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豫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第...

更新时间:2022-11-01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但并不是一味讲“乐”,不讲“忧”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拿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来说,虽然《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但《系辞下传》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要稍许深入地阅读《周易》六十四卦,则不难发现,这本占筮之作,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我们读《周易》感到耳旁有两种声音,一是号角,另是警钟。两种声音相比较,警钟之声更是惊心动魄。

    《周易》理念的核心是“变”。一切皆变,物极必反。事物坏到极点,有可能转向好的方面,事物好到极点,也有可能转向坏的方面。否极可以泰来,泰极也可以否来。故处困当发愤,居安必思危。六十四卦排在最后的一卦不是表示成功的“既济”卦,而是表示没有成功的“未济”卦。这种排列,绝非出于形式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哲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善的“既济”,而只有不完善的“未济”,我们才更应该努力,永不懈怠地努力。而且正是因为一切都在变动着,既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正是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我们更应警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诚然可贵,但中华文化的忧患观念最为重要的不是忧患的态度,而是忧患的内涵。从儒家最古老的典籍《礼记》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开始,中国儒家一直弘扬的是这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战国时,孟子接着《礼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响亮地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将忧民摆在首要地位。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将忧患的内容扩大到天地万物,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确表示,作为知识分子,其人生意义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中华美学的伦理特色获得一种较为浓重的悲剧情调与崇高气概。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动乱的时间多于太平年月,因而,悲凉兼悲愤的精神可以说渗透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由于中国老百姓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国家政权,而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又多是改朝换代式的动乱,因而中华美学中的悲剧情调其具体内容更多体现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的慨叹。实际的悲剧反映在文学艺术之中,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美学特有的“教化”说、“诗史”说的产生,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传统在美学中并没有表现为喜剧的形式,它更多地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在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中,它不仅不与中华民族特有的忧患意识构成对立,还与之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博大的精神情怀。这种情怀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现得最为典型,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地精神。这种精神所体现的审美形态是复合型的,崇高兼有优美,悲剧兼有喜剧。

    (摘编自陈望衡《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很危险,不能一味讲“乐”,不讲“忧”。 B .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忧患的内涵,但并未从哲学的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 C . 从中华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可以探知中国美学的“教化”说、“诗史”说产生的一些原因。 D . 一个事物坏到极点,都会转向好的方面;同时,一个事物好到极点,也会转向坏的方面。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的观点时,列举《周易》的内容予以佐证。 B . 文章开头指出中国审美的特点,接着进行辩证分析,最后归结审美的特质,层层深入。 C . 文章从历史和浓厚的悲剧情调两个角度阐述论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形成的原因。 D . 文章以孟子发扬《礼记》的论说、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来论证儒家弘扬忧国忧民的传统的观点。
    3.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易》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它的内容里警戒的声音高于鼓励的声音。 B .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果“乐天知命”表现为喜剧的形式,那么其就会与忧患意识形成矛盾,无法融合。 C . 我们应该对成功保持警惕,世界上既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因为一切都在变动着。 D .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地精神,是中国审美境界中的一种博大的精神情怀。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

    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4日)

    材料二

    面对新发传染病,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以清肺排毒汤为例,中医立足“排毒”而非“杀毒”,因而老药依然能派上新用场。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去年5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容易被误读。疫情期间,为避免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尽管中医药已经传播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未能以药品身份面世。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中医药将发挥更大作用,助推民心相通。

    《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 》(2020年04月08日 05 版)

    材料三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一年多来,各地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充实中医药人员力量。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和政策举措,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古老的中医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在创新中传承》(2020年11月09日10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 B . 材料在论述中西医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时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C . 中医的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使得老药在面临新发传染病时,依旧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D . 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 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 C . 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尽管中医药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并未得到官方认可。 D . 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能够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举措。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杭州巷10号

    夏阳

    ①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②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③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④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⑤老太太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声爽朗,她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⑥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⑦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⑧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众星捧月般,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⑨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⑩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⑪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沮丧地摇了摇头。主任皱了皱眉。很显然,我这个刚被招聘进来的大学生第一天的工作,让他很不满意。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⑫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⑬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1. (1)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运用了较多笔墨去描写杭州巷及老太太院子的环境。 B . 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 .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说明主任内心非常平静,默许了我对于杭州巷拆迁“等到明年开春再说”的提议。 D .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2. (2)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城市规划蓝图,有什么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 , 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 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自是洛阳震恐,堿门昼闭。恂归颍川。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盗贼清静,郡中无事。 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B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C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D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司马,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B . 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喻、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 . 郡国,诸侯王的封地,西汉时经过朝廷“削藩”“割地”后逐步变小,略等于郡,常“郡国”相连。 D . 谥,指封建时代在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以寓褒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况的印绶,不打算还给耿况,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上前取印绶佩带到耿况身上。 B . 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内后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人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C . 寇恂巧用计策,大败敌军。在温县会战时,寇恂在援军到来之时,命令士兵爬上城墙大喊“刘公兵到”,扰乱了敌军军心,并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 D . 寇恂仗义疏财,受到称赞。寇恂将得到的俸禄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②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 5. 诗歌鉴赏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 .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 .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
    2. (2) 杜甫《登高》中,“ , ”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3. (3)  诸葛亮《出师表》中,“ , ”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词相呼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 9. (2021·渭滨模拟)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流畅,不超过60字。

    2021年3月20日,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一直强调集中优势力量攻关重大问题,30多年间,学界对于三星堆文化的研究从未停止,也提出很多疑问、展开很多讨论。如今,我们对于成都平原的历史了解得比过去清楚,学术准备和技术准备很充分,多学科合作能够组织起来。

四、写作(60分)
  • 10. (2022高二下·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2022年1月1日,西安孕妇孙女士因身体不适,拨打120救助热线无人接听,后被110公安送到医院,又因无符合入院要求的核酸检测结果滞留候诊室,致使该孕妇8个月大婴儿流产。5天后,西安市卫健委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此鞠躬致歉。

    材料二:

    2022年1月11日上午,深圳市某孕妇因未拿到核酸检测结果无法住院,在深圳市卫健委公众号留言求助。6分钟后,卫健委回复“电话发我”。约20分钟后,第三方检测机构将检测结果上传,一小时后,孕妇得以顺利入住医院。

    材料三:

    2022年1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西安调研时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嘱托,“优化看病急救流程”,“扩容分流急救热线”,“分类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疫情防控中的情与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阐明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