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2-12-13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富民是其根本性关切。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此“本”之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端。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他所谓的“足食”,不仅仅限于温饱,而且是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说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对于民生的改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富民才能国安。

    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因为富民对于治国安邦有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与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一个让人民安居乐业又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摘编自《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治人者”在社会治理上重视民生、追求富民,所以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 B . 儒家常将民生置于优先位置,孔子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把粮食充足作为百姓信任君主的先决条件。 C . 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所向,而只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D . 儒家憧憬的“大同”世界是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人民安居乐业又家庭富裕,即使残疾人也有所养。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程颐的话引出了四个分论点,具体阐释了为政之道中“顺民心”和“厚民生”的内涵。 B . 文章突出了民本思想,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力比较强。 C . 第四段用引用、对比、比喻论证,意在说明只有真正担起富民重任“治人者”才受人推崇。 D . 文章肯定了社会治理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得到答案,具有辩证思维。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孔子的多个论述中可知,孔子特别强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 B . 儒家认为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否则不仅执政合法性不足,国家也将难安。 C . 孔子思想建立在“厚民生”之上,孟子思想建立在“顺民心”之上,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具意义。 D . “富民、厚生论”是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贡献,其所追求的是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期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经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主播黄薇(网名薇娅)涉嫌偷逃税款。经查,黄薇在 2019 年至 2020 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 6.43 亿元,其他少缴税款 0.6 亿元。相关部门对黄薇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 13.41 亿元。

    网红主播雪莉和林珊珊偷逃税被处罚,还在舆论场中“发酵”。与悉尼和林珊珊相比,薇娅偷逃税数额更惊人,性质也更恶劣。薇娅被重罚,一方面是她偷逃税数额巨大,且持续时间长;另一方面,她是明知故犯,“经税务机关多次提醒督促仍整改不彻底”。在这种情况下,薇娅被重罚,可谓“求锤得锤”。国家对新业态一直持“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绝不是管死,也不是不管不问,而是严格拿捏尺度。此次对薇娅的查处,不仅不会影响新业态的发展,还会推动新业态等经济形式迈上更合法、更有序的健康发展轨道。

    薇娅全网被封意义深远:既警示网红个体需节制贪欲,又有效遏制乃至防范出现类似偷逃税现象。既需要直播平台严格把关,落实责任;也需要相关行业强化自律,加强内部约束。多管齐下,各尽其责,网络带货才能迎来发展的春天,新业态才能更为良性发展。

    (摘编自秦川《薇娅偷逃税款被重罚,为谁敲响警钟》,“人民网”2021年12月)

    材料二:

    俭德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提倡勤劳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一再警示全党和全国人民不能丢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在国家层面,儒家认为不节俭是奢侈、僭越。孔子提出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强调唯有“俭者不夺人”,以节俭实现“财不可胜用”的治国目标。荀子则指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强本而节用”,则可富国富民。

    在家族层面,儒家认为“俭”,不着意突出个体,而是体现群体,强调个人对家族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所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在后世浩如烟海的家训中,大都把“俭”放在突出位置,告诫治家要修养节俭之德,勿染骄奢之风。如北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训诫家人“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清末名臣曾国藩更是躬行节俭,在其传世的“曾氏家书”中指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在个人层面,儒家认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上至精英、下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行为准则。孟子要求人“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荀子对于“欲”的态度较孟子宽容,但也提出了“节欲”,谓“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节也”。

    (摘编自周秋光、黄召凤《儒家节约思想的当代价值》,《湖南日报》2021年1月)

    材料三:

    古人以“敛”释俭,如“俭者,敛也”。因能直观展示出个体的节俭力度和决心而较易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个体由此获得的强烈认同感和愉悦感,又推动其在后续行为中坚持和强化节俭这种行为。久之,就会形成对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处于一个合理范围,有效防止物欲泛滥。俭德的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首先,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就包含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认可与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稼穑之艰难”以及劳动果实之不足,从而更易于生发和强化对劳动果实的珍视情感;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劳动形式也发生转变,故有些人对劳动艰辛的认知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开始弱化,客观上造成了毫不在意的浪费。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对自然资源不节制使用,即使数量充足最后也会枯竭。

    俭德并不追求无限节俭,而是主张量入为出。即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规划开支,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巨额金钱就可以追逐奢华,肆意消费。一方面,个体金钱虽有明确归属权,但是通过金钱消耗的资源则属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本身就与节俭要求相背离。因此,人们赞誉那些贵而持俭、富而居俭的典范,这些人虽身居高位或家境富足或受万众瞩目,但都崇俭戒奢。

    (摘编自王颖《俭德的意义》,《光明日报》2020年11月)

    1. (1) 下列关子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带货要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网红个体节制贪欲,也需要平台自律以及法律约束。 B . 消费的节俭既能使个体受到外界赞誉,又能推动其后续行为的强化,有效防止物欲泛滥。 C . 荀子认为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可以对它加以节制,他的节欲比孟子的寡欲相对宽容。 D . 传统儒家文化认为“俭”,不只是突出个体,更强调个体对家族和民族国家的责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斧斤以时人山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些说法体现出人们对劳动果实的珍视与保护。 B . 作者在阐述俭德的实质时,将古代与现代的生产力进行对比,论述了现代社会浪费产生的客观原因。 C . 国家一改“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对薇娅等直播平台主播重罚,使新业态的发展更健康、完善、合法。 D . “俭德”认为即使现在拥有充足的资源,也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和对资源的消耗,这与荀子的节欲观一致。
    3. (3) 综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述“俭德”的现实意义。(    )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长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 . 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发动乡镇干部种树,非要逼老百姓富起来,可见乡长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 C . 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 . 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 (2) “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3. (3) 小说中四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义及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道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B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C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D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 B . “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C . “善哉乎鼓琴”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 . “夫城固不能自守”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 . 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 . 周威公向宁子询问选取士人的方法,宁子指出要尊重士人并关注士人的处境,帮他们摆脱窘境,让他们好好生活,起用他们,就能赢得士人。 D . 在回答“士人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宁子以楚国国君得罪楚傒胥、丘负客、苗贲皇、上解于、伍子胥这五个士人的例子,强调了士人的重要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高二语文 7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 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

    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 (1)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 . “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 . 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 . “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 (2) 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2. (2) 《将进酒》中表现诗人胸怀大志、乐观自信的诗句是:
    3. (3) 《江城子》中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的一个山坳里,我们看到一所老式建筑,土墙黛瓦,“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的牌匾虽      , 上面的字迹仍     。这是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最早的列宁小学。走进大门,侧耳细听,仿佛听到琅琅读书声,它从遥远的天穹、从几十年前的山谷、从洒满阳光的枝叶上 , 如泉水般涌来,模糊了我的视线。

    下山的路上,朋友跟我讲,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也在这座山上,距离列宁小学只有20多公里,列宁小学始建于1930年,希望小学建立于1990年,中间跨度正好是60年。从山上下来,我一直琢磨一个问题,鄂豫皖最早的列宁小学,同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同在一个山坳里,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认为当然有,而且是    的联系——二者血脉相连。它们播种了理想,它们孕育了希望,它们改变了明天。如果说列宁小学寄托着前辈革命者对未来的理想,那么希望小学就是这理想浇灌的花朵。理想、希望,这两个词,就像两只扇动的翅膀,在下山的路上,一直在我的眼前舞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个并列成分构成,但第一处主语“它”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它们”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袖珍”原指怀藏袖中的小巧之物,引申为体积小、精致而且价值高的物品。城市中常见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      , 所以被人们称为口袋公园或袖珍公园。

    口袋公园是适合公众日常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口袋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既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对于工作繁忙的白领阶层来说,午休时间能在工作区附近的口袋公园中喝杯咖啡或简单小憩,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的方式。

    口袋公园在城市中是一个“点空间”,是烘托城市主景的“配角”;而从城市人群的生活角度来看,      , 是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口袋公园作为城市设施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作为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要更好地设计它、利用它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不只是设计师的责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个字。
    2. (2) “袖珍公园”因其规模小,与“怀藏袖中之物”有相似点而得名。与此类似,“泡沫经济”源自“泡沫”,请简述“泡沫经济”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高考,湖南耒阳农家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的高分位列省文科第四名,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无可厚非;也有人觉得以此高分可以选择更有“钱途”的专业,实在可惜;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

    以上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