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12-13 浏览次数: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早期关于生命价值的体认,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何谓“死而不朽”。叔孙豹论述了“三不朽”的观念:“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当时人们认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德、功、言三者的树立与传承,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此种“生命价值观”后为儒家所继承并发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底色。当然,“三不朽”的价值观并非《左传》所创,它应来自更久远的传承,并有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一点便可从铜器铭文的发展中找到线索。

    最早的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因果联系。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因此他希望通过铜器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故而,此类铭文往往具备严密而完整的因果叙事。用铭文记录其所立的功劳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和保障。由此亦可见,“三不朽”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也在铜器铭文中有充分的体现。

    到了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纪功、纪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新变,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大盂鼎》为例,此铭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日”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器主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器主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器主的夸赞、期许与封赏。西周铭文的这一变化,不由使人想到“三不朽”中的“立言”说。

    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如《史墙盘》《毛公鼎》这样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的歌颂,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史墙盘》。该铭文采用双线叙事,先铺写文王以来七代周王的崇高美德和伟大功勋,接着又顺次叙述器主家族历代祖先的各类美德,最后归结到器主自身,强调其孝友、勤勉的品性,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都以“德"作为核心。铭文的此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对“德”的强调有关。总之,西周中期铭文开始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其中既包括对君王之德、祖先之德的颂美,也有对器主自身之德的显扬,可见“立德”的价值观于此时已基本形成。

    综上,从青铜器铭文不同阶段的发展可见古人多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观念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积淀,最终形成了“三不朽”说。这是中国早期对生命“超越价值"的深刻体认,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除此之外,铜器铭文中也有大量祈祷长寿、安康以及享乐的话语,这说明古人对生命自身的现实价值也并不忽视。正是丰富的生命价值观,造就了中国早期文化多彩的面貌,也奠定了此后中国人基本的人生价值取向。

    (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铜器铭文能反映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比其他文献资料更有研究价值。 B . 《左传》中关于“三不朽”价值观的记载,表明这一思想已影响到当时人们的价值判断。 C . 《史墙盘》采用双线叙事,并以“德”作为核心,又同时兼具“立功”和“立言”的价值。 D . “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价值观是伴随着青铜器铭文的不断发展而依次得到体现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入《左传》中叔孙豹对“三不朽”观念的阐述,并指出“三不朽”观念与青铜器铭文的关联,为全文议论张本。 B . 文中以《大盂鼎》为例,论证了铭文除记载“立功”之外,开始记录人物的言论,体现了“三不朽”价值观中的“立言”说。 C . 本文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介绍了青铜器铭文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晚期由萌芽到鼎盛的过程,体现了多样的生命价值观。 D .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层次清晰,论据翔实充分,展现了青铜器铭文中中国早期生命价值观的流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不朽”说代表着中国早期人们关于生命价值的体认,即对德、功、言三者的追求,后经儒家继承、发扬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底色。 B . 商代晚期的纪功铭文,多通过严密而完整的因果叙事来记叙主人的“功勋"与“赏赐”,希望传达给祖先或后世,也宣示其家族政治地位。 C . 西周中期铭文主要强调君王之德、祖先之德或自身之德,这种“立德"的价值观的出现使青铜器铭文达到了鼎盛。 D . 青铜器铭文体现早期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未忽视祈祷长寿、安康等生命自身的现实价值,丰富的生命价值观奠定了中国人基本的人生价值取向。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造成深远影响。通过碳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环境问题并实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并向全球行动推进。

    当前,世界能源工业正在经历“三场革命”——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新能源规模化革命和能源管理智慧化革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持续调整,新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升高,形成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新格局。其中,石油工业正在经历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已取得战略性突破,保障了油气资源供给。世界各国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

    中国的地下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供给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6%,石油消费占比20%,天然气消费8%,新能源消费占比16%,形成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当前,四种主要能源都进入了各自新的发展时期。煤炭发展进入“转型期”,石油发展步入“稳定期”,天然气发展迈入“鼎盛期”,新能源发展跨入“黄金期”。按当前生产水平,全球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还可以开采139年,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50年左右,化石能源资源仍较为充足。

    (摘编自《碳中和正从全球共识向全球行动推进》)

    材料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风能等非传统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世界多国都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中金公司发布的《创新:不灭的火炬》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制造业高效、低成本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将为推动中国完成能源转型、实现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绿色低碳是能源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创新成果的应用将集中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重点领域。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

    (摘编自《“十四五”,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

    材料三:

    (摘自《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与人类碳中和选择》)

    1. (1) 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A . 全球能源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再到油气的转换过程,目前正由油气能源向新能源演变。 B . 薪柴作为第一代主体能源,促进了人类及农业的发展,煤炭的生产和使用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 . 从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生产力的变革与能源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联。 D . 技术型“创造能源"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主体能源,是因为资源型“开发能源"的过度使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目前来看,全球的化石能源资源还比较充足,但许多国家已在努力探索如何提高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 B . 中国能源结构供给是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但目前煤炭发展已进入“转型期”,随着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的推进,煤炭将退出能源格局。 C . 目前我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16%,其发展已进人黄金期,世界多国也都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 D . 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问题是阻碍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问题,也是能源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领域。
    3. (3) 在全球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应该如何担负起大国责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高地(节选)

    徐贵祥

    那年那月那夜,那个少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独自走上街后的山坡,去看那一片混沌的世界。他看的那个地方叫天空。不知道那天空有多高,不知道那天空有多黑,不知道那黑黑的天空有多少颗星星。

    除了星星,天上似乎什么都没有。

    少年兰光泽在看那片星星的时候,似乎在冥冥之中等待着什么,等待着一场前所未见的电闪雷鸣,等待着一个惊世骇俗的天塌地陷。但是他什么也没有等到。

    都说要变天了,都说解放军要攻打六安州了,都说老百姓的日子要天翻地覆了。兰光泽不懂得日子,但是兰光泽渴望换一个日子。兰光泽看惯了农舍和炊烟,看惯了环绕南溪埠的史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滚动的浪花。

    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另一种活法。镇上的人都在忙碌着,烧饼铺上传出浓郁的烤面的香味,卤鹅店里传来嘎嗄的叫喊声。镇东头的坝子上灯火通明,那是王篾匠带领着一群壮汉在捆扎门板,说是要为解放军抬伤员。

    街后的笋岗上挤满了人。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靠在小树上睡着了。这些人都是来看解放军攻打六安州的。

    笋岗上人多了,兰光泽就回家了。他爹兰二先生和他娘都在笋岗上看稀奇,看着看着不见了儿子。爹说,回吧,明个还要起早进货呢。娘说,那就回吧,明个就知道天是啥样了。那个夜晚,少年兰光泽上半夜没睡着,下半夜还是没有睡着。不是他不想睡,而是没法睡。上半夜没睡着是因为等待,下半夜没睡着还是因为等待。

    当隆隆的沉闷的“雷”声从东边传来之后,南溪埠的男女老少至少有一半的人回到了笋岗,他们看见了,东边的天幕下面有很大的一片真的变了,像冬天的火塘,红得鲜艳,亮得透明。而少年兰光泽恰好在这个时候睡着了,睡得很踏实,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以至于他的父亲站在他的床前皱起了眉头说,这孩子不是扛枪吃粮的料,这么响的炮声,他竟然能够睡着。他的娘则完全持相反的看法,他的娘说,这孩子恐怕还真是当兵吃粮的料,这叫处乱不惊。

    爹爹惊讶地问,难道你想让他去当兵吃粮?

    娘惊讶地反问,咱为什么要让他去当兵吃粮?

    爹是读书人,也是个小本生意人。娘是小本生意的婆娘,也是读书人的婆娘。爹粗通文墨,娘文墨粗通。

    少年兰光泽一觉睡到天亮,爹爹已经出门了,娘也把茶叶店的门板卸了下来。

    那日之前,少年兰光泽正在六安州读书,国立初级中学一年级。那日之后,解放军打来了,六安州兵荒马乱,国军狼奔豕突,国立初中也关了 门。兰光泽就回家了 。

    回到家里的兰光泽无所事事,那天早起喝了一碗稀饭,到外面看看变了的天。

    天还是那样的天,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太阳有些晃眼,照在脊梁上痒痒的。地却不是原来的地了。青石板街面的两边房檐下,像面条一样蜷曲着一排排穿着黄衣裳的军人。

    军人们显然太累了,以至于卖水的吴二推着独轮小车从青石板上走过,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军人们都充耳不闻。少年兰光泽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他从一双又一双脚板前面走过,一直走到镇东头的坝子边缘。镇东头的坝子上有个戏台,只要世道变了样子,那里就有好戏唱。

    那天少年兰光泽没有看见好戏。坝子上挂满了白里透红的宽宽的布条,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像是从染缸里刚刚捞出的绸缎,在春天的太阳下面轻轻飘扬。那情景把少年兰光泽的眼睛灼痛了,那是他第一次看见那么多血染的布条。

    但是,很快就有另外一个景色把少年兰光泽的眼睛灼得更痛了。他看见从坝子下面的小河旁走过来一个人,穿着黄色的军服,腰肢细细的,走近了才发现那是个女的,个头儿不高不低,眸子黑亮黑亮的,军帽下面的两条辫子乌黑发光。

    女兵端着盆子走到戏台北边,那里已经像丝瓜架子一样搭上了很多竹竿。女兵从盆子里抖擞开白里透红的布条往远处一甩,眼看一端离地不远了,再往近处倏然一收,她的那双手巧得就像在房前穿梭的燕子。

    从他身边走过的女兵说,喂,学生娃,看什么呢,想嫁给当兵的还是想娶当兵的?

    兰光泽吓了一跳,一张白脸咔嚓一声红遍了。兰光泽支支吾吾地说,我是来看解放军的。

    从他身边走过的女兵对着那个正在晾晒绷带的女兵说,杨桃,有个熟人来看你。

    那个正在晾晒绷带的女兵侧过脸来,喜眉笑眼地说,不会吧,红叶,你又捉弄人。

    说话间那个名叫杨桃的女兵已经放下手中的绷带走了过来,看见兰光泽,黑亮的眼睛扑闪了一下,惊喜道,还真是个学生娃,你莫不是想参军吧?

    兰光泽像是被当场抓住的小偷,红头紫脸地说,我,我是来看解放军的。

    红叶说,好看吗?要是想看,穿上军装自己看自己,天天看。

    杨桃说,看见戏台没有,那里正在报名呢。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解放军。

    红叶说,你是中学生吧,中学生参加解放军,穿上军装就是排级干部。看看,杨桃就是。

    兰光泽被夹在两个女兵之间,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兰光泽红着脸说,我就是来看看解放军,没有说要当解放军。再说,我说了也不算,我总得回家问问爹娘吧。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篾匠带领着一群壮汉在捆扎门板,说是要为解放军抬伤员”,看似闲笔,却巧妙地交代了解放军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B . “少年兰光泽上半夜没睡着……下半夜没睡着还是因为等待”这段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看似拖沓,却颇具韵致,也反映了人物心理。 C . 虽然刚经历一场战斗,但文中对红叶与杨桃对话的描写,轻松自然又略带幽默,展现了解放军女战士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D . 兰光泽反复与两个女兵说自己是“来看解放军"的,又说“没有说要当解放军" ,表明了他对解放军的好奇,也展现了其羞涩而缺乏主见的性格。,
    2. (2) 文中记叙爹娘关于兰光泽以后是否当兵吃粮的讨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本文虽为军事小说,但并未将笔墨直接倾注到宏大的战争场景中,叙事内容别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二十五年,寿梦病将。有子四人,长日诸樊,次日余祭,次日余昧,次日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耕于野。”王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诸樊日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礼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嫡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吾诚避之。’

    吴人立季礼,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诸樊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日“延陵季子”。

    余祭十二年,楚灵王会诸侯伐吴,围朱方,诛庆封。庆封数为吴伺祭,故晋、楚伐之也。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即举兵伐楚,取二邑而去。十三年,楚怨吴为庆封故伐之,心恨不解,伐吴,至乾谿。吴击之,楚师败走。十七年,余祭卒,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 , 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义,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吴人立余昧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

    (节选白《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人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B .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人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C .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人/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D . 诸樊日/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人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寿梦病将卒”与“保卒余年”(《陈情表》)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B . “臣诚耕于野”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C . “吴人固立季札”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 . “季札让”与“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寿梦认为自己的四个儿子中季札的德才是最为出众的,所以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认为这不符合帝王的礼制,因此坚决推辞。 B . 诸樊为长子,虽不情愿放弃王位继承权,但还是能够体会寿梦的用心而将王位让给季札,季札以子臧去曹为例,表明自己的选择。 C . 吴国的人民坚决要拥立季札当国君,季札不接受而到野外去种地;诸樊临死时嘱咐余祭一定要把国家传给季札。 D . 季札拒绝父亲和兄长,不肯接受君位,是因为他奉行仁义,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在余昧去世后逃归延陵,最终余昧的儿子州于继承了王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

      ②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慎县修路者

    王安石

    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

    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

    勤力非无补,论心岂有求。

    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

    [注]①这是诗人任舒州通判时所作的一首诗,慎县隶属舒州。②野人:指修路工。③令君:指县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三岁”“一修”对照鲜明,辛苦筑路三年才修出一条康庄大道,写出筑路工作的艰辛。 B . “能助令君忧"一句写路工们靠自己辛勤的劳作,帮助县令解决地方道路问题。 C . 筑路工人努力劳动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内心对生活有着更美好的希望。 D . 本诗有叙有议,以议论为主,语言质朴直白,但读来意味深长。
    2. (2) 本诗与杨万里《插秧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
    2. (2) 韩愈《师说》中,“”两句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以相师为耻的内心世界。
    3. (3) 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味不已的季节。古人常借助秋景渲染、深化内心的悲伤,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随着国潮的兴起,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许多老字号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在这些声音中,有些是对于老字号     , 比如五芳斋的创新口味粽子与创意营销影像;有些是对于老字号墨守成规的无奈与批评,比如狗不理的口碑翻车与危机管理滞后。

    通常意义上,企业之所以被称为“老字号”,先决条件是     。我国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最老的企业“刘毛笔”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老字号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沧桑、延续百年基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共性原因就是企业理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仁堂、张一元、吴裕泰等名字都来源于《易经》。由此可知,传承老字号首先要传承理念与精神。在现代商业环境下,市场上出现的不诚信经营现象,老字号所遵照的文化理念与商业道德尤为弥足珍贵。老字号的发展不能     , 其关键在于“历久觅新”。“新”的前提在于坚守对传承技艺与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新”的核心在于平衡现代性与传统性,从过去的经验转向创新意识与多样化形态。

    1. (1) 文中加点词语“历久觅新"是什么意思?请对这种词语现象加以点评。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今年夏天,和气温一样火热的,还有各地开展的“夜经济”。夜幕降临,要感受传统与潮流碰撞就到隆福寺宝藏市场打卡;逛吃潮玩美食可以夜探江湖簋街,那里永不打烊;夜游蓝色港湾及亮马河风情水岸,感受沉浸式光影体验……天暗下来,灯亮起来,北京夜经济活跃起来了。这些经济活动不仅给商家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还让人们的夜生活更加精彩。

    一般来讲,“夜经济”发生在晚上七点之后到次日六点之前,这一经济活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初现雏形。近几年来,随着消费模式的发展和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夜经济”发展至今,不仅规模在持续扩大,形式也在不断更新。以往我们总认为“夜经济”主要就是围绕夜市、商圈等消费场景,而实际上,“夜经济”集合了休闲、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等多种消费,是城市消费的“新蓝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目前,我国夜间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顺应当下的变化趋势,社会还要满足更多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

    1. (1) 下列对文中“夜经济”定义的阐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夜经济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之后在全国各地展开的夜市、商圈等消费活动。 B . 夜经济是发生在晚上七点之后到次日六点之前的休闲,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等多种消费活动。 C . 夜经济是一种旨在丰富消费者夜间生活并为商家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夜间经济活动。 D . 夜经济是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的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并简析改后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经过这个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后来人们便用“杞人忧天”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忧虑的人。

    李白《梁甫吟》中写到“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意思是说:皇帝看不到我一片赤诚的心,不体察我对国家的至诚至忠,但我仍然像杞人忧天一样,关心着国家大事。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尤其是心忧天下,应该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很多的有识之士,都是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