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2-11-03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三上·陕西开学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目录学史》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后,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 . 《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 . 《叙论》《结论》两篇虽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更关键。 D . 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B . 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C . 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 . 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的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 . 《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C . 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D .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 2. (2022高三上·陕西开学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新文科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

    “五四”前后,我们才开始对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第一次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曾照搬过苏联的学科分类。改革开放后,我们向西方敞开了大门,开始第二次全盘照搬西方学科,大规模地从西方移植了社会科学。这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使其具有了浓厚的西方气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吴文藻即主张“人类学中国化”,他指出:“现在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内容是促进中国欧美化和现代化的,其结果是使我们与本国的传统精神越离越远”,以至“已铸下了历史的中断”。张伯苓先生甚至提出:我们要办“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但这一状况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一挑战或任务。

    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生的文科门类,是新文科发展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分科治学是现在所有学科的基本存在方式,不分科没办法实现专业化、专门化,而没有专门化和专业化,研究根本无法深入。这种学术生产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分工才有效益,分工才能提高效率。这是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拿出相当的或者最重要的篇幅谈分工的重要原因,投射到科学研究上,就是特别强调分科,特别强调学术上的精细分工。已经进入产业发展史上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强调学科联合,更强调学科融合、科际融合,乃至现在的新趋势不是“联合”“融合”“整合”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等。现在的文史哲、数理化等学科分类,已经只具有教育学的意义,不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但对于科研而言,现在的分科已成为学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壁垒。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刻变迁,跨学科的团队将是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如同分工单干曾是以往文科科研的基本形式一样。

    学科存在的终极根据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科建设过于强化学科自身的存在;更加突出问题,更加强调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可能将是新文科的核心追求。我们现在的学科建设已出现了较大偏差,就像一个手术师一个外科大夫,他成天打磨自己的手术刀,你看我这手术刀多好,多漂亮,多精致,多豪华,多锋利,但他忘了手术刀的存在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未来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就是弱化学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譬如说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也是法学问题,也是人类学问题,也是历史学问题,甚至还是农学问题,是气象学问题等等,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

    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可能将会成为未来新文科的突出特征。近40年,几乎每个学科都在追求“学术独立”,主张“为学术而学术”,在拒绝了“学术研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口号的同时,进而放逐了现实和时代,最后则整体遁入象牙塔。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没有“现实”就没有任何“学术”,“学术史”演变的最大动力、最活跃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不是学术自身而是“外部现实”。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为学术而学术”的时代看来已趋向终结,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新关系,似乎将攸关每个学科的新生命,也肯定将构成“新文科”的最鲜明特征。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材料二: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摘编自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文科与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立,它们将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缔结成更加紧密的新关系。 B . 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深刻变革,现在的文史哲等文科分类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壁垒。 C . 斯密和马克思都拿出相当或最重要的篇幅谈分工,是因为分科这种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 D .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科,“五四”前后我们曾进行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先后两次全盘照搬。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文藻和张伯苓都发现了照搬西方分科治学的弊端,从而指出并号召文科要走中国化道路。 B . 新文科要求回答现实问题,要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对经史子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C . 随着学科分类思想传入,中国学人逐渐意识到分科治学的重要性,质疑起传统经学的知识系统框架。 D . 分科治学是我国一场学术革命,提高了效率推动了文明,但也造成了不同学科间相互隔离的局面。
    3. (3) 材料一在阐述“新文科”这一概念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它们的作用。
  • 3. (2022高三上·陕西开学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 . 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认为选集不能完整地展现普希金的复杂、伟大,应该出全集。 C . 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文中的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 . 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悲叹天才常因感受到痛苦而短命,表达了人们普遍安于庸人生活的想法。
    2. (2)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3. (3) 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答谢景山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B .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C .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D .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 . “虽前世重人”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离骚》)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C . “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 . “而恨其所不至”与“恨别鸟惊心”(《春望》)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 . 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 . 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 . 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②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 5. (2022高三上·陕西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 , 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比较接近。 B . 第三句写江州湓江蜿蜒,正如飘飞的衣带,以此状写白居易悠游山水的洒脱。 C . 第五句中的“离鸿”指的是白居易,他远谪江州,远离亲友,如离群的孤雁。 D .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虽可借佛道短暂消解忧愁,但政治追求仍应是其人生方向。
    2.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1. (1) 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2. (2)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亮时圆时缺,“”。
    3. (3) 《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4. (4) 《劝学》中,“”说君子天赋本性与其他人没有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5. (5) 《蒹葭》“”两句,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情愫,意境优美。
    6. (6) 《离骚》中“”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三上·陕西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说,东方艺术重主观,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         ,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2022高三上·陕西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_______,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________的当下,必须________、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 . 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 . 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D . 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 . 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 . 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 . 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 .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 .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溢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 .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三上·陕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毁于随;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留下许多关于“行”的箴言,至今对我们仍有价值。

    行者常至,为着常成。我们已进入高三,实现个人的梦想要靠坚持不懈地行动,从大的方面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