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武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测...

更新时间:2022-11-05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strong>现代文阅读(35分)</strong><b></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 .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 “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 .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 .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 .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 .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 . 兵贵胜,不贵久。
    4. (4) 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 (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公爵夫人和珠宝商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海德绿色公园旁有一栋高耸的豪宅,奥列维·培根就住在这栋房子的一套公寓里。每天早上八点,他都坐在窗户边,这时,男仆就用他那长而尖的指甲拆开他的信件,抽出来自公爵夫人、伯爵夫人、子爵夫人等名门贵妇的,上面打印出阳文花饰的洁白的请帖。

    “瞧,奥列维,”他自言自语地说。“你这个人是在一条肮脏的小胡同里开始你的生涯的。你……”

    他低下头望望自己的裤筒,望望他那双靴子和鞋罩,这些都是用最好的裁缝剪裁上好的料子做成的。但是他常常透过衣衫,看到他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又变成那条阴暗小胡同里的一个小男孩了。他过去一度最大的野心就是把偷来的狗卖给富人区里那些赶时髦的娘儿们。

    想到这里,他不禁嘻嘻地笑了起来——年老的奥列维想起了年轻的奥列维。

    “所以,”奥列维·培根说,他抬起身子,伸伸腿。“所以……”

    壁炉架上方挂着一张老太太的相片,他站在相片下,举起双手。“我说到做到了。”他说,并双手合十,好像是在向她致敬。“我赌赢了。”他真的赌赢了,他现在是伦敦最有钱的珠宝商。但是,他又不由自主地反复摩挲着鼻子,他的鼻子又长又软,出奇地颤动着,似乎在说,他还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头凶狠的大猪在地下有许多美味的松露的牧场上走动,它用鼻子拱出一个个松露,又嗅出远一点的地下还有一个更大的松露。

    于是他整理好他领带上的珍珠别针,穿上他那漂亮的深蓝色大衣,拿上他的黄手套和藤手杖,一摇一摆地走下楼梯,走入广场,一直走进幽暗的小店铺——在欧洲,在全美洲都有名的小店铺。

    像往常一样,四个店员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望着他,心里羡慕他。奥列维只用戴着琥珀色手套的一个手指勾了一勾,表示他承认他们的存在。他走了进去,反手把密室的门关上了,打开了钢铁保险柜,小心翼翼地反复抚摸着那些名门贵妇偷偷卖给他的金刚钻石。

    这时,他桌上的电话低声下气地响了,他意犹未尽地关上保险柜。

    “十分钟以后,”他说,“不能早于十分钟。”

    时钟上的指针滴答答地响着,一、二、三、四……兰博恩公爵夫人,世袭伯爵的女儿,她得在柜台旁椅子上坐待十分钟,她得等他赏脸,她得等待到他乐意接见她。然而,当他踌躇满志地坐在办公桌旁时,眼睛又透过了他的服装,重新看到自己变成了那个在小胡同里玩弹珠的小男孩,星期日他就是在这个小胡同里卖偷来的小狗。

    时钟走着这十分钟,后来他听到轻盈的、缓慢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奥列维站起身。这时公爵夫人朦朦胧胧地出现了,她那肥胖的身躯塞满房门,声名、傲声也填满了整个房间。她身躯高大,紧紧地束缚在粉红色塔夫绸衣服里,好像一把褶子很多的阳伞,像一只羽毛过丰的孔雀。所以,当她缓慢地坐到皮罩扶手椅里时,她叠合起阳伞的褶子,她收敛起孔雀的羽毛,显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早安,培根先生,”公爵夫人说。她伸出一只从白手套裂口中露出的手。奥列维俯下身子去握她的手。当他们两只手接触时,他们两人之间的链环又勾搭上了。他们两个互相欺骗,互相依赖,他怕她,她也怕他。

    那么,今天,公爵夫人,今天我能为您效劳吗?”奥列维柔声下气地说道公爵夫人叹了一口气,从她的提包里取出一个黄雪貂的袋子,轻轻抖动着。像是什么神鸟下的蛋蛋儿,珍珠从雪貂的肚缝里滚出来——一颗,两颗,三颗,四颗……

    “公爵腰带上的,”她呜咽不已地说,“这是最后的……就只剩下这几颗了。”

    奥列维伸过手去,用拇指和食指拈了一颗珍珠。圆滚滚的珍珠光彩夺目。不过,是不是她又在撒谎耍骗?她又赌钱了吗?

    “为了狄安娜,”她唏嘘不已。“这都是为了她。”

    狄安娜小姐——公爵夫人的女儿。奥列维认识她,崇拜她,追求她。

    “多少?”他问道。

    “两万。”她低声说。

    公爵的腰带——她不是早已卖掉了吗?他打算按铃叫店员,说,“拿去检验一下。”

    他伸手去按……

    “你明天到舍下来吗?”她连忙发出邀请,“首相……狄安娜……舞会……”

    奥列维的手离开了电铃。

    “两万。”她悲悲切切地说道,“我人格担保……”

    狄安娜母亲的人格?他拿过他的支票簿,拿出自己的钢笔。

    “贰——”他写下了一个字就停笔不前。相片上那位老妇人的双眼正注视着他——这位老妇人就是他的母亲。

    “奥列维!”她警告他。“别当傻瓜呀!”

    “奥列维!”公爵夫人恳求道。现在是“奥列维”,而不是“培根先生”了,“你和狄安娜两个人到树林子里去度一个长长的周末,行吗?没有别人打搅?以后伯爵府的舞会……”

    “万。”他写下了,并且签上了姓名。

    当她站起身时,阳伞的所有褶子展开了,孔雀的全身羽毛开屏了,波光四射了。

    他送走了公爵夫人后把那十颗珍珠拿到窗口,对着光在放大镜下……这个,就是他从地里拱出来的松露!烂透心了——烂到核了!

    “原谅我,啊,我的母亲!”他叹了一口气,举起双手,似乎请求照片上的老妇人宽恕他。“因为,”他双手合十低声念叨着,“那将是一个长长的漂亮的周末……”

    【注】松露:一种生长在泥土下面的黑褐色菌块植物,被人们视为美味食品。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了兰博恩公爵夫人与珠宝商奥列维·培根之间的珠宝交易及肮脏勾当,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人性丑恶。 B . 培根先生已是伦敦最有钱的珠宝商,但仍经常会透过自己的衣衫看到胡同里小男孩的形象,可见他内心始终无法摆脱自卑感。 C . 公爵夫人想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用假珍珠向培根索价两万,并暗示首相也在追求狄安娜,想用女儿诱导奥列维与她“成交”。 D . 培根一想到能跟狄安娜去旅行,便不再关心珍珠真假,也毫不在乎会损失多少钱,他认为和狄安娜在一起会更接近上流社会。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培根先生与公爵夫人的交易,而是大量用内心独白、联想、象征来表达人物内心思想,刻画人物性格。 B . 文中反复“摩挲”鼻子,“抚摸”金刚钻石等细节刻画出奥列维的贪婪;反复强调“十分钟”的细节表现了他对伯爵夫人的厌烦。 C . 公爵夫人像一只褶子很多的阳伞,像一只羽毛过丰的孔雀,讽刺公爵夫人只能靠华丽的穿着来维持她在众人眼中的贵族形象。 D . 小说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展示了培根先生的过去和现在,引导读者通过跟踪人物的意识流变化,逐步熟悉了解人物。
    3. (3) 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奥列维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为了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作者精心设计了许多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松露”的象征意义。
二、<strong>古代诗文阅读</strong><b></b>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

    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 , 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

    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

    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B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C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D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 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 .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 . 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 . 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 . 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 . 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得到皇帝认同,萧龄之得以免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②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5. (5) 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②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①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②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因辅佐汤王灭夏而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字子牙,晚年辅佐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词人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B . 此词上阕以“穷”“通”两字开篇,表达词人对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受到重用的赞美,并暗含了词人对更多士人不被发现、不被赏识、不被任用的命运的同情惋惜之情。 C . “风虎云龙”化用《易经》中“云从龙,风从虎”的典故,四字巧用比喻,以“风云”喻贤君,“龙虎”喻贤才,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D . 整首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2. (2)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兴王只在谈笑中”一句的作用。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 (2)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3. (3) 《春江花月夜》中,写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鸿雁、鲤鱼不再传来书信的句子是“”。
    4. (4) 《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
三、<strong>语言文字运用(18分)</strong><b></b>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      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      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      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所适从   体验   手足无措   杠杆 B . 无法呼吸   体验   神魂颠倒   统治 C . 无所适从   验证   神魂颠倒   杠杆 D . 无法呼吸   验证   手足无措   统治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C .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 .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B . “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C . “上古君王,为政好德” D .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 , 同时温良恭俭让。

    1. (1) 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 .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 . 《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 .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矩的市民。”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strong>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

    材料二: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时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记甚广。

    材料三: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完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有何感想?请结合现实生活,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