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第...

更新时间:2022-10-25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食,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载。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督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1.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宋代政府注意到产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政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 .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 .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人们的启示。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关,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关,吴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者的语言才具有真关,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叩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关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关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贼,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关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关》)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物资,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简约的同时不失吴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细节。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在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热情等作用的同时,从实际出发,适应疫情下奥运筹办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欧简约主义理念的本质意义即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一致。 B . 《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等语句体现了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 C . 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们只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就能创造朴素之美,不必有人为因素。 D . 北京冬奥会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审美理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浮艳、装饰等艺术形式。 B . 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 . “能体纯素,诩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 . 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多方面凸显“简约”理念。
    3. (3) 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简约”内涵的异同点。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 . 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 . 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 . 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 (2)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 (3)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 4. 文言文阅读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 , 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太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会,今又在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 .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 (4) 把文中画横线加粗倾斜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②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 5. 古代诗歌阅读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 (1) 两首诗均写了夜景,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初春时节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B . 王维的诗描写的是动景,周弼的诗描写的是静景。 C . 《夜深》前两句,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 D . “春雪霁”,溪成冰;“不知”二字,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超然物外的心情。
    2. (2)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2. (2)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到“”,意境壮美,春意、光明、希望、生机充满了诗人胸怀,正气浩荡,大唐气象油然而生。
    3. (3) 李白曾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有类似的表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是因为一个熟悉的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会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              的思想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 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并不是                 。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正是对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与消解。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必须更改,关键是要强化约束制度,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地名的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内心感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根据语段的内容,说出一个“在你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印记”的家国地名(家乡地名亦可);请结合语段各层所述内容,任选其一,说一说该地名的民众情感依托或者文化内含。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敦煌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前国际交往的通都巨邑,多元文明的荟萃交融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中均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在(     )背景下,所看到的是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建筑、服饰、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模型,构成了敦煌活灵活现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图谱。(    ),而且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城文化特点。如特定地理条件下发达的商业经济生活形态、复杂的城市布局、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形式、华美多姿的服饰装扮、不弃传统善融新俗的嫁娶丧葬礼仪等,其(    ),令人目不暇接。

    1. (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 (2) 作者用“物质模型”而没有用“物质造型”,用“活灵活现的图谱”,没有用“绘声绘色的图谱”,请说明其原因。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B . 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C .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D .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独”很常见,也很复杂。“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但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种勇,但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似乎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悲怆……

    “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又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