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入...

更新时间:2022-10-25 浏览次数:4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动”,写收敛的“静”。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酒”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颠”“狂”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具备美学领悟的来源。 B . 张旭草书亦如公孙大娘的剑舞,皆有亦刚亦柔、亦动亦静,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气势。 C . 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D . 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旭、克莱因的作品,只要是有了现场的即兴,那就有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B . 从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来做联想,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探究“颠”张“狂”素的书法艺术。 C . 绘画、戏剧、书法,都显示出舞蹈虚灵的空间,因此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 . 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B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C . 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D . 书法艺术讲究“疾出涩收”,如华尔兹第二步就是“快出慢收”。
    4. (4) 请简要举例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论证手法。
    5. (5) 由佟睿睿编导,王亚彬表演的舞蹈《扇舞丹青》,巧妙将折扇作为道具,以扇为笔,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深受好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云中的红围巾

    郝明

    连长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瞭望塔外漫长的边境线上,除了铁丝网和柱桩上还能看到些许黑色,剩下就是满眼的雪白,刺得眼睛生疼。

    “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

    连长转过身,接过通讯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一个军礼。

    “这几场暴风雪呀!”连长心里有些感慨。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驻守近20年,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几场雪了。运输道路都被齐人深的积雪填埋,推雪机没日没夜地抢挖,但等挖到这里,估计要年后了。往年军区都是提前几天就把慰问物资运到,今年也不知为什么耽误了。

    看看瞭望塔外的天空,灰蒙蒙的阴云像一群无人看管的野马,又在慢慢地压低地面并随风移动着,“做好接收准备。”

    “是!”通讯员答道,“连长,班里的战士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准备呢。”通讯员有些神秘地笑。

    “什么准备?要注意安全,年三十了,可以搞点创新。”连长有些心疼地望着通讯员,这帮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自全国的各个省市,头一次在最前沿的萨麦哨所过年,他希望新兵们能过好头一个春节。

    在回营房的路上,连长几次从军大衣兜里拿出手机,又几次放回去。过年的这个电话怎么打呢?他是亏欠这个家的,平时照顾不到,就连过年,他不是有任务在身,就是把回家的机会让给下级,今年又不能好好陪家人了。连长此刻的心,就像自己脚下踩着的莹白积雪,正发出嘎吱嘎吱的断裂声音。

    正午时分,连长站在营房前,他望着草原异常寒冷的天空,乌云黑压压堆成整坨厚铁,正准备压向地面,压向屋顶,仿佛所到之处,一切都会被压成扁扁的形状。

    “通讯员,停机坪提前做好准备!”

    “是!”通讯员接到命令,快步跑向指挥中心,他隐隐约约看到远处天空中一架军用直升机像只小蜻蜓般往这里飞来。

    “报告机长,目前积云层覆盖严重,地面风速50km/h,顶风25km/h……”副驾拿着记录本,神色凝重地望着机长,并且偷偷瞄了一眼后排坐着的霞姐和孩子,两人正一无所知地望着窗外飞来飞去的云彩在指指点点。

    “尝试悬停!油耗目前如何?”机长沉稳地拉起操纵杆,在积云层中间的一条缝隙中果断地穿行过去,开始寻找合适地准备降落。

    “油量仅维持返航。”副驾尽量压低声音。

    地面上的连长感觉今天的直升机有些异常,平时如果不具备降落条件,直升机会通知地面部队,然后从缆绳上把物资空投下来,今天这是怎么了?一圈圈地反复寻找机会降落,不断在低矮密集的云层中穿梭,仍在试图寻找机会。

    “连长,连长!”通讯员手里拿着电文和望远镜,有些跌跌撞撞地从指挥中心跑过来。

    “慌什么!”连长有些训斥道,“怎么了?”

    “雄鹰呼叫,不具备降落条件,空投后……”通讯员停顿了一下,才说,“准备返航。”

    “那就接收好了。”连长说。

    “是准备好了接收,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它还总是在盘旋。”通讯员和连长一起怔怔地望着天空上的直升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霞姐,松开小宝,让他哭吧!”直升机上的副驾向后排喊。

    小霞默默松开捂着小宝嘴的手,自己的眼眶里也蓄满了泪水。小宝因为妈妈的手松开了,继续号啕大哭,自打他知道还要飞回去,便不顾一切地开始哭,他感到所有的新年愿望都将会落空。

    “霞姐,你搂紧小宝,舱门要打开空投了——”

    “等等。”小霞望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自己脖子上围着的一条鲜艳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物资的缆绳上,“把这个系上。”

    副驾看着红围巾,不知道为什么,恍惚了一下,他努力保持着镇定。

    “连长,那物资上绑的是标语吗?红红的一长条。”通信员用手里的望远镜仔细地看着,“怎么看着像是一条红围巾呀?”

    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

    连长目不转睛地望着天空,漫卷的风肆意吹打着他的脸,而这张脸上除了像被刀刻过般的刚毅,再看不出任何表情。他缓慢而坚定地抬起右手,向空中敬着标准的军礼,一字一顿地大声说道:“回电雄鹰,预祝返航顺利,祖国和家人都在萨麦哨所心中!”

    “妈妈,你看那是什么!”哭闹的小宝忽然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地面闪闪发光的东西。小霞透过舷窗看到,地面H形的停机坪上,出现了一张闪烁的中国地图,那应该是用一种发光带围成的,里面站着一排小小的人影,个个如雕塑般执着站立,小霞抹去小宝脸上未干的泪水说道:“那是爸爸和叔叔们驻守的地方,他们在守护着国家。”

    “妈妈,爸爸会看到你系的红围巾吗?我将来也要像爸爸一样站在里面好不好?”小宝似懂非懂地望着妈妈认真地说。

    “会的,好!”霞姐看着儿子稚嫩的脸蛋欣慰地笑着,湿润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发光的中国地图,远去的营房,远去的草地,窗外墨灰色的云朵也被远远地甩在舷窗后。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2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长对暴风雪这一恶劣环境的感叹,既有对即将空投的慰问物资能否顺利抵达的担忧,也有对戍边战士的关爱之情。 B . 小霞在得知飞机无法降落的消息之后,在物资上系上红围巾,传递出对丈夫的深情,也表现出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C . 题目“云中的红围巾”一语双关,让连长感到温存和幸福的同时,也给边防军人带来了温暖和感动。 D . 小霞把围着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缆绳上,表现出她在飞机无法降落不能团聚时的机智灵活,用红围巾把亲情连在一起。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写到连长“脚底下踩着的莹白积雪,正发出嘎吱嘎吱的断裂声”,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连长内心的埋怨与烦闷。 B . 通信员和连长征怔地望着直升机,表现出他们对飞行员关心的同时,也间接表现出这次的飞行与往常不同。 C . 这篇小说运用第三视角,客观地叙述故事,交代了故事的完整过程,也细腻地描写了连长与小霞的心理活动。 D . 小说结尾部分,一连用几个“远去的”,写出了飞机无法降落渐行渐远的情景,也间接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3. (3) 小说善用伏笔,请在文中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 (4) 结合文本,找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 , 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 , 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B . 众咸以为不然超/日/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C . 众咸以为不然超/日/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D . 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与摄、权、假、署、行等词意思相近。 B . 右,指上位。古代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故右指上位。 C . 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 . 壬寅,古代干支纪年法,其中,“寅”为天干之一,“壬”为地支之一,文中为干支纪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郗愔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郗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愁闷不安,因此和谢家产生了嫌隙。 B . 谢玄善于招募勇猛之人,刘牢之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 C . 王彪之认为,凡是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使国家安定,使政事光辉显赫,不能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 D . 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

      ②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5. (5) 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议中的哪两条相同?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 4. 古代诗歌阅读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七律诗是在《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诗作。②月窟:月中仙境,月官。③仙人:嫦娥。④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钗之诗的首联,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一语双关,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 B . 宝钗之诗的领联,描写白海棠不慕胭脂,淡极更艳,以花自喻,更显宝钗之宁静娴雅,端庄凝重。 C . 黛玉之诗的首联,以“碾冰为土”和“玉为盆”,从侧面衬托白海棠之神韵,也表现出黛玉的高洁品性。 D . 黛玉之诗的颔联,用“偷”“借”二字,巧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白海棠既有梨花的颜色,又有梅花的神韵。
    2. (2) 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李纨评宝钗之诗为第一,理由是“这诗有身份”,请结合宝钗之诗的颈联和尾联,分析宝钗的形象特点。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老师点名让曾皙回答时,他先是完成“”这一动作,然后以“”来铺垫自己回答。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谈及秦人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头,丢弃得到处都是的两句是“”。
    3. (3) 《登岳阳楼》中,杜甫借“”一联描绘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__________________,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取代。

    中华美食的确博大精深,但它的成长之路却也__________________,历经磨难。“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有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且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林林总总    源远流长    津津乐道   笔路蓝缕 B . 琳琅满目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筚路蓝缕 C . 林林总总    源远流长    津津乐道    曲折萦纡 D . 琳琅满目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曲折萦纡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B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且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C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D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3. (3) 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海棠花比较喜欢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配置土壤时,可加入一些腐殖土。腐殖土本身是酸性的,加到土壤里,能够疏松透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非常适合种植海棠花。

    在室外养护海棠花,比在室内养护效果更好。即便是在阳台,也要让它尽可能__________________,并保证空气的流通和充足光照。

    此外,还要及时对海棠花进行修剪。海棠花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如果任由它生长,整体看起来会比较杂乱,影响美观,而且一些枯枝、弱枝、病虫枝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没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花朵,开花数量会变少。(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要时常修剪,就能够让它造型美观,长势良好。 B . 只要时常修剪,就能够让它长势良好,造型美观。 C . 时常修剪,不仅长势会更好,造型也更加美观。 D . 时常修剪,不仅造型更加美观,长势也会更好。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提前5分钟起床,给自己泡一杯牛奶,吃两片面包,这会让你有一整天的好心情;

    提前5分钟候车,你可以轻松地迈步上车,也许还能找到一个舒适的空位,让你从容地应对每一次车流高峰;

    提前5分钟上班,整理办公桌,检查一遍今天的日程,这会让你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提前5分钟赴约,你可以避免见面时的仓促和慌张,还可以去洗手间整理一下仪表,这会让你变得更加优雅得体;

    ……

    提前5分钟,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这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意义非凡。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