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南宁、柳铁两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13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②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③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④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 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⑤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⑥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将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 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C .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D . 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外国的年轻受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立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B . 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C . 第②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 . 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有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B . 国内出版传播机构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社的合作,可以更好开拓中国典籍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市场。 C . 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 . 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精神层面进行交流。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 139 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据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仅用了两年,学习了 1920 年以来 519 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 10000 次。人类如果要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则大约需要 100 年。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则具有这样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

    近年来,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 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 Alexa 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 IQ 开始向“IQ+EQ”演变。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选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有删改)

    材料二:

    现在的人工智能以其闪电般的创作速度、高超的学习能力、多彩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风格转换能力、精准的接受者预测使众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相形见绌。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艺术家赖以养家糊口的岗位很快就会被这些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

    然而,事情并非像悲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么糟糕,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非完全超越了人类。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依然没有人类甚至其他一些高级智能动物所具有的自主意识。人工智能无法拥有人类因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而产生的情绪和感情,也不具有人类那样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积累的人生独特体验、生活常识以及情感蕴藉。机器人小冰只存在于互联网之中,无法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体味人生的真谛,自然也创作不出能传世的佳作。人工智能机器人拘泥于所处的环境,不会主动适应环境;拘泥于设计者的单一任务指向,写诗的不能画画,画画的不能弹琴,更无法像人类一样行动自如,应付复杂的环境变化。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选自李辉《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多维审视》)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的艺术世界带来了活力,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但是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工智能导致了文学艺术的模式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受制于科学家给它设定的算法和数据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模式化的趋势。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虽目前尚不具备文化艺术创作所需的创造性思维和基于创作所需的爱、恨等情感体验,但它可以帮助艺术家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机器人小冰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小冰经过多次训练后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作,其投入学习的时间比人类大为减少。 B . 研发团队从“诗人”小冰创作的数万余首诗歌中挑选出一百多首结集出版,这些诗歌的创作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 C . “画家”小冰的绘画创作,不是简单的把已有的视觉元素复制、拼接,而是大量使用诱发源激发其进行独立创作。 D . 机器人小冰因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具备人类艺术创造的情感,其文艺创作能力只能处于“低幼”阶段。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自主意识、人生独特体验和文化艺术创作所需的创造性思维等优势。 B .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艺术家的创作可以在丰富表现手法和想象力、自如转换风格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C . 人工智能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和创作效率,并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D . 两则材料对文艺创作要有人类情感的看法、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均是不一致的。
    3. (3) 就“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这一问题,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阿 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然而当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我看到的可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在一旁走着。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感到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马和牲口,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马”,低沉,庄重,有尊敬的意味;“牲口”,天哪!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从一种可以忽略的存在上一掠而过。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来,而是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大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⑪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名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⑫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⑬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⑭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⑮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有删改)

    文本二:

    在藏族作家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藏族人视角,就是他作为藏族人在看待有关藏地的人、情、事、物时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介绍,又有他对这一片生养于兹的土地的深爱。

    知识分子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阿来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由自然到人文,由历史到现实,对时代巨变下的宗教、族群和生态等问题,他给予了深刻反思。

    阿来的人类视角,即通过对人类文明的回顾展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阿来散文中的这三种视角之间,并非互相孤立的,而是随着作者叙述的需要,不断切换,交互重叠。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牲口’,天哪!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以第二人称引发关注,提醒读者体味“牲口”称谓中蕴含的淡漠态度。 B . 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 . 文本第⑪段描写山地马以胸膛推开积雪的细节,与后文那些神气十足的名马形成对比,为后文马主人对其表达关爱之情埋下伏笔。 D . 文本将生动的描写、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2. (2) 请简要分析文中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 (3) 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在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运用三重述说视角来体现他对马的观察与思考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尝伐赵,夺地,杀众,赵怨之。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 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曾任秦国相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 .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孰与武安君”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与”含义相同。 B . “请因孺子而行”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因” 含义不同。 C . “府具币”与“私见张良,具吿以事”(《鸿门宴》)两句中的“具”含义不同。 D .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赍”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甘罗与文信侯、张唐、赵王的对话,塑造了甘罗年少聪慧、能言善辩、胆识过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B . 文信侯不相信甘罗能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甘罗不亢不卑,用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老师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为。 C . 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警醒过来,张唐立即同意出任燕相。 D . 甘罗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迫使赵王就范,让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又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②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 , 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高左藏,作者友人;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黔中,即黔州。作者贬谪所在地。③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④戏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 (1)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是唱和友人之作,写词人在重阳节做了饮酒、乘船、簪花、作诗、驰射几件事。 B . 上片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秋雨不止、屋内遍地是水的状况。 C . 上片后三句写适逢重阳佳节,雨过天晴,词人登高远眺,斟杯痛饮。 D . 下片借用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词人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2. (2) 有人评价这首词的情感一抑三扬,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三扬”的理解。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卫风·氓》中使用比兴手法来写女主人公容颜亮丽的两句是:“。”
    2. (2) 阿房宫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杜牧用“。”概括了这一特点,并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
    3. (3)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用“梦”这一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作品具有朦胧的艺术美,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之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简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古时,每当人们有了或长或短的分离,书简总能及时派上用场。及至时下,通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音频视频瞬间抵达,书简似乎像迟暮英雄般不再有____。然而,疫情____,“隔离”骤然闯入我们的生活。在 “隔离”状态下,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手机无论多么智能,即时通话多么便捷,书简都依然是疗愈心灵,甚至是寄托情感最老旧但最有效的方式。

    《战“疫”书简》共 5 辑。所列各篇,并非____,而是你中有我,相互包含。这些皆是普通人写下的书信,细数的是家常,道不尽的是对家人、亲人、朋友的牵挂,还有他们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心贴着心、____的故事。每一封书简,都是一次深情的目送。每一次捧信阅读,都会感觉到身后站着很多很多的人:有的在为人们的岁月静好奔赴前线逆行战“疫”;有的在为人们的平安健康坚守后方,深情守望。一封封书简,串连起前方和后方,凸显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深深地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 B . 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C .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破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高纺。 D . 此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了保险:一种在市场经济下规划人生财务、管理风险的手段。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人把冰壶称作“冰上国际象棋” , 这很好地诠释了冰壶的神秘与高雅。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喊叫与摩擦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喊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哈哈哈”意为“快速擦冰”,____。

     ____?究其原因,都是为了把冰壶送到预想的位置。冰壶场地冰面特殊,是带有“水珠点”的冰面。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____,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还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写作(60 分)
  • 9. (2022高三上·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建筑的门窗,一般注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以展示环境之美,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不仅建筑如此,中国饮食文化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中,人们对实用和审美兼而有之的追求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