专门谈书画及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能画、擅书也并非偶然,他是有相当功夫和造诣的。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在他十一二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论语》,“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祖父认为他的字有才分,还为此奖过他一块端砚,鼓励他多看《麻姑仙坛记》、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后来又专门为其请了个先生,教他读桐城派古文,习字,他自己还爱看汉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他还经常翻阅家中收藏的画册,到街上逛画店,他还说自己喜欢徐青藤、陈白阳、李复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汪曾祺之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后来他上了高中、大学,功课紧,便不再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即便如此,事隔多年之后,再拿起笔,挥毫波墨,风致不减。

    汪曾祺自己说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是“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他喜用陶弘景的话形容自己的书画:“只可自怡乐,不堪持赠君。”他的文与画都是那般闲情,适性,率意而为,有一幅画他是这样题的:“电影学院一小院中种葫芦甚多,昨往开会,归来写此。”画面是满眼金黄色充满生机的葫芦。他还说自己总是“随遇而安”,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都干过,后来分配他给果树喷药,因为他干得认真、仔细,大部分喷药的活就落到他身上,他成为喷药的能手,以至于白衬衫都被染成了浅蓝色。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他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叙述当时的生活,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后来还要画整薯,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乐,达观潇洒,宠辱不惊。他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曾有人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会产生像汪曾祺这样的人了”诚哉斯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70年代末,汪曾祺“重操旧业”,给好友朱德熙画墨菊,“画名”再度远扬,出国时送很多小幅画作给国外友人。 B . 文章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一汪曾祺的书画成就及其在这方面的成长经历、学习修为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汪曾祺。 C . 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刻画汪曾祺的形象,全文事例小而多,叙述少而简,点到为止,要言不烦,所刻画的汪曾祺的形象鲜明突出。 D . 文章最后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独特文化景观的认识和对汪曾祺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用一研究生钟情汪老以说明汪老的文章魅力之大,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文章第二段用汪曾祺的话简述画画经历,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叙述言简义明,娓娓道来,语气平缓。 C . 文章第五段写汪曾祺画马铃薯图谱的事,用简笔勾勒,刻画了汪曾祺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达观潇洒的形象。 D . 文章内容充实,选材丰富翔实,有的是汪曾祺的经历,如家庭教育和下放劳动等,有的是汪曾祺画作品赏。
    3. (3) “汪曾祺之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请结合全文,简析一下“汪曾祺之为汪曾祺”的“各种渊源”。
    4. (4)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顺摸”一句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界墓表巨清口

    曾国藩

    府君之言曰:“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吾凿石决壤,开十数吟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听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颠以为乐。种蔬半吐,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庸保任之。入而饲禾 , 出而养鱼。凡菜茄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吾宗自元、明居衡阳之庙山,久无祠宇。吾谋之宗族诸老,建立祠堂,岁以十月致祭。自国初迁居湘乡,至吾曾祖元吉公,基业始宏。世人礼神微福,求诸幽遐。吾以为神之涉降,莫亲于祖考 , 故独隆于生我一本之祀,而他祀姑阔焉。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既令子孙出就名师,又好宾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材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其次老成端士,敬礼不怠;其下泛应群伦;至于巫医、僧徒、堪舆、星命之流,吾屏斤之帷恐不远。旧姻穷乏,遇之帷恐不隆。识者观一门宾客之雅正疏数,而卜家之兴败,理无者。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之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邻里讼争,吾尝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尤无状者,厉辞话责,势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具尊酒通殷勤,一笑散去。津梁道涂废坏不治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小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

    盖府君平昔所恒言者如此,国藩既枪闻之 , 吾父暨叔父又传述而告诫数数矣。

    (节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府君:此处指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②庸保:受雇充任杂役的人。③采(shi):猪。④激(jiao):求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B . 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C . 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D . 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考,文中指已故的祖先。考,可以指已故的父亲,如“如丧考”中的“考”。 B . 宿儒,亦作“夙儒”,指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也指博学老成的人。 C . 巫医,指古代用巫术为人治病的人。古代巫医不分,故称“巫医”。 D . “理无爽者”与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国藩的祖父三十五岁才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他挖土开路,以便于长工耕种,管理水田,熟悉节令,乐在其中。 B . 曾家从清朝初年迁居湘乡,以后逐渐兴旺发达,曾国藩的祖父特别重视自己的先祖,认为祭祀祖先不能缺失和简略。 C . 曾国藩的祖父早年失学,壮年以此为耻,所以喜欢接待读书之人,对有品德的人,尊敬不怠慢,对巫医、和尚之流也不排斥。 D . 本文是曾国藩为其祖父写的墓表,全文记叙亡者往昔的言谈,表现亡者的生平及品行,叙事布局周详不琐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谋之宗族诸老,建立祠堂,岁以十月致祭。

      ②盖府君平昔所恒言者如此,国藩既枪闻之。

    5. (5) 对邻里的争讼,曾国藩的祖父是怎么调解纠纷的?请简要回答。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明]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季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 . 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 . 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脚”,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 . 钟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2. (2) 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别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5. (2022高一上·南阳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2. (2) 《论语·为政》中,孔子指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两句是“”。
    3.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写上天要把重任降临某人,使其遭受种种困苦,达到“”的目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翟买办道:“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上司。王相公费心大笔画一画。”秦老在傍,着实婶掇。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      地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了诗在上面。翟买办票过了县官,那知县时仁,发出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 , 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

        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     。次日,备了一席酒,请时知县来家致谢。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作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谓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      了。”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几处都使用了数字,请分析使用这些数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21年5月,胡君决定前去寻找隐世百年的物种尖齿卫矛。在一处悬崖底下,发现了一个约15株尖齿卫矛的种群。部分植株冒出了紫红色的头,正在开花。而之前在所有关于这个物种的资料中都未见描写它的花,这是110年以来首次       。

    《中国植物志》中尖齿卫矛从卫矛属转移到沟瓣属。“尖齿卫矛的花明显为5基数,有5个等片,5个花瓣,5个雄蕊,在发育良好的子房中分为5室。”胡君表示,以上这些形态特征都与沟瓣属4基数的特征不符,应     

    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此,相关研究员进行了实验。实验分析了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实验结果坐实了研究人员对尖齿卫矛的系统位置应放置于卫矛属的推测判断。

    “由于      , 未来植物学家面对的将不再是存放在国外的老标本,而可以对国内的活体继续做各方面深入研究,进行引种保育、繁育。”胡君说道。

    随着四川西部山区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使科研人员能够深入到人迹罕至的更多秘境,提升四川这个植物资源大省的资料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摄影师在繁华的街头进行了一个小测验,他想看看街上的行人面对麻烦的事件会是什么反应。

    摄影师让助手拿着相机故意档住行人拍照,让助手一路奔跑故意拥抱错人,让助手拍人肩膀故意认错人……摄影师惊讶地发现,这种街头即兴表演,即使带有恶作剧的成分,路人脸上的表情也常常是惊讶,随即会心一笑,没人表现出厌恶、发火,或是恶语相向的行为。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