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辉南县第六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3*25=75分) 
  • 1. 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 
    A .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 .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 .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 .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 2. 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    )
    A . 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 . 王权未完全确立 C . 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 D . 私有制逐渐建立
  • 3. (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 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 .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 . 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 . 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 4. 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了(    ) 
    A . 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 B . 商周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C . 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D . 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
  • 5. (2019高一上·沈阳期末)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 .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 .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 .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 .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 6. 商鞅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 革新秦国家庭制度 B . 打击旧贵族势力 C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 增殖秦国的人口
  • 7.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 . 姜寨遗址 B . 仙人洞遗址 C . 二里头遗址 D . 殷墟遗址
  • 8.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道:“他是哪种远古人类?”大屏幕提供了几个片段:(1)生活在北京周口店;(2)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居民
  • 9.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    ) 
    A . 学在官府 B . 有教无类 C . 因材施教 D . 循序渐进
  • 10.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就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与其相符的是(    ) 
    A .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 . 民贵君轻 C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 .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
  • 11. (2021高一上·喀什期中)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C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12.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功绩是(    ) 
    A . 统一全国 B . 统一文字 C . 实行分封 D . 建立郡县
  • 13. 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 B .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 . “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 . 最早建立县制
  • 14.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 . 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 .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 .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 15.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
    A . 商品交换使用统一货币 B . 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C .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 D .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 16.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卫人吴起在楚国、卫人公孙鞅在秦国、郑人申不害在韩国、中山国人乐毅等在燕国的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制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的统治制度。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 人才流动日趋频繁 B . 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C .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D . 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 17.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    ) 
    A . 庄子 B . 墨子 C . 韩非 D . 孔子
  • 18.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韩非子
  • 19.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 . 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 . 坚持以法治国 C . 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 . 推行小篆字体
  • 20.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 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 .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 . 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 .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 . 宗法制与郡县制
  • 21.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
    A . 维护国家统一 B . 实行暴政统治 C . 保障社会稳定 D . 实现君主专制
  • 22.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图示法可以直观呈现知识构架。下列两幅图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 . 加强文化交流 B . 促进经济发展 C . 抵御少数民族进攻 D . 巩固国家统一
  • 23.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有关秦亡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有(   )

    ①徭役繁重  ②赋税沉重  ③政策不得人心  ④法律残酷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4.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老官台一大地湾文化,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后李一北辛文化,虽然各有起源,各有特征,但在经济类型,日用陶器的制法,某些器别甚至器形等多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该现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 . 分布广泛 B . 百花齐放 C . 多元一体 D . 走向统一
  • 25.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
    A . 形成对立阶级 B . 文字与法律产生   C . 制造石器工具 D . 食物能实现自给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 26.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 (2) 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 (3)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