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10-23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贡献一份力量吗? 202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催人深思: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鸟儿不必接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

    1962年,哈佛大学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广为接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到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形成了对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确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遭遇到逐渐增多的反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及其范式进入到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

    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稟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却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新范式。

    正如1944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乃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者的标志。

    (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元,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

    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但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和“系统失灵”的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犯了7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到3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 家藏三年之艾,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第二个办法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第三个办法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

    (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 B . 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 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C . 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 D . 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科学革命这样的三个阶段。 B . 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C . 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 D . 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 )
      A . “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B . 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C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
    4. (4) 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
    5. (5) 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新生事物,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

    胡杨林

    墨白

    一开始就是这样。那个用一根红柳扛着两只野兔的猎人看了一眼在远处的胡杨树下挖掘的老人说,有许多年了。我们从西南方向沿着由喀喇昆仑群峰雪融而成的叶尔羌河,最初穿过莎车,然后来到了巴楚境内的原始胡杨林,在一片残留着积雪的胡杨林里,我们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手持一把坎土镘,正弯腰在一棵粗大的胡杨树下挖掘。你在找什么?出于好奇,我们上前询问。他停下手中的坎土镘,用长满了老人斑的手指撩了撩散落在额前的白发,我们看到他脸.上布满了像沟渠一样的皱纹,他确实已经很老了,老得让我们无法分辨他的实际年龄。但是让我们尴尬的是,老人并没有回答我们的提问,他只是看了我们一眼又弯下腰去继续挖掘,他手中的坎土镘在刨进沙土时发出了“嚓——”的声响。正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在一片红柳丛前我们遇到了一群围猎野兔的维吾尔族老乡,那个用红柳挑着战利品的波瓦对我们说,每年,我都会在这林子里看到他。

    他在挖什么呢?那儿。波瓦朝两裸树身依靠着的胡杨指了指。我们看到那对胡杨树中的一棵早已枯死,由于长年的风吹日晒只剩下坚挺的躯干,而另一棵在不知枯死了多少岁月之后,竟然横生出两根粗壮鲜绿的枝杈,伸向死去的伴侣,就像用双臂爱怜地搂住心上人的脖颈,用自己的身躯为恋人挡住风沙的侵袭。猎人把肩上扛着的野兔取下提在手上说,明白了吗?夫妻树。但是,在猎人们穿过一片托克拉克树林消失之后,我们仍然没弄明白那个波瓦话里的意思。隔着那片红柳,我们听到的仍是那位老人的坎土镘刨进沙土时发出的嚓嚓声。

    一开始就是这样。在那片临近叶尔羌河的胡杨林里,牧羊人毛拉·亚森对我们说,我从小跟着达当放羊,每年都会在林子里看到他。听牧羊人这样说,我们的目光越过那片一人多高的红柳,又落在那个在一棵胡杨树边拿着坎土镘挖掘的老人身上。他在找什么?找人,一个女人。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我也不知道。亚森用他特有的语气说,我也是听我达当说的。亚森说着,驱赶着他的羊群往河边去。

    亚森离开后,树林里除了从远处的红柳丛边传来的坎土镘吃进沙土里的声音落在我们渐渐接近的沙土路上,四处没有一丁点别的声息。叶尔羌河岸边生长的胡杨茂密而茁壮,刚萌发的嫩枝绿叶泛着鹅黄明亮的光泽,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透出了无限的生机。.

    一开始就是这样。那个头上不知梳了多少发辫的维族姑娘,正在小心翼翼地把一个野蘑菇采下来。这种蘑菇我们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的其尼瓦克宾馆里品尝过。那个负责招待我们的维吾尔族多斯特地给我们点了这个菜。他说,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稀有菌种,只有叶尔羌河水、千年胡杨林和干旱少雨的大漠气候的自然融合,才能孕育出这种质嫩味美营养丰富的野蘑菇。我们相信多斯的话,但是如果我们吃的是这位维族姑娘刚刚摘采下来的蘑菇,我想那味道一定更加鲜美,现在她用手里拿着一根菌柄呈乳白色的下粗.上细呈圆形的黑木耳状蘑菇的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对我们说,很早以前,我跟着阿婊采蘑菇的时候就见过他。他在找什么?找人。什么人?他妻子。听我阿婊说,已经很早了,可能是1953年,那时候我阿娘还没有出生,他妻子就从上海来到这儿,在这之前就住着军垦的人,他就是。维族姑娘指了指那个挖掘的老人说,说完她又忙着去采蘑菇。

    一开始就是这样。傍晚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枝叶,使得他身边的胡杨树更加粗壮,偶尔有一两片金黄的叶子从空中摇下来,老人终于停下手中的坎土镘看着我们说,她们从上海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就住在地窝子里,那地窝子还是我派人给她们挖的,军垦嘛,那时我是连长。我们结婚的时候,她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困难呀,她水土不服,南方女子嘛,整天拉肚子,整天拉,什么药都吃不好,从冬天一直拉到春天,人瘦得像个鬼似的,最后她人就不行了。我就把她埋在了这胡杨林里。她临死的时候,我答应等有一天把她带回老家去。可是没想等到了夏天河水漫上来,坟头就淤平了,我怎么找都找不到她,从那一年开始,我几乎找遍了整个树林,一晃几十年都过去了,你说怪不怪,怎么就找不到她呢?你说,我答应过她的话,怎能不算话呢?

    老人说完,又开始了挖掘,他嚓嚓的挖掘声在胡杨林里四处散开,最后落进了那些浓得化不开的黄沙里。这梦一样的情景,使我们想起了梵高,想起了梵高笔下火一样的麦田。在离开老人之后我们转身前往河边。我们知道,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来这里,一准会再次看到他弯腰在某一棵胡杨树边的沙土里挖掘。但是,在叶尔羌的河边,在那个黄昏来临的秋日的傍晚,我们既没有看到那群猎人,也没有看到那个牧羊人,在河边的沙地.上,我们只看到了羊群留下来的足迹。我们站在叶尔羌河畔,注视着倒映在河水里的胡杨树,那被河水摇曳着的金黄色,使我们突然萌生了一种遥远的孤独。

    (有删节)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话,劈面而来并反复出现,既使行文上下紧密衔接,又特别强调主人公的行为始终如一。 B . 本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借助猎人、牧羊人和维族姑娘之口,逐步解开老人在胡杨林里持续挖掘的谜团,揭示主题。 C . 文中对野磨菇着墨较多,看似无关紧要,实则颇见匠心,在小说情感氛围的营造、审美感受的协调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D . 最后一段写想起了梵高笔下火一样的麦田,是因为两者高度相似,都是“梦一样的情景”,悲壮而又绚烂,冷峻而又热烈。
    2. (2) 第二段刻画胡杨林“夫妻树”堪称妙笔,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妻树”以树喻人,呈现了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形象、生动而又细腻,极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精神。 B . 用“一棵只剩下坚挺的躯干”与“另一棵横生出两根粗壮鲜绿的枝权,伸向死去的伴侣”作对比和“用双臂爱怜地搂着心上人的脖颈”“用身躯为恋人挡住风沙的侵袭”作比喻,极富艺术张力。 C . “一棵早已枯死”“另一棵在不知枯死了多少岁月之后”等语暗示老人爱情的悲剧性和愿望最终不能实现。 D . “夫妻树”正是文中主人公爱情故事的象征,是为与后文老人的自述遥相照应而提前作出的艺术设计和铺垫。
    3. (3) 小说最后一句,为什么突出被河水摇曳着的胡杨林的金黄色?为什么“我们突然萌生了一种遥远的孤独”?请简要分析。
    4. (4) 如何看待小说中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式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曲?”太傅曰:“请今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 , 却行为道,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晚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

    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高光已死明不意也遂自到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 . 逢迎,迎接之意,与《滕王阁序》中“千里逢迎”的“逢迎”相同。 C . 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D .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 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鞠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鞠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 . 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 . 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 . 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②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5. (5) 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 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欺忆吟梁父, 躬耕也未迟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数忆”句:数,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 . “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 . “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 . “歎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 (2) 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来慨叹人生短促、人类渺小的句子是:
    2. (2)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3. (3) “鹿”在古诗文中有丰富的意蕴:“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古代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 等等。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重要作用。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0. 56%,总体水平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___ 

    当然,提高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不可能__  , 需要在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中实现。想让更多的青少年拥有科学梦想,科普和科学教育一定要“下沉”。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青少年所接受的科普教育还比较有限,大多数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对科研方法也缺少了解,科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一直存在。如此下来,被置于“神坛”的科学总是披着面纱,_  。 牛顿定律不只是几组公式,万有引力不只是书上的名词。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或亲切可感的场景中,对有趣的现象进行思考与观察。并通过动手操作一窥其中迷露。如此,科学才能摘掉“高冷”标签,走进青少年的内心,这也正是“天宫课堂”坚持的基本原则。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

    祖父说:“起来吧。”“再念一首。”祖父说:“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

    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英豆和小葱子。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萵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萵莫的当虫。忠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萵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选自《呼兰河传》第四章)

    1. (1) 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 (2)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到“荒凉”,请依据原文分析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3. (3) 茅盾在《呼兰河传》(1946 年)序言中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选文表现出的诗意。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群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女子形象,并常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句来表现她们的品质特点。.

    如薛宝钗咏柳絮:“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葬花:“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史湘云咏菊:“萧疏篱畔科头①坐, 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注]①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贾探春咏菊:“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红楼群芳虽然都凋零了,但她们的优秀品质却千古流芳。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女性最应该拥有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女性形象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