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

更新时间:2022-11-06 浏览次数:101 类型:月考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5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 , 有忧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所贻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有删改)

    【注】①上:指南朝宋的宋文帝刘义隆。魏指北魏。②芮芮:柔然的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B . 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C . 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D . 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 B . 佛狸,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均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C . “岂玄谟所能当”中“当”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当”含义相同。 D . 石头城,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天南京的别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玄谟贪婪好杀,所率军队兵士众多,武器精良,却久攻滑台不下;等到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采纳众人建议,最终兵败溃逃。 B . 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说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C . 魏军乘胜追击,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后,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逃离出城;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 D . 北伐失利后,宋文帝面对军民劳苦怨恨的局面忧心忡忡,他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过错给臣民带来了忧患,对此他感到非常惭愧和自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

      ②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遂溃,魏人掩杀殆尽。

    5. (5)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了宋文帝的典故,并用“赢得仓皇北顾”生动描述了其北伐失利的败状。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宋文帝“赢得仓皇北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比成人,为一时偶俪之文 , 已绝出伦辈。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

    嘉祐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

    神宗即位,迁尚书左丞。士大夫有所请,辄面喻可否。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朝廷议加濮王典礼,诏下礼官与从官定议,众欲改封大国,称伯父。议未下,台官意公主此议,遂专以诋公。御史蒋之奇并以飞语污公。公杜门求辨其事。神宗察其诬,连诏诘问,词穷,逐去。

    熙宁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兼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时诸县散青苗钱,公乞令民止纳本钱,以示不为利,罢提举管局官,听民以愿请,不。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 B . 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 C . 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 D . 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 . 偶俪之文,也即骈体文,为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构成篇章的文体。 C . “士大夫有所干请”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中的两个“干”的含义不同。 D . “听民以愿请,不报”中的“报”与“报任安书”中的“报”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自幼聪敏过人,文才出众,多次参加朝廷考试均获第一。范仲淹评论时政得失被贬斥,欧阳修因直接进言为其申辩而遭贬谪。 B . 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在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 C . 朝廷商议追封濮王的典制规格,台官和御史蒋之奇借机一起诋毁欧阳修。神宗对此有所觉察,连续诏见诘问他们,最终将二人逐出朝廷。 D . 欧阳修在担任青州知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期间,体察民生民情,他请求只收取老百姓青苗钱的本钱,以此来表明官府并不是为了谋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②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

    5. (5) 文末苏辙认为,“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其中“二人”指韩愈和欧阳修。请简要概括二人是怎样使文章“废而复兴”的。
  •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故而未能及早开放。“独”字点出红梅的特性。 B . “自恐”“尚余”两句分别写出红梅的不同流俗和凌寒傲雪、孤瘦高洁的“雪霜姿”。 C . “寒心”句写红梅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深自怵惕,发誓要坚守自己的节操。 D . 全诗主要运用拟人手法,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要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2.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以上为苏轼的一则诗论。诗论中苏轼为何会赞扬林逋《梅花》诗、皮日休《白莲》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请说出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人如果不吸取教训,往往会重蹈覆辙,正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所说“ ”。
    2. (2) 《谏太宗十思疏》首段阐明此次进谏是针对君王执政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形象的比喻指明其危害性。
    3. (3)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4. (4)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以小见大,寓意深远的两句是“ ”。
    5. (5) 在古诗词中,乐曲名也可成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有删节)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由少年司马光“砸缸”的“哐啷”声引入,极具吸引力;以“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跨越时空,引出了主要人物老年“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 . 管家背着司马光接收了王拱辰送的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主人砸缸,可见,与司马光相比,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 . 这口摆在门口的大金缸,既与原来司马光小时候砸的水缸相衔接,又与此时此地司马光的清贫家境形成鲜明对照,情节设计非常巧妙。 D . 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同一人物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富有爱心智慧、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正廉洁、意志坚定。
    2. (2) 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突然送来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充满着神秘色彩。 B . “王家钻天”,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地段修建豪宅,和他之前的光辉履历形成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C . 王拱辰这一人物虽未直接出场,但其形象鲜明而丰满,且具有动态发展变化,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 D . 结尾彰显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且凸显了王拱辰意图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
    3. (3) 文本一中,“缸”的意蕴深刻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文本一作者借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巧妙地展开想象,推陈出新,创作出了这篇“故事新编”小说。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 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 (1)     请在文章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②

    2. (2) 横线句中的“浮一大白”是什么意思?请从你熟悉的古诗文中找出描摹类似场景的诗句。
    3. (3) 仔细阅读文本,认真揣摩结尾部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选择合适的意象,仿照划波浪线句“……,就这样……了四百年”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以作为本文新的结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    。它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二者相辅和成,相得益彰。

    《红楼梦》人物命名     , 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史湘云之名取自张籍的“湘云初起江沉沉”。李纨之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

    这些主要人物的命名 , 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     , 为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

    若将《红楼梦》取名的种种巧思细加梳理,简直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人命名艺术大观”。

    1. (1)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B . 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C . 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D . 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成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勠力同心的担当精神。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生力、勠力、阻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