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 . 元谋人 B . 山顶洞人 C . 北京人 D . 河姆渡人
  • 2.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B .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C . 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 统治权威的维护成为需求
  • 3. (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 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了(    ) 
    A . 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 B . 商周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C . 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D . 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
  • 4. (2022·湖北)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 . 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 . 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 . 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 . 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 5. (2022高三上·佳木斯开学考) 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    )
    A . 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B . 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 . 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D . 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 6. 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为了辅佐周王,派其长子克代为封侯。如堇鼎记录了燕侯派遣使者献物于召公,燕侯旨鼎记述了燕侯亲往宗周见事的史实。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初期(   )
    A . 统治秩序较为稳定 B . 移民实边得以落实 C . 燕国国君权力较大 D .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 7. “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材料所指的是(   )
    A . 百家争鸣的出现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C . 宋明理学的兴起 D .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
  • 8.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 土地兼并加剧 B . 郡县制度普及 C . 均田制推行 D . 诸侯争霸频繁
  • 9.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 .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 .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 .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 10. 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中阐述的观点是(   )
    A . 以法治国 B . 君舟民水 C . 无为而治 D . 民贵君轻
  • 11. (2023·重庆市月考) 据《论语·子张》载,孔子明确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士人学成之后,就应该做官,去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的这一思想(    ) 
    A . 得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推崇 B . 打破了诸侯国间的隔绝状态 C . 体现了儒者的责任担当意识 D . 加速了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
  • 12.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他崇尚“天籁”,反对具有人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这些关于音乐的不同主张反映了(   )
    A . 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 B .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 . 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再现 D . 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
  • 13. 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 . 沉重的赋税制度 B . 严酷的法律制度 C . 严密的基层管理 D . 女子地位的提高
  • 14. (2023·重庆市月考) 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    ) 
    A . 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 . 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 C . 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 D . 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
  • 15.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列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这里的“软件”是指(   )
    A . 有效的管理制度 B . 优越的地理位置 C . 继承了西周传统 D . 首创了郡县制度
  • 1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   )
    A . 实行宗法制 B . 尊奉儒家思想 C . 采用严刑酷法 D . 推行郡县制
  • 17. 右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 . 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 . 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 .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 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 18. 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B . 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C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19.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
    A . 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 . 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C . 虽置三公,事归内阁 D . 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 20. (2022高三上·涪城月考) 《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谈到汉武帝时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运筹则桑弘羊......”这反映出当时(    )
    A . 思想统治日趋严密 B . 察举制度名存实亡 C . 儒生成为选官主体 D . 用人更加务实灵活
  • 21.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A . 树立皇帝的权威 B . 发展思想文化 C .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 . 消灭异端学说
  • 22. 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君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
    A .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 23. 西汉元狩二年至元鼎六年(前121年—前111),匈奴降汉后,西汉在其故地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各郡建置年代,《史记》、《汉书》记载不一,近人考订迄无定说。据此,下列选项对“河西四郡”表述准确的是(   )
    A . 得益于汉武帝开疆拓土 B . 统治范围存在巨大争议 C . 建置年代没有明确记载 D . 初期统辖于西域都护府
  • 24.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据此可知,司马迁意在(   )
    A . 强调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 B . 启发民众摒弃华夷观念 C . 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 D . 构建同源同祖思想观念
  • 25. (2016高三上·益阳模拟)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 .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26. 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 . 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 .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 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 27. 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恩惠”主要体现在(   )
    A . 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 B . 完成了其毕生的心愿 C .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 . 完成了造纸术的西传
  • 28. 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
    A .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 . 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C .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 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
  • 29. 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被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30. (2020高一上·丰顺月考)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七国之乱”的爆发 B . “八王之乱”的兴起 C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 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二、材料解析题(31题14分、32题16分、33题10分,共40分)
  • 31. (2020高一上·河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原、郵、邮,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囯,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园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
  • 33. (2018高二下·乐山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