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10-25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但更偏向“神似”。

    “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欢用“悟道”一词进行诠释。“道”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悟”则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

    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二为一。对中国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挣脱客观条件的束缚,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

    《庄子》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

    (摘编自高艳慧《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用“解衣般礴”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抒发精神力量的内在气质。 B . 写意讲究对道的体悟,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C . 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 D . 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意在笔先”。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庄子所讲的故事开头,巧妙地引出文章的论题——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写意。 B . 文章列举张彦远和郑板桥论画的事例,论证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在艺术中的运用。 C . 文章引用《庄子》,是为了论证“心斋”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和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D . 文章整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绘画不顾及“形似”。 B . 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有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C . 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充满审美意味,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 D . 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深受庄子影响,追求把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的气度。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没有电子屏幕,没有商业广告,没有赛前造势和新闻发布,仅在村委会门口有一个篮球场。场内球员不停地奔跑、传球、上篮,场外人头攒动,欢呼呐喊……这场看上去并不专业也不高端的乡村篮球比赛却极具感染力。

    在贵州黔东南州,这轮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一开打,就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围观,因其热烈的氛围而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由于场地在农村,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甚至奖品都是黄牛、香猪等地方农产品,网友亲切地称其为“村BA”。

    为了延续赛事氛围,7月30日至8月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盘乡台盘村举行。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则超过一亿。

    不少观众从河南、广西等地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一场接地气的“村BA”。

    台盘乡政府初步统计,在4天的比赛时间里,场均观众超过1.5万人。因场地限制,每天未能进入现场而在外围徘徊的群众超过1万人。不少群众在距离球场几十米的远处拍照“打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

    (摘编自《贵州“村BA”为何火出圈》)

    材料二:

    “村BA”的背后,不难看出乡土文化的影子。一直以来,在吃新节活动里,篮球赛便是其中最热闹的一项活动。每逢举办篮球赛,在各地工作的爱好者都会闻讯赶回家乡参与比赛。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黔东南百姓的传统。

    “村BA”的魅力,就来自文化的传承。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的一句话:“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观看比赛,追求的不是专业性,也许这样的乡村赛事永远也走不出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但它就像一个符号,深深印刻在当地老百姓心里,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唤醒记忆,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

    乡愁是家乡的记忆,是文化的粘连。离开它,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们,心里就如同一盘散沙。正如《乡土中国》里所说:“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举办篮球赛这样老少皆宜、人们积极参与的娱乐活动,无疑对乡村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作用。“村BA”的火爆给我们新的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关键要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摘编自《贵州“村BA”火遍全国,我们需要这样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有人说,“村BA”之火,火在一个“土”字。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特色。但“村BA”的出圈,绝不囿于“乡土”二字。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在这个火热的夏日,“村BA”为我们贡献的不仅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而且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

    这样的文化盛宴提醒着我们,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厚筑乡土的文化本体和主体,凸显乡村文化自信,又要吸纳融合现代文明的分子和要素,体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公共性和时代性,从而在碰撞和融合中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才是“村BA”破圈背后的“流量密码”,也是这场“偶然走红”的乡村赛事为我们在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上带来的宝贵启示。

    (摘编自《“村BA”火出圈,呼唤乡村文化自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贵州黔东南州“村BA”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中的一项传统活动,火爆出圈。 B . 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现场火爆,还受到网络追捧,几天时间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过亿。 C . 举办“村BA”这样老少皆宜的活动,追求的不是专业性,但有助于建设乡村文化,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D . “村BA”为我们贡献的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而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贵州黔东南州“村BA”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与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前来观看并且现场氛围热烈有关。 B . 贵州黔东南州当地人重视“村BA",每逢举办篮球赛,在外地工作的爱好者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乡参与比赛。 C . 贵州黔东南州“村BA”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各地都应举办“村BA”。 D .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厚筑乡土的文化本体、主体与吸纳融合现代文明的分子、要素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3. (3) 贵州黔东南州“村BA”篮球赛为什么能够火遍全国?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手的故事

    茅盾

    当潘云仙女士和她的丈夫张不忍到了X县,而且被县里人呼为“张六房”的“八少奶奶”的时候;曾经惹起了广泛的窃窃私议,而这“喊喊喳喳”的焦点转来转去终于落到了云仙女士的一双手。

    X县的舆论对于一个人的来历,有时绝不肯含糊。张不忍之为“六房里的老八”虽然由公众一致的慷慨而给予了,并且由黄二姐这“活家谱”的帮衬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信用,但是关于潘女士的“家世”却议论颇多。

    她是一张方脸,大眼睛,粗眉毛,躯干颇为强壮。如果她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大概X县里人也就以为是“福相”。可惜她看去至多不过二十五六。然而也可以解释是“贵相”。X县里人善于推测,便轻轻断定潘女士大约是“将门之女”。甚至有人说,T埠颇多下野的督军师长,其中有一位旅长,就是张不忍的岳丈。

    善堂的董事胡三先生和“张六房”是老亲,有一次对张不忍说:

    “近来,宿将纷纷起用,贵泰山不久也要出山了吧?哈哈!”

    “啊!谣言!没有那么一回事。云仙的父亲死了多年了,况且也不是……”

    张不忍还不明白县里人把他夫人的老子猜作了什么。胡三先生似信非信地笑了一笑,可也不再问下去。过不了半天,胡三先生“不得要领”的新闻在茶楼里盛传起来,热烈地讨论之后,纷纭的意见终于渐归一致:无端说丈人死了多年的人,大概是没有的,或者“六房里的八少奶奶”只是T埠那位潘旅长的本家,但一定不是穷本家,只要看“八少奶奶”的衣服多么时髦,见人的态度多么大方——甚至有点高傲,便证明了她的来历不小。

    潘女士的衣服,在X县里自然能往“时髦”队中算一脚。她是九月中旬来的,天气很暖和,然而她披了一件大概是丝织品的没有袖子的新样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叫作“披肩”。

    但是茶客中间有一位焦黄脸的绸长衫朋友,左手端着茶杯,右手的长指甲轻轻地匀整地敲着桌边,老在那里摇头;等到众人讨论出“结论”来了,他又哼哼地冷笑了几声。

    胡三先生的本家胡四,探头过去,眯细着眼睛,问道:

    “哎,陆紫翁不以为然么?”

    “哪里,哪里;诸位高见一不错;”陆紫翁的枯涩的声音回答,茶杯端到嘴唇边了;可是看见近旁茶座上的眼光都朝自己脸上射来,他便放下了茶杯,逗出一个淡笑,接着说道:“不过呢,兄弟有一句放肆的话——八少奶奶贵相诚然是贵相,然而,嗯,各位留心过她的手么?”

    众位都骇然了;实在都没有留心过,都没法回答。胡四最喜欢充内行,并且刚才的“结论”也是他一力主持的,他瞥了众人一眼,好像是回答陆紫翁,又好像是要求众人的赞助,大声说:“女人家的手,又当别论。相书上说——哦,记性太坏,总而言之,女人家的相,不在乎一双手。”

    陆紫翁微微笑着,便端起茶杯来,这回是喝成了。茶客们的声音又嗡嗡然闹成一片。胡四似乎得胜。但陆紫翁所提起的问题也并没被人轻轻放过。商会职员姚瑞和忽然记起他曾经细看过一下那位“八少奶奶”的手,确乎有点“异相”。

    他急忙告诉了坐在对面的小学校长。

    “啊哟!你不说,我也忘了;我捏过她的手——”

    “哦——哦?”商会职员的眼睛凸出得和金鱼相仿。

    “没有什么。外国规矩,新派,通行握手。”小学校长加以解释,“好像,呃;硬得很,练过武功。”

    “对呀!”商会职员姚瑞和在桌子上拍一掌,“所以我说不像是少奶奶们的手呵!”

    陆紫翁听得了,侧过脸来望着他们点头微笑。

    胡四也听得了,却装作没有听得。

    陆紫翁也笑了一笑对胡四说:“手,是一大有讲究的。高门大户的小姐少爷,手指儿都是又滑又软,又细长。自小动粗工的,就不然了;手指儿又粗又短,皮肉糙硬。南街上吴木匠的老婆,脸蛋儿长得真不错,可是看她一双手,到底是木匠老婆。”

    “那么,紫翁,你说六房里一那双手不一不大那个吧?”周老九抢着问,却又把眼风在茶楼里扫了一转,唯恐碰巧有“六房里”的熟人。

    “哎,这又是拉扯得太远了。”陆紫翁扮一个鬼脸,哑笑着回答,“况且诸位也没留心看过,何必多说。”

    胡四觉得自己要失败了,便也连声打岔道:“不用争了,不用争了,各人各相。”

    于是谈话换了题目。然而“八少奶奶”的手从此大大出名。每逢她上街,好事者的目光都射在她的手上。手不比脸,尽管成为众目之的,也不会红一红,但也许因为时交冬令,风性燥了,人们都觉得“八少奶奶”的手似乎意外地粗糙。

    张不忍夫妇住在县里“最高学府”中心小学的附近。房东就是周老九的洋货店里的管账先生程子卿。善堂董事胡三先生介绍兼作保。

    程子卿对于潘云仙女士的手,并不感兴趣,从没细看过一下。好事之徒或少爷班借买东西的机会,也曾问他道:“喂,老程,你说吧,你是她的房东呀!”程子卿总是用摇头来回答。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潘云仙随丈夫张不忍到了X县之后,她的“家世”引发大家猜测。胡三先生探问潘云仙父亲的身份,张不忍否定了他的猜测。 B . 小说对潘云仙的“披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既表明了她在X县里能往“时髦”队中算-一脚,又暗示了她给X县带来了新风气。 C . “焦黄脸的绸长衫”“匀整地敲着桌边,老在那里摇头”“哼哼地冷笑”,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塑造陆紫翁的形象。 D . 小说有大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方面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另-方面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 (2) 对于潘云仙这个人,X县的舆论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当地怎样的社会环境?
    3. (3) 有人说“陆紫翁是一个守旧的士绅形象”。陆紫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以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以令行为上。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令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韭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丛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B .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C .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D .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不逆主”与“而君逆寡人者”(《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逆”含义相同。 B . “中国不近蛮夷之行”中的“中国”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为“中原地区”。 C . “臣愿王之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D . “因事而制礼”与“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武灵王决心穿胡服上朝,他表明自己改穿胡服不是为了享乐,他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还想仰仗王叔的威望,促使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 B . 赵造反对改穿胡服,他认为胡服是奇装异服,穿奇装异服的人往往心思不正,习俗怪僻的地方往往民心混乱,中原地区的人民不应仿效蛮夷的行为。 C . 赵武灵王认为古今的习俗本不相同,历代帝王不相沿袭,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是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法令和礼制,法令制度都顺应潮流。 D . 赵武灵王举夏、商衰败的例子,举服饰正统的邹国、鲁国的例子,举风俗特殊的吴、越地区的例子,最终目的是阐述“古今不同俗”的道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制国有常,以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以令行为上。

      ②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

  • 5. 古代诗歌阅读

    桃源行[注](节选)

    王维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注]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六句中“争”“竞”“问”等词,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B . 七、八句描写了桃源的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扫花开”“乘水入”写出了桃花源的特点。 C . 九、十句追述了世外桃源的来历;十一、十二句侧重借景抒情,诗人发出了悠长的咏叹。 D . 这首诗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的生活理想,诗歌内容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联系紧密。
    2. (2)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特色。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劝学》中,蚯蚓的“”和螃蟹的“”揭示了二者不同生活处境的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证明了学习需要专心致志的观点。
    2. (2) 与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类似,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也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3. (3) 《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乐以天下,优以天下”思想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突然而至,这在草原上是常有的事。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在厚重的身云下面,形成奇特的一个雨柱,仿佛天空无意中截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倾泻而下,砸向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遂地接纳着___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草原上的风雨如同良机一样,总是____。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仿若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刚刚诞生的婴儿,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__,不知去向,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用④__的美瞬间击中途经此地的人们。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婴儿”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人生如 , 一尊还酹江月。 C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8. 语言文字运用I

    种珊瑚也被喻为在海底“植树造林”。不论在陆地,         , “造林”对调节气候变化、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珊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无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术等,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类似,在海洋里“造林”         , 再移植到种植区,但在海洋里“造林”难度更大。一方面,海洋环境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海区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以及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尽相同。

    在海底“植树造林”难度大,         , 需要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科研团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方案。例如,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团队通过船舶“边走边种”的珊瑚苗种“飞播法”、将不锈钢珊瑚苗床运用在珊瑚苗的种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种植效率。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我国在海底“植树造林”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也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文中“植树造林”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 . 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美国留学时开始研究实验物理,可是动手能力较差的杨振宁并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反而被同学取笑“有爆炸声的地方就有杨振宁”。后来杨振宁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曾因冬季凝冻而闻名的贵州六盘水市梅花山,抢抓国家冰雪运动发展战略机遇,建成雪道占地面积9万余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的滑雪场,成为南方滑雪“网红打卡地”。面对“天无三日晴”的气候劣势,贵州利用其夏季凉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等特点,着力打造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以“避暑游”为代表的旅游业,成效显著。

    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需面对看清、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的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