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 .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 .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 .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 .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 .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 (3)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

    经谋得斯通先生的安排,我成为了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

    是因为我过早地自食其力,米考伯太太弄不清我的年龄呢,还是由于她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总得找个人谈谈,这一点我一直不太清楚。不过她一开头就对我这么说了,以后在我跟她相处的所有日子里,她一直就是如此。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

    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从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晚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这一点,就像我渴望上天堂一样,脑子里记得一清二楚!

    星期六的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我回家时口袋里有六七个先令,一路上可以进那些店铺看看,琢磨琢磨这笔钱可以买些什么,这是件很适意的事;另一方面是那一天回家比平时早——可米考伯太太却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星期天早晨也是如此,当我把头天晚上买来的茶或咖啡,放进刮脸用的小杯子里冲水搅动一番,然后坐下来吃早饭时,米考伯太太又会对我诉说起来。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米考伯太太跟她丈夫完全一样。

    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除了一块荷兰干酪的皮儿外,“米考伯太太说,“食物间里真是连一点儿渣子都没有了。”

    “哎呀!”我很关切地说。

    我口袋里一个星期的工资还剩有两三先令,我赶紧掏了出来,真心实意地要求米考伯太太收下,就算是我借给她的。可是她吻了吻我,定要我把钱放回口袋,并说,这样的事她想也不能想。

    我请她说出要我帮什么忙。

    “我已经亲自拿出去一些银餐具了,”米考伯太太说,“悄悄拿了六只茶匙、两只盐匙和一对糖匙,分几次亲自送去当铺当了钱。米考伯容易动感情,他是决不肯去处理这些东西的。而我,已经去过很多次,所以,科波菲尔少爷,要是我可以请你……

    此后,几乎每天早上,在我上货行以前,都要出去干一次同样的事。

    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关进塞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

    我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在新住所的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通常在6点钟起床,在去监狱探视前的这段时间,我就在街上溜达。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是伦敦桥。我习惯坐在石桥的某个凹处,看过往的人们,或者趴在桥栏上,看太阳照在水面泛出万点金光,照到伦敦大火纪念塔顶上的金色火焰上。我不知道,当年,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世界。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从成为童工的大卫的角度,描写货行的地板、楼梯、地下室里的大老鼠,衬托他当时的心境。 B . 小说中两处划线的语句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了大卫内心的孤独困苦和颓丧绝望。 C . 小说情节有缓急之妙,短时之事可用较长篇幅叙述,长久之事可一笔带过,文中典当的情节便体现这一特色。 D . 从米考伯太太的言语中能看出他们一家挣扎在被追债、当家产的困境中,但他们并未丧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2. (2) 请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文中是如何刻画的。
    3. (3) 小说中有两个“我”,一个是成年后的大卫,一个是童年时的大卫,请从叙述视角的角度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于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注]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B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C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D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2.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B . 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文中含义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绳”意义相同。 C . 刑名,指战国时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D .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
    3. (3) 下到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主张君子应因时而动。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B . 韩非时治国有独到见解。主张依法治国,任用贤能之士,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 C . 韩非擅长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正之人不被容纳、又考察历史得失变化、撰写大量著作。 D . 司马迁评价客观公正。他对老子、韩非的评价不偏不倚,既点明两人优点,也指出两人不足。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别前两人一起游览了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 B . 颔联“何时”表明李白不忍离别,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 C . 颈联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 D . 尾联以“飞蓬”喻指李白和杜甫,写出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说明两人难舍难分。
    2. (2) 诗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泰伯》中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其中“重”表现在”,“远”表现在“。”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 (3) 《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用来比喻师生关系,就和《师说》中的“”两句意思相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21年南湖上的一艘“小小红船”,到如今巍峨雄壮驶入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__________,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每一次的打破陈规、每一次的推陈出断、每一次的自我革命,都让全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了跨过激流险滩、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如今,我们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我们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__________上”,而是要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涵养进取之心,时刻保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__________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远方。

    回首党的百年,不是因为采撷记忆中的美丽花朵,而是因为从中汲取向前不断的奋进之力。让我们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强的意志,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一部历史  B . 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一部历史 C . 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历史  D . 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已有25年。时序更替中,“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但创新不能为“出新”而“出新”,更应该要符合实际情况,契合具体情境。“一国两制”的创新是__________。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因此,__________,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不走样、不变形。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将为香港、澳门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在“一国”的基础上,实现“两制”关系的和谐相处,作用的相互促进。也就是说,“一国”原则愈坚固,__________。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二上·鸡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乎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⑷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⑸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礼记》《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