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商丘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2-11-01 浏览次数: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现代文阅读1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美学原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B . 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C . 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D . 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 .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两个角度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 .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 D . 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
    3. (3)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 . 《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 . 《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C . 传统戏曲《秋江》里,仅靠老渔翁一支桨和演员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D . 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却能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 2. 现代文阅读Ⅱ

    山地回忆

    孙犁

    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伯说:“我们妞儿刚才还笑话你哩!”

    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

    “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

    “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

    “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拾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

    “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

    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她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

    “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

    “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

    “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能够。”我说。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我”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 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 C . 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 D . 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 . 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 . 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D . 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
    3. (3) 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B .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C . 司空,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西周始设立。隋唐虽有设置,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 D . 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 . 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 . 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D . 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 (5)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为何意?在文中指什么?
  • 4. 古代诗歌鉴赏

    堂成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林。桤,桤木,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的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 . 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 . 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 . 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2. (2)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万死不悔的语句是“”。
    2. (2) 《蜀道难》中,李白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
    3. (3) 《蜀相》中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名句是:“”。
    4. (4) 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5. (5) 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浦江潮涌,世界瞩目。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带来亮色。展区更大,老朋友踊跃参展,新展商慕名而来;展品更靓,多款“全球首发”静候大幕开启;业态更新,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勾勒未来生活;形式更多,云上参展、视频连线,全球企业在云端握手……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经济以______的气质,敞开大门拥抱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小企业,帮助它们乘风破浪,实现自身发展梦想。

    进博会犹如一扇窗户,无论朝内看,还是向外看,每年都有别样风景。置身进博会,人们可以分明感到,开放合作正汇聚成一股跨越国界的大潮。它背靠中国经济大海,______保护主义浊流,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与各国发展意愿相汇相融,______具象为进博会现场一个个展台、一次次研讨、一场场签约,促进各方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得更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得更活。透过进博会的窗口,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蓝海”______。

    “进”而有为,“博”采众长。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提升全球共享繁荣、共同发展、共迎挑战的强大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虚怀若谷    涤荡    进而    波澜壮阔 B . 海纳百川    涤荡    进而    波澜壮阔 C . 海纳百川    扫荡    从而    气势磅礴 D . 虚怀若谷    扫荡    从而    气势磅礴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促进全球共享繁荣、共同发展、共迎挑战的强大力量。 B . 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提升全球共迎挑战、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强大力量。 C . 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提升全球共同发展、共迎挑战、共享繁荣的强大力量。 D . 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促进全球共迎挑战、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强大力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地球上一些似乎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其实仍有许多生物在顽强生活着。生物体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神奇的适应能力。

    生物________________?以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例,它们的身体天生就有保温的功能。企鹅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可为动脉内的血液保温。当它们潜入海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 ________________,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那生物又是如何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的呢?(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骆驼,它们在不喝水的情况下也能存活长达7个月。骆驼的血细胞相较其他生物可以________________,其皮毛也可以防止出汗和流失水分。此外,科学家还在缺乏空气的地壳岩石里等极端环境中发现了特殊的生命形式。通过这些研究,或许在未来我们就能解释其他生命形式会如何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生存。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的生物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它们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 B . 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 C . 保持水分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生存能力。 D . 保持水分显然是重要的生存能力,尤其对于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作文

    材料一: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新东方进行业务转型调整。11月初,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为农村孩子捐献近八万套新课桌椅;不久后又宣布,新东方将成立大型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振兴乡村经济。

    材料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汽车民企比亚迪公司响应号召,迅速转产,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生产领域,公司创始人王传福集结3000多位工程师,亲自带队盯生产线,不到两周,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开始大批量进入防疫一线。

    材料三: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不能研发高科技武器,毅然决定转系进入物理系;后来留学回国,在火箭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伟大贡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