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11-05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共9分)
  • 1. 现代文阅读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①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节选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被世界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B .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更应该追求的内容。 C . 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先秦各国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D . 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天下百姓的幸福念念不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 B . 文章在论证中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 .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引用了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并由此指向了当今社会的幸福观。 D . 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幸福关系,最后得到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B . 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他主张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C . 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不因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D . 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所以,先秦诸子才有了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5分)
  • 2. 文言文阅读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 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 .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 . 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 .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 . 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 . 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 .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②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三、 课内文言文知识。(共14分)
  • 3.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字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仁(统一)       克己复(lĭ)      请问其(条目,细则) B . 斯语矣(实践,从事)   功亏一(kuì)        小子何莫学《诗》(夫子,指孔子) C . 可以群,可以怨(讽刺)  惕(chù)         明德(彰显) D . 其家(使……整齐有序)遐迩(xiá  ěr)     足以四海(保护)
  •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难得之货 B . 非能也,而绝江河 C . 其未易谋 D . 之成而实五石
  •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敏于事慎于言    死后已 B .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    己所不欲,勿施 C . 事父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 D . 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  剖之为瓢
  • 6. (2021高二上·双鸭山月考)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 . 治之于未乱 C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南宋朱熹将《论语》与《礼记》《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B .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C . ”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行仁政,保民而王。我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D .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四、古诗文默写。(共14分)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论语·里仁》中,孔子从”义”与”利”的角度指出”君子”与”小人”根本区别的两个名句是” 。”

    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③《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  ,”。

    ④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提出君子要克制物欲,也要”

    才能达到”好学”的标准。

    ⑤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⑥《〈老子〉四章》中的第二十四章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⑦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修我甲兵”三句上,这是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挥戈舞戟的热烈场面。

五、名著阅读(共8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①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乱也。(《兼爱》)

    ②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③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⑤孟子曰:”君子之为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1. (1) 比较”兼爱”与”仁爱”的不同点。
    2. (2) 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小厮兴儿曾评价过贾府中的几位主子。以下两段文字评价的两位女性人物,请结合相关情节,选择一位简要说明她的身份。

      ①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②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戮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鹞窝里出凤凰”。

六、作文(4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众多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点燃了亿万网民的英雄情结,”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为此,班上拟召开”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