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寿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2-11-05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15分)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 .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C .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D .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 2. 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 .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 . “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 . “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 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B . 小说第6段中的“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一句,表现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 C . “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我”所明白的道理指新媳妇不肯借被子的原因是她“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D .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 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 . 《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 . 《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 . 《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 5. 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 . 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 . “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 . 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 . 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 6. 现代文阅读Ⅰ

    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竞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 (1) 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 . 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年幼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成熟。 C . 第④段引述的“并不感到满足”的说法,体现了先生对音节韵律的向往。 D . 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2. (2) 依据文意,概括“给孩子”选择古诗词的原则和方法。
    3. (3) 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字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请以下面这首诗为例,简析这段话的含义。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借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7. 现代文阅读Ⅱ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飘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 . 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 . 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 . “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 .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 . “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3. (3) 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三、诗歌阅读(34分)
  • 8. 诗歌阅读1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的“独”字表现了词人卓然不群的不俗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B . “鹰击长空”的“击”字有力地表现了鹰在长空翱翔的矫健和欢愉自由。 C . “鱼翔浅底”的“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水中飞翔的轻盈欢快和水的清澈。 D .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句句有情;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
    2. (2) 词的最后三句情感强烈,请简要分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 (3) 在下面一首小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首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富于韵律和节奏。

      《 短 》

      一天很短,

      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

      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

                  

                  

      一生很短,

                  

                  

      总是经过的太快,

                  

      我们要学会珍惜。

      珍惜            

      一旦擦身而过,

      也许永不邂逅。

  • 9. 古代诗歌阅读Ⅱ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 . “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 . “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 . 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2. (2)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 10.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2. (2)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 (3) 《插秧歌》中描写春雨之密急、倾盆,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诗人运用了一个比喻句“”,使这个劳动场面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4. (4) 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5. (5)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4小题,14分)
  • 11. (2020高一上·安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________,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________,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________。(    ),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让中国散文的发展又耸起一座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全党文风________。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层出不穷 夸夸其谈 信口雌黄 涣然冰释 B . 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焕然一新 C . 不胜枚举 夸夸其谈 子虚乌有 涣然冰释 D . 不胜枚举 夸大其词 信口雌黄 焕然一新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 B . “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C . 本是“跪求”“哭晕”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D .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网友说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 B . 有网友说“哭晕体”“跪求体”的出现,“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配合使用 C . 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 D . 出现了网友说的“跪求体”“哭晕体”,并配合使用“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同时,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虽久已残败,可是还有荷叶,它也能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店铺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拟人具有将物人格化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拟人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五、作文题:60分
  • 13.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其中,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细节,闪烁着动人的光辉,珍藏在你的心中。请结合高一新学期的见闻感受,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