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材料二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①,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

    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

    【注】①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 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 B . 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C . 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 D . 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但相较而言前者更具体,后者更抽象。 B . 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 C . 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 D . 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
    3. (3) 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 ( )
      A . 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 B . 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 C . 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D . 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
    4. (4) 请概括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翻译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许渊冲将“潜入”译为“steal”(意为“偷”),宇文所安将“潜入”译为“enter”(意为“进入”)。两者的翻译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逝    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 B . “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愧疚。 C . 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良。 D . 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 . 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 C . 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 D . 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3. (3) 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 , 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 .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 B . 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 C . 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 D . “与国”的“与”指亲附,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已见。 B . 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 . 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D . 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5. (5) 张仪与司马错的主张听来都有道理,实则高下有别。两人的主张优劣何在?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山花子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 , 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 B . 《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 C . 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 D . 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
    2. (2) 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孔子的态度是“”。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当“”的主张是一致的。
    3. (3) 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与杜牧各持己见。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六国灭亡“”的论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的拒秦之道,间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于一株,艳丽异常,这是专门嫁接出来的三角梅。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 , 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了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 (1) 依次选择出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

      ①A秀色可餐 B国色天香 C富丽堂皇

      ②A燕语莺声 B鸟语花香 C其乐融融

      ③A笔走龙蛇 B龙飞凤舞 C挥毫泼墨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着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B .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的乡韵,令游人勾起的乡愁。 C .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D . 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的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化解人口难题,首先要面对该面对的。面对该面对的,就是承认老龄化、少子化是发展惯例,(    ),因而只能面对。

    事实上,有效劳动力供给才是老龄化、少子化背后的真命题,要理性认识到劳动人口下降不可改变,但只要利用好现有人口资源,人口红利就会有所延续。

                ?首先,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学历人口无疑是劳动力金矿,关键是是否能将这个金矿的潜能逼出来。其次,我国有2.8亿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正处于回不了乡、进不了城的尴尬境地,要妥善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最后,             。只要不把老年人当累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其实,老年人也渴望发挥余热,不想当年轻人的累赘。

    从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群到不服老的老人,以人才培养培训、合理分配来提升素质,以市场机制来激发个体潜能,那么,            。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寿命必然延长、生育率总会下降 B . 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是社会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必然 C .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总会下降、寿命必然延长 D . 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其中书写5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基于此,2022年高考数学“变脸”。题型变化之剧、题目难度之大,让多地考生饱受打击。

    人们疑惑:这样的题型和难度,是否合理?明年的难度会不会降低?

    命题专家回应:提高难度,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

    有关部门也明确:以后数学试卷出题方式和难度会和今年差不多。

    高考从来不只是一场高校选拔考试,它同时也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试题出题方式和难度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高中备考策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到学生的人格成长。

    作为高三的学生,对此我们除了被动接受,或许还有主动发声的权利。我们来“晓之以理”,给命题专家或相关部门写一封公开信,就此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