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2-11-27 浏览次数:7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下图所示)。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B . 同时出现,共同发展 C . 延续不断,继承发展 D . 中原中心,向外辐射
  • 2.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其占卜的内容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反映出商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 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 D . 奠定多元一体格局
  • 3. 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
    A . 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 . 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 . 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 . 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 4. 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锈、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铭、斧。而《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锈、凿、锯、锤等分工。这些工具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 冶金技术的发展 B . 铁犁牛耕的推广 C . 社会经济的进步 D . 政治改革的影响
  • 5. 战国时期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改革等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上变法(   )
    A . 阻滞了阶层变动 B . 瓦解了分封制度 C . 推动了社会转型 D . 有利于诸侯争霸
  • 6.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
    A . 道德观念的差异 B . 所处政治环境不同 C . 政治立场的分歧 D . 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 7.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 沉重的赋税制度 B . 严酷的法律制度 C . 行政效率的提高 D . 严密的基层管理
  • 8.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   )
    A .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
  • 9. 下表是部分西汉开国功臣起义前履历。这反映出当时(   )

    樊哙

    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

    萧何

    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

    夏侯婴

    原为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

    张良

    出身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五世为相

    A . 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 B . 秦朝统治渐失人心 C . 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问题 D .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 10. 汉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各郡国和大商人开始把控盐铁生产。在汉武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此提出:“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会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据此推断,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是(   )
    A . 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 B . 加强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 C . 加强国家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 D . 解决攻打匈奴所需经费问题
  • 1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   )
    A . 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B . 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 C .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D . 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 12.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 《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然而这场和亲在官方 撰修的史书上并无记载。20 世纪 90 年代,新疆楼兰出土了一件平纹纬锦,考古学者进 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 3 世纪。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 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 B . 考古材料无法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 C . 官方撰修史书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 D . 古代文献是认识历史最可靠的资料
  • 13.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同时,高门大姓重视家谱的编修,有的士人为了仕途显达,不惜伪造家谱,另换祖宗。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B . 世族文化对社会影响力较大 C . 血缘宗法观念受到推崇 D .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 14. 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

    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

    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A . 官话发展推动了全国语言的统一 B .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官话变迁 C . 官话变迁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 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官话变迁
  • 15.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
    A . 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 B .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C .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 16.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民族的交流融合 B . 政治权力对佛教干预加强 C . 佛教造像中国化 D .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
  • 17. 隋朝修建了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
    A . 统治者昏庸和腐化堕落 B . 赋税制度的相当完备 C . 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 D . 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 18. 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
    A . 降低了决策的失误风险 B .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D . 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 19. 下表所示内容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类型

    来源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 . 重视应试能力 B . 限制了社会流动 C . 扩大科举规模 D . 扩大了统治基础
  • 20.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人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 . 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B . 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C . 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D . 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
  • 21.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 . B . C . D .
  • 22. 史学家陈寅恪提出,自唐玄宗时起河朔地区“政治、军事、财政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图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B . 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C .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 . 河朔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
  • 23. 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 . 每户按人丁和田亩缴纳户税 B .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C . 加强人身控制扩大收税对象 D . 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征税
  • 24.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一部典籍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是综合性的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该书的作者被后世尊为“药王”。该典籍是(   )
    A . 《神农本草经》 B . 《千金方》 C . 《唐本草》 D . 《本草纲目》
  • 25. 下图为唐宋时期科技发明传播示意图。由图可知,中国三大发明的外传(   )

    A . 对近代科技产生巨大影响 B . 推动了西欧近代社会转型 C .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D . 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 26. 中国茶“兴于唐,盛于宋”,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可谓是“全面普及”的状态。这反映出(   )
    A . 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 . 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 D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27. 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   )
    A . 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 B .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 . 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D . 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
  • 28.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 . 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 . 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D . 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 29. 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造成土地兼并成风,普通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不断。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按各等地的每亩税额进行收税。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此种做法的目的是(   )
    A .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C . 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D .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 30. (2022高一上·元氏月考)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婚姻择偶自由 B . 等级差别的消失 C . 门第观念淡化 D . 科举制快速发展
  • 31. 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 . 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 . 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C .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 . 积极倡导功利主义
  • 32. 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并结合如图判断,南宋最初设置榷场的主要目的是(   )

    A . 活跃边疆地区经济 B . 维持宋金边境友好局面 C . 稳定国内和平局势 D . 推动双方经济互通有无
  • 33.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 基本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 植根于各个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 保障了各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D .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 34. 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   )

    A .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B . 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D .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35. 元朝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士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
    A .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 在边疆地区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 C .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D . 边疆政策保障了蒙古贵族的利益
  • 36. 如图分别是隋唐大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这一变化反映出(   )

    隋唐时期运河图 

    元代运河、海运图

    A . 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B .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 . 交通发展改变了政治中心 D . 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 37. (2022高一下·柳州期末) 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
    A . 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 . 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 . 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 .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 38. 据学者研究发现,16世纪明朝出现的所谓“嘉靖大倭寇”(1522-1566,明世宗年号)实则是“假寇”,确切说是“中国之害”。原因是“寇与商是同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这种“假寇”出现的原因是( )
    A . 商人与倭寇勾结 B . 严厉的海禁政策 C . 商人的地位低下 D . 日本海盗的骚扰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新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实行的原因及特点。
    2. (2)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的?针对它的弊端汉景帝和汉武帝又有何作为?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 (2) 提取材料二中得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
    3. (3)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