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衡水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诉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经营着家庭事业。虽然还有天下与国家等关系的存在,但它们在客观上离自己太遥远,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我们从理论上来认识乡土中国之可能,其解释力之强大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概念都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他们给我们输入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我们就用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他们建立了什么新的学派,我们就赶紧学习并介绍什么学派。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差序格局的提出显现了它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遗憾的是,这个概念一花独放了60多年,没有呼应,没有发展。

    当中国学术界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国社会的理论模式之时,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吴重庆先生写的《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此文努力想回答的问题是,今日中国农村究竟是什么特征的社会,现代中国农村的社会运行逻辑是什么。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作者首先回到费老的《乡土中国》里,对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舆论压人;“面子”有价;“社会资本”可积累。尽管我们还可能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概括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但这三个方面基本上覆盖了传统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关系运作以及三者叠加起来的权威控制与管理。有关这三个方面,曾有学者分别尝试过学理性的探讨,并有不少成果问世。但作者的问题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越来越空心化,我们所熟知的乡土中国现在怎么样了?借助于作者的实际考察,他发现,目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主要是农村家庭里面的主事人。他们原本是家庭里的顶梁柱,干农活的主力,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纠纷的当事人,如果这些人外出,长年不在家,那么农村的主体就没有了。农村主体的缺失带来的是乡村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及关系运行方面的变异。于是上述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变成了:舆论失灵;“面子”贬值;社会资本流散等。也就等于说上述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的功能退化了。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是称之为熟人社会呢?因为外出打工者的根还在那里,他们会周期性地回到家乡,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重新激活道德、面子和关系等的运作,算一个总账。

    (摘编自《光明日报》《乡土中国的变迁》作者:翟学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舆论压力,“面子”有价,“社会资本”可积累作为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覆盖了传统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关系运作以及三者叠加起来的权威控制与管理。 B . 农村主体缺失带来的乡村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及关系运行方面的变异不但改变了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而且使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的功能退化了。 C . 差序格局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我们从理论上认识乡土中国的可能性,同时它为中国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 D . 外出打工者们会周期性地回到家乡,算个总账,激活道德、面子和关系的运作,所以他们的根还在农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吴重庆先生总结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努力回答“今日中国农村究竟是什么特征的社会”“现代中国农村的社会运行逻辑是什么”等问题。 B . 作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这些年来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理论和概念都是西方的舶来品的局面。 C . 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是经验研究多,理论概括不足;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显著。 D . 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尽管有天下与家国等关系的存在,但由于人们无视天下与家国等关系,所以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3. (3) 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重点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观点——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 B . 文章从历史的层面、理论的层面加以论述,指明了中国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以及差序格局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 C . 经验研究多,理论概括不足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直到吴重庆先生写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我们才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 D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的功能将进一步退化。届时,我们所熟悉的熟人社会将不复存在。
  • 2. 实用类群文联读

    材料一:

    草蛇灰线法是古典小说结构技法之一,是在故事情节之中和人物关系之间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金人瑞(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概括此法:“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由此看来,所谓“草蛇灰线”,是以蛇行草中,可见其行迹,灰线留于纸上,可辨其脉络,来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经常被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细看下去,却有一丝脉络可寻。

    《水浒传》“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在写打虎之前,多次写他的“哨棒”,即是伏笔,又是互相照应,既暗示了哨棒打虎的情节,又为徒手搏虎作了铺垫,前伏后应,承上启下,形成了一条拽之通体皆动的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在故事情节之中,与情节发展或明或暗地合为一体。运用此法,能增强故事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使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使作品结构浑然一体而又曲折有致,富于艺术魅力。运用时应掌握隐与显的分寸,让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从扑朔迷离的烟云中渐渐显露出来。

    (摘自尹均生《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8.5,第942页)

    材料二:

    关于《红楼梦》,李辰冬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读《红楼梦》“……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浪澎湃;而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红楼梦》之所以能形成“波浪式”的结构,与其在情节塑造上使用“草蛇灰线”的技法是分不开的。在《红楼梦》中,前部的某一人物、某一事件对后文,甚至全书的结局都有深重的影响,全书俨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并非单个故事的拼接。

    在甲戌本第八回宝钗看通灵宝玉一段有批语道:“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如图)

    通灵宝玉

    前八回对应情节

    反复叙写的重点

    第八回中“比通灵”的情节

    下文对应情节

    1.开篇时僧人与顽石(通灵宝玉)的对话;

    2.冷子兴对贾

    雨村进行的 “演说”;

    3黛玉从母亲处“听说”、

    黛玉的“忖度”

    及黛玉与袭人的对话

    1.通灵宝玉上有“许多字迹”,是一件“罕物”;

    2.宝玉是衔玉而生的。

    正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正反两面“不离不

    弃,芳龄永继”相互对应;

    对应第五回“金玉良姻”判词,表明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在后文的婚姻关系。

    反面镌刻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数语

    第十五回,北静王问询是否应验;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一节,“被声色货利所迷”,同“疗冤疾”对应;

    下文“误窃”,

    “凤姐扫雪拾玉”等情节,同“知祸福”相互对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改动)

    材料三:

    自胡适以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并非一人逐渐成为共识。虽然我们需要对高鹗、程伟元整理印行《红楼梦》全本在《红楼梦》传播过程中的功绩予以肯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如果要充分了解全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我们就不得不对全书有整体的感知,基于此,探佚学成为“红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佚”的依据之一就是原著未佚部分中的伏笔、隐喻、暗示和文章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在全书第一回,以一回文字来讲述甄士隐家的“小荣枯”实际上正是影射了在后文中贾府这样“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家族最终的命运——与甄士隐家类似,贾府在经历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后,最终也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甄士隐家与贾家之间由盛转衰的经历是类似的,而甄士隐在经历人生起落之后所领悟到的《好了歌》也就成了对当时社会中家族兴衰荣辱之间迅速转递的写照了。第五回中王熙凤的判词也是一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说明了王熙凤作为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同样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

    《聪明误》唱词道: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但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了条件。“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摘自任世权《红楼梦中的“草蛇灰线”析论》、陈卫云《红楼梦之王熙凤人物形象解析》)

    材料四:

    小说发展到《全瓶梅》与《红楼梦》的阶段,人物性格与情节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草蛇灰线法仍常常出现于这些作品的情节描写中,成为中华小说独树一帜的个性特征,如张竹坡指出:文学千曲百曲之妙,手写此处却心觑彼处,因心觑彼处乃手写此处。

    “草蛇灰线法"在《水浒传》、《红楼梦》 等古典名著及话本小说中的普遍运用,并非出于偶然。从中国小说史的脉络看,此类小说置根于说书艺术的土壤,是说书艺术的书面结晶,既可供书场听说,又可供案头阅读。其基本读者,主要是出入于书场的市井细民,故而书面化以后,仍保留说话艺术的传统。说话艺术是诉诸欣赏者听觉的艺术,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决定欣赏者无法细加咀嚼反复玩味,而只能凭借现场听觉感受获得美感。因此,所叙人物故事,只有具备情节生动而又条贯清楚的特征,才能迅速感染听众;加上包袱丛生,悬念迭出,才会产生粘人的强烈效果。草蛇灰线法在接续人物或情节上的重要作用,刚好适合于说话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同树异枝,同枝异叶”,情节与人物分开讲述之后,最终必然有所归结,这恰好为草蛇灰线法提供可用武之地。说话人用草蛇灰线法反复提及某一事物,逐步加深听众的听觉印象,进而产生一种特定的心理期待,从而引出情节上的高潮,强烈的感染听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甚至可以调侃一点说,草蛇灰线法是说书艺术哗众取宠的有力手段。我国早期白话小说渊源于宋元说话,自宋而始的说话艺术对其影响巨大而深远,艺术上与之一脉相承。从这一意义上说,金圣叹的草蛇灰线法,完全符合小说艺术的发展规律。         

    (摘自《中国古典小说一种独特的结构技巧》)

    1. (1) 下列对“草蛇灰线”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谓“草蛇灰线”,是以蛇行草中,可见其行迹,灰线留于纸上,可辨其脉络,来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被反复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细看下去,却有一丝脉络可寻。 B . “草蛇灰线”的技法在小说情节塑造上使得前部的某一人物、某一事件对后文,甚至全书的结局都有深重的影响,整个情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消除了单个故事的独立性。 C . 我们如果要充分了解《红楼梦》全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我们就可用探佚学对全书进行整体的感知。 D . “草蛇灰线法"在古典名著及话本小说中的普遍运用,源于此类小说根植于诉诸欣赏者听觉的说话艺术,欣赏者只能凭借现场反复提及的某一事物,逐步加深听觉印象,获得美感。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警幻仙境”中宝玉所见各人物判词内容皆贯穿在《红楼梦》故事情节之中,与情节发展或明或暗地合为一体,正体现了古典小说结构上的“大关节”。 B . 要充分了解有着“波浪式”结构的《红楼梦》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我们就要对全书有整体的感知,了解其在情节塑造上使用“草蛇灰线”这一技法。 C . 张竹坡所说的“文学千曲百曲之妙,手写此处却心觑彼处,因心觑彼处乃手写此处。”说的就是运用草蛇灰线法让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使作品结构浑然一体而又曲折有致,富于艺术魅力。 D . 说话人用草蛇灰线法使观众产生一种特定的心理期待,从而引出情节上的高潮,强烈的感染听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作为说书艺术哗众取宠的有力手段,草蛇灰线法在现代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将渐渐被抛弃。
    3. (3) 作为古典小说创作的一种方法, “草蛇灰线”的比喻义是: 就象草蛇行过留下的痕迹,灰线弹出的印记,似断似续,形断实续。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这一技法的妙处,并另举《红楼梦》中一例为证。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①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②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③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④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⑤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⑥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⑦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⑧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⑨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⑩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你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中“美丽的错误”,“错误”是指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作武赤壁,“美丽”是指苏轼在此创作的诗赋成为千古绝唱,使黄州成为旅游胜地。 B . 第③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突出了苏东坡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C . 第⑤段写如今的赤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且“淤积成滩”,与苏轼笔下的赤壁之景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的感慨,同时突出黄州文赤壁当年对苏轼的重要影响。 D . 本文一方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一方面叙述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使时空转换自然,边叙边议,使文章景、事、理、情融为一体。
    2. (2) 阅读选文,试结合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中的《答李端叔书》一文,梳理分析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境变化。
    3. (3) 文章题为“永恒的文赤壁”,请结合全文分析文赤壁的“永恒”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 , 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

    【注】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一年后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①髣髴:同“仿佛”,在这里是大体知道的意思。②斩然:痛苦的样子。斩:通“惭”。在疚:《诗·周颂·阈予小子》:“媪媪娠在疚。”后世作为居丧的代语。③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B .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C .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D .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顿首,指磕头,也称稽首。这是古时候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以作为书信表奏用语,表示致敬的意思。 B . 足下,旧时交际用语,是对对方的尊称,意为“您”,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C .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D . 次,书信收尾通常用的词语,即其他情况不再一一噜苏的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庭坚、秦观二人喜欢称赞作者,作者认为人各有所好,很难问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认为黄、秦二人的看法虚妄,当然不可;要把他们的看法加于众人之口,则更加不可。 B . 作者身居山野,有充裕的时间反省自我,对自我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罪之人,希望李端叔不要称扬推崇自己。 C . 作者在屡遭挫折后,能够否定“自我”,不以别人推誉为喜,提出“苦不自知”的见解,这在当时文人相轻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D . 作者运用三个比喻说明道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看法。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多次劝说李端叔不要复相推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

      ②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

  • 5. 古代诗歌阅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创作背景:此词做于宋神宗元丰十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中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

    1. (1) 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词没有直接描写雨,而是以“穿林打叶声”侧面写出了雨骤风狂;蒋词用蒙太奇手法,时空交错,再现了人生三个阶段的听雨的场面。 B . 苏词序言中“雨具先去”,词的上阕中却出现“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矛盾,说明这个“蓑”字不是指蓑衣;词“红烛昏罗帐”的“昏”字,并无暗淡昏沉的气氛,反而显得红烛高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它将少年风流不羁的情怀点染得恰到好处。 C . 两首词都用了对比的手法,苏词中开始雨势较大,与后来的“山头斜照”对比,说明雨过天晴,这是写实,也是象征,暗示着也要迎来政治上的雨过天晴。蒋词用人生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的对比,描写了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感受,将一生的悲欢歌哭融会其中。 D . 蒋词中我们读懂了少年听雨的欢乐,壮年听雨的抑郁,暮年听雨的木然,都有一种明确的情绪;苏词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表达的不是某种明确的情绪或想法,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2. (2) 两首词中都有一个"任"字,传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青泥岭之高峻,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以“  ”两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3. (3)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写乐声冲上云霄,震破五色石,想象大胆超奇,侧面写出乐声的震撼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剪纸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           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            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              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简单,但其能够反映百姓的充分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留传 甚至 息息相关 体裁 B . 留传 抑或 休戚相关 题材 C . 流传 抑或 息息相关 题材 D . 流传 甚至 休戚相关 体裁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简单,但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 B . 虽然剪纸制作简便,造型简单,但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 C . 剪纸不但制作简便,造型简单,但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 D . 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简单,百姓的生活内涵能够得到充分反映,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
    3. (3)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 . 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 .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 D . 有人民网和中国会展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节庆”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于北京举行,“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榜上有名。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非遗,不仅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                       ,即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需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因此,“生产性保护”理念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运而生。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制作,                     。非遗的弘扬,                        。只有使非遗传播得更广,为更多人熟知、享有,非遗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机遇,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推动社会发展。

  • 9. 请对下面这段出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3日)的《让信息无障碍成为社会共识》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无障碍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和使用信息,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近年来,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硬件上看得见的“障碍”在消除,看不见的服务“软环境”也在改善。在产品上由点及面,将信息无障碍建设融入信息化社会。通过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将信息无障碍的理念融入到信息产品的研发和信息服务的运营中,促进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服务上形成合力,让信息无障碍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信息无障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上着力,也需要从观念、意识等方面着眼。在加大信息无障碍产品设备供给力度的同时,还应培养从业人员为相关群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相应服务的应急预案和行业规范,使推进信息无障碍成为各行各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今年的高考中,湖南耒阳的一个来自留守家庭的女孩钟芳蓉凭借文科676的优异成绩夺取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成绩,但在万众瞩目中她报考了北京大学的“冷门”考古专业。这让一众网友感到匪夷所思,“学啥考古啊,穷人家的孩子选点实用性强、好找工作的专业得了。”但钟芳蓉肯定自己没有选错专业,立志要成为沙漠考古中的“敦煌女孩”。

    材料二:近期发生了两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情:一是仅仅初中毕业的杨超越完成一众985/211本科、研究生毕业生都实现不了的梦想——落户上海。二是据说没上过学的少年丁真,短短数日力压一众小鲜肉爱豆,连续多日登顶热搜,更引发全国各省抢人大战,俨然有成为顶级流量网红的趋势。新华网发布的《95后谜之就业观》调查结果也显示,有52%的95后毕业生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很多大学生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材料三:有一个火爆的名词叫做“斯坦福鸭子综合征”,用来形容行业顶尖人群的状态:他们像水面上的鸭子,看起来悠闲,可鸭掌在水下拼命倒腾,生怕落于人后。例如今年最红博主李佳琦,一声OMG就摇身一变最强带货王,但他做直播的三年间,完全没有娱乐生活,没有朋友,所有时间都用在做直播,做总结,不能停,也不敢停。忙的时候他接连工作40个小时,创下一晚上试色189只口红的记录。

    毕业前,你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追梦新时代”的演讲比赛,你将如何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